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8篇医药卫生
  • 1篇电子电信

主题

  • 5篇血管
  • 5篇成像
  • 4篇认知功能障碍
  • 4篇轻度
  • 4篇轻度认知
  • 4篇轻度认知功能...
  • 3篇血管病
  • 3篇张量成像
  • 3篇皮质
  • 3篇小血管
  • 3篇弥散
  • 3篇弥散张量
  • 3篇弥散张量成像
  • 2篇血管疾病
  • 2篇抑郁
  • 2篇抑郁患者
  • 2篇症状
  • 2篇术后
  • 2篇撕囊
  • 2篇人工晶状体

机构

  • 18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西门子医疗系...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18篇李坤
  • 13篇潘振宇
  • 6篇刘东涛
  • 4篇周立春
  • 3篇王育红
  • 3篇高敏
  • 3篇肖扬
  • 2篇蒋涛
  • 2篇闫玉昌
  • 2篇黄克武
  • 2篇翟晓力
  • 2篇高燕莉
  • 1篇潘雪
  • 1篇逯勇
  • 1篇牛改玲
  • 1篇马剑欣
  • 1篇张卫国
  • 1篇胡文立
  • 1篇高珍
  • 1篇龚翔

传媒

  • 4篇中华老年心脑...
  • 3篇中华疝和腹壁...
  • 1篇中国骨质疏松...
  • 1篇眼科
  • 1篇中国临床医生...
  • 1篇眼外伤职业眼...
  • 1篇放射学实践
  • 1篇临床放射学杂...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现代肿瘤医学
  • 1篇中国脑血管病...
  • 1篇中国卒中杂志
  • 1篇中华眼外伤职...

年份

  • 3篇2023
  • 2篇2022
  • 7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5
  • 1篇2013
  • 1篇2007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海马及嗅皮质微结构变化的扩散峰度成像研究被引量:6
2020年
目的应用扩散峰度成像(DKI)技术探讨伴脑白质高信号(WMH)的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患者海马区和嗅皮质区微结构的变化。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月于我院西院神经内科病房住院的82例WMH患者,应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价患者认知功能,并将患者分为MCI组48例和无MCI组34例。患者行常规MRI形态学及DKI扫描。选择患者海马区和嗅皮质区为感兴趣区,测量DKI相关参数,包括平均扩散系数(MD)、轴向扩散张量(AD)、垂直扩散张量(RD)、各向异性分数(FA)、平均峰度(MK)、轴向峰度(AK)、径向峰度(RK)和峰度各向异性分数(KFA),比较2组各参数差异,且对多个兴趣区多次比较用Bonferroni校正P值,并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无MCI组比较,MCI组重度WMH比例明显增高(37.5%vs 14.7%,P=0.038),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重度WMH是MCI独立危险因素(OR=0.134,95%CI:0.283~0.614,P=0.01)。经Bonferroni校正P值后显示,左侧海马区,MCI组MD和RD显著高于无MCI组,AK和MK显著低于无MCI组(P=0.005、0.006、0.011和0.002)。左侧海马区,FA、MK、RK和KFA与MoCA评分呈正相关(r=0.374,0.370,0.392,0.242,P<0.05),而MD、RD与MoCA评分呈负相关(r=-0.227,-0.255,P<0.05)。结论DKI技术可评估伴WMH的MCI患者海马区和嗅皮质区微结构的变化,DKI参数对MCI的临床影像学评估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刘东涛卜乔李坤潘振宇冯翔石清雷周立春
关键词:海马内嗅皮层弥散张量成像
脑小血管病伴抑郁患者海马旁回的微结构变化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基于弥散张量成像技术(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探讨脑小血管病伴抑郁患者海马旁回的微结构变化。方法通过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将2018—2019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脑小血管病患者63例分成抑郁组(43例)、非抑郁组(20例)。均做脑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及DTI,进行神经心理学量表测评,处理双侧海马旁回的DTI数据并统计分析。结果抑郁组患者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低于非抑郁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左侧海马旁回抑郁组患者平均弥散率、轴向(平行)弥散率和径向(垂直)弥散率值高于非抑郁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分数各向异性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右侧海马旁回抑郁组患者与非抑郁组患者分数各向异性、平均弥散率、轴向(平行)弥散率和径向(垂直)弥散率值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脑小血管病伴抑郁患者海马旁回的微结构异常;DTI可以评估脑小血管病伴抑郁患者海马旁回的微结构变化。
卜乔李坤刘东涛贾秀琴裴晓姣贾芮周立春潘振宇
关键词:抑郁症弥散张量成像海马旁回
基于扩散峰度成像的脑小血管病抑郁患者杏仁核微结构变化的研究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探讨基于扩散峰度成像(DKI)脑小血管病(CSVD)抑郁患者杏仁核微结构的变化。方法选取CSVD患者64例,分为抑郁组36例和对照组28例,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估。经DKI扫描提取杏仁核参数,包括峰度参数:轴向峰度(Kax)、峰度各向异性分数(KFA)、平均峰度(Kmean)、径向峰度(Krad);扩散参数:平均扩散系数(Dmean)、径向扩散系数(Drad)及轴向扩散系数(Dax)。结果抑郁组HAMD评分、HAMA评分、左侧杏仁核Dax、Dmean、Drad明显高于对照组[16.0(12.0,22.0)分vs 0(0.0,4.0)分,12.0(6.0,21.0)分vs 0(0.0,3.0)分,(1.76±0.28)μm^2/ms vs(1.55±0.24)μm^2/ms,(1.51±0.25)μm^2/ms vs(1.35±0.21)μm^2/ms,(1.42±0.23)μm^2/ms vs(1.24±0.20)μm^2/ms,P<0.01],左侧杏仁核KFA明显低于对照组[0.28(0.24,0.33)vs 0.32(0.29,0.35,P=0.006]。左侧杏仁核Dax、Drad与HAMD评分呈正相关(P<0.05);右侧杏仁核Drad与HAMD评分呈正相关(P<0.05),KFA与HAMD评分呈负相关(P<0.05)。结论DKI可发现CSVD抑郁患者杏仁核微结构的变化,CSVD性抑郁患者左侧杏仁核微结构的改变可能早于右侧。
李坤刘东涛卜乔贾秀琴冯翔石清磊蒋涛潘振宇
关键词:抑郁杏仁核大脑皮质
噪声指数在CT定位肺部穿刺活检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探讨螺旋CT噪声指数技术(noise index,NI)在肺部CT引导下穿刺定位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30例进行CT引导下穿刺活检的患者,首次扫描采用胸部剂量(60 kV、100 mAs,NI20)扫描滤波反投影重建,后续监测穿刺针插入肿瘤过程扫描依次采用较高噪声(NI40)和高噪声指数(NI60)。记录每次扫描的容积CT剂量指数,剂量长度乘积,并计算有效剂量。结果:三种噪声指数剂量比较辐射剂量分别降低了47%与77%。3组的图像质量均能满足穿刺活检检查监测穿刺针的诊断要求。结论:将噪声指数技术应用到低剂量CT引导下穿刺活检定位中,可以大幅降低辐射剂量,值得临床推广。
刘晨鹏潘振宇闫玉昌李坤
关键词:噪声指数穿刺定位肺肿瘤
侵袭性血管粘液瘤CT、MRI征象及术前评估被引量:7
2021年
目的探讨侵袭性血管粘液瘤(AAM)CT、MRI影像学特征及术前评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0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2个院区(本部及西区)收治的经手术病理证实的AAM患者资料共14例,14例患者术前均行盆腔及盆底MR平扫及增强扫描,8例行腹盆部CT平扫。观察肿瘤的影像特征、血供情况及与盆底结构间的关系,同时对肿瘤所致会阴疝进行影像学测量。手术切除后行常规病理学检查。结果(1)肿瘤体积较大,最大径线平均(12.25±5.64)cm。(2)10例(71.4%)病变跨越尿生殖膈及盆膈疝入会阴区,形成盆腔、会阴、外阴联合肿块,疝口平均(21.45±18.99)cm^(2),疝囊平均(604.51±653.21)cm^(3)。(3)CT平扫低密度及MRT2高信号是病变富含黏液基质的特征性征象;T2WI及T1WI增强扫描病变内旋涡样及分层样改变是AAM较为特异的影像征象,提示病变富含成束走行胶原纤维及血管结构;DWI、ADC图像肿瘤均呈现高信号,ADC值较高,为(2.04±0.27)×10^(-3) cm/s,提示肿瘤无明显弥散受限。(4)肿块包膜完整9例,包膜局部不完整且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的5例。(5)10例盆腔、会阴、外阴联合肿块为多支动脉供血,主要为髂内动脉脏支、壁支分支,其中以阴部内动脉(10/10)供血最为常见,外阴区、腹股沟区肿块多为单支动脉供血。结论AAM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不仅可以在鉴别诊断上提供信息,还可以细致评估肿瘤的供血及与周围组织器官的关系,同时对于肿瘤所致会阴疝进行准确的测量,为手术方案选择提供依据。
潘振宇李坤裴晓娇闫玉昌龚翔都雪朝炼宇飞
关键词:血管粘液瘤侵袭性磁共振成像
呼吸双相定量CT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症状与肺功能评价被引量:15
2021年
目的:探讨呼吸双相CT定量参数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临床症状与肺功能的影响。方法:205例患者行呼吸双相肺部CT,测量肺密度参数包括肺气肿指数(EI)、空气潴留(AT)、平均肺密度(MLD),容积参数为全肺容积(TLC)。患者于检查当日填写COPD评估测试(CAT),并行肺功能检查,包括FEV1/FVC、FEV1%及RV/TLC。分析CT定量参数与CAT评分、肺功能指标相关性并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CT肺密度参数与CAT评分(r=0.220~0.293,P=0.000~0.005)和各项肺功能指标(r=0.320~0.730,P<0.001)均有显著相关性。EI与CAT评分的相关系数大于其它CT参数,是CAT评分独立影响因素(P<0.001);呼气相MLD、TLC和AT与肺功能相关系数分别高于吸气相MLD、TLC和EI。回归分析AT对各项肺功能指标贡献(P<0.001)均>EI。结论:吸气相EI是症状评分独立影响因素,呼气相CT定量参数较吸气相对肺功能影响更大,呼吸双相定量CT可更好地反映COPD临床与肺功能状况。
高燕莉李坤徐晓莉翟晓力逯勇黄克武
关键词:呼吸功能试验
精细化检查流程在盆底疝动态磁共振成像中的应用效果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探讨盆底疝患者在进行动态MRI检查过程中,采用精细化检查流程对检查质量和患者心理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收治30例盆底疝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平均分为2组,对2组患者进行动态MRI检查,试验组在检查过程中采用精细化检查流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检查流程,对比2组患者动态MRI的影像质量和患者心理方面情况。结果3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检查。2组患者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检查时间试验组(49.33±3.32)min低于对照组(54.33±3.20)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检查阳性率试验组阳性率100%(15/15)高于对照组73.3%(11/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检查前焦虑评分2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检查后焦虑评分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满意度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盆底疝患者在进行动态MRI检查过程中采用精细化检查流程有助于提高检查质量,同时能够降低患者焦虑程度并提高患者满意度。
金淑溶李坤刘晨鹏潘振宇
关键词:盆底疝磁共振成像患者满意度
不同对比剂流速在腹部CT增强中对腹部恶性肿瘤术后合并腹壁疝患者的临床应用分析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腹部恶性肿瘤术后合并腹壁疝在不影响图像质量的情况下,降低对比剂注射流速,提高检查成功率。方法回顾性纳入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北京朝阳医院收治的进行了腹部CT增强检查的腹腔恶性病变术后合并腹壁疝患者共计73例,按照对比剂注射的速度分为A组(32例,对比剂注射速率3.0 ml/s)、B组(41例,对比剂注射速率2.5 ml/s);所有患者均采用GE HD75064层螺旋CT(GE Discovery CT750HD宝石CT)进行仰卧位腹部CT增强扫描。结果主观及客观评价A组和B组图像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714)。2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腹部恶性肿瘤术后合并腹壁疝患者进行腹部CT增强检查时,造影剂注射流速为2.5 ml/s时并不影响CT的图像质量,可以对原发病变进行评估,同时可以评估疝囊的情况,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未见明显差异;降低造影剂注射流速可以降低对血管状况的要求,提高检查的成功率。
金淑溶李坤刘晨鹏潘振宇
关键词:CT增强扫描恶性肿瘤腹壁疝图像质量
基于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评估不同重构模式的症状性颈动脉斑块特征被引量:4
2021年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技术比较不同重构模式的症状性颈动脉斑块形态学及成分构成的相关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0年10月在北京朝阳医院京西院区因症状性颈动脉就诊,并经CTA检查筛出颈动脉存在惟一责任斑块的患者129例,根据不同的重构模式分为正性重构组61例和负性重构组68例,比较2组斑块相关指标的差异。结果2组斑块长度和斑块溃疡比例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负性重构组比较,正性重构组斑块负荷(0.62±0.26 vs 0.47±0.06,P=0.000)、斑块偏心指数(0.77±0.02 vs 0.68±0.03,P=0.016)和斑块脂质成分体积[434.50(226.80,704.90)mm^(3) vs 226.25(157.50,391.48)mm^(3),P=0.000]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多层螺旋CTA技术可快速准确评价斑块的形态和成分构成,对危险斑块的筛出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贾芮郑诗豪卜乔李坤潘振宇
关键词:颈动脉疾病
迟发性囊袋阻滞综合征临床分析被引量:4
2015年
囊袋阻滞综合征( capsular block syndrome, CBS )是连续环形撕囊( continuous curvilinear capsulorhexis, CCC )、囊袋内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植入术相关的并发症[1]。迟发性囊袋阻滞综合征(late-onset CBS,LCBS)指术后2个月后发生的CBS,以晶状体后囊和IOL后表面之间出现半透明或奶白色液体为特征,较为罕见。患者可出现由于晶状体前移而产生浅前房和近视性漂移[2],部分患者可发生继发性闭角型青光眼[3]。LCBS也可能表现为无症状或称为隐匿性的,最终由于出现后发性白内障(posterior capsule opacification,PCO)影响视力而就诊或常规复诊而被发现。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北京朝阳医院7年来发生的6例迟发性囊袋阻滞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其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治疗现状。
高敏肖扬王育红李坤许正杰
关键词:囊袋阻滞综合征人工晶状体连续环形撕囊后发性白内障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