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学桃
- 作品数:16 被引量:14H指数:2
-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历史地理政治法律社会学更多>>
- 论民国初期杜亚泉的经济思想被引量:1
- 2012年
- 杜亚泉经济思想内涵丰富,经济理念因时而变。民国建立之初,他主张合理利用外债与增加赋税来解决新生政权所面临的经济危机,并从国人心性、社会心理等层面对晚近以来实业建设收效甚微的原因进行了思考;经济理念以求富为主。"一战"之后,经济理念转而强调"既富加教";确立起发展中国经济要注重自身特殊性的基本原则;并从诚信精神、资本积累、政府职能、优先发展中小企业等方面对民初经济发展进行了探索。杜亚泉经济思想作为近代转型时期的精神遗产,对现今经济发展仍有借鉴意义。
- 李学桃
- 关键词:杜亚泉经济思想
- 梁启超的土地所有权思想及对“新土改”的启示被引量:2
- 2015年
- 梁启超认为,人们对"所有权"的追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私有制度构成一切文明之源泉。对于土地所有权而言,他从农村土地的非独占特性、人类经济发展的历史和趋势,以及维护经济稳定与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强调土地私有产权的合理性与必要性。梁启超强调私有产权尤其是土地私有产权的合理性与必要性,实质是要通过保护与发展私有产权来促进经济发展。梁启超基于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保护农民土地权益之目的,对近代土地所有权问题所进行的思考,对于现今"新土改"亦具有借鉴意义。
- 李学桃
- 关键词:经济发展农民土地权益
- 论20世纪三四十年代吴尚鹰的土地思想被引量:1
- 2012年
- 吴尚鹰是民国时期政府要员。他主管地政部门多年,主掌南京国民政府土地政策与土地法规的起草、制定;公务之余,还积极研究土地问题。他基于自身对土地、土地问题的理解,对近代中国土地问题进行了自己的思考:首先,针对城市土地分配问题,他继承和部分发展了"平均地权"学说;其次,他强调农村土地要"地尽其利",主张通过一系列措施来提高农村土地生产力。吴尚鹰的土地思想,具有侧重城市土地分配、强调发展农村土地生产的特点;其最大不足,是忽略了近代中国社会最为基本的问题——农村土地分配问题。
- 李学桃
- 土地公有与土地私有:康梁土地所有权思想差异研究
- 2015年
- 康有为与梁启超虽然并称"康梁",但是二者的土地所有权思想却迥然不同。康有为早先主张土地国有,后来在其建构大同理想框架下又阐发了土地公有的思想。梁启超则从保护私有产权、促进经济发展的角度,强调土地私有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康、梁土地所有权思想的这一差异,缘于两种土地所有权思想的西学渊源与基本关怀的不同。比较他们两人思想的差异,不难发现:康有为强调土地国有或公有更多考虑的是着眼于未来土地经营的规模经济,梁启超强调土地私有则更多的是着眼于当前调动个人积极性。二者的最终着眼点都是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
- 李学桃
- 关键词:土地私有
- 土地农有到土地国有:漆琪生对近代土地所有权的构想
- 2015年
- 漆琪生认为,土地问题的解决,对于近代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土地问题包括土地分配与土地使用两大方面。但是,近代土地问题的解决,要着眼于土地使用问题,而必须以土地分配问题为主。打破地主土地所有制,实现耕者有其田,解决土地所有关系与土地使用关系之矛盾,进而恢复与发展农业生产;并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集体经济,最终实现土地国有。漆琪生这一构想的提出,是尊重中国国情、维护农民利益、适应经济发展与工业化需要,以及将马克思主义与近代中国土地问题具体相结合的结果,它有着强烈的现实关照,也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在现今看来,仍然值得借鉴。
- 李学桃
- 张学良与东北地区的现代化进程
- 2009年
-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和必然归宿。在现代化进程中,每个国家甚至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在不同时期其发展程度也不尽相同,影响因素颇多,这其中不能排除某些历史人物的个人因素作用。以现代化为视角,对张学良主政东北时期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现代化建设进行考察和研究,着重探讨了年轻的张学良不受传统思想的羁绊,以满腔热情投身于东北地区的改革与建设。张学良鼓励农业生产,实施屯垦实边;扶持民族工业,推动经济发展;发展基础设施,建立现代金融机构;鼓励出口,发展对外贸易;整军建军,推进军队现代化建设;尝试行政改革,努力建设现代型地方政府;发展文化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张学良为东北地区的现代化建设作出突出贡献。
- 孙艺年李学桃
- 由热情而理性:1911-1912年间杜亚泉对辛亥革命的态度及认识被引量:1
- 2011年
- 杜亚泉是近代中国历史舞台上的重要人物。辛亥革命之初,杜亚泉为革命的爆发而欢欣鼓舞,并对其进行热情宣传和介绍,颂扬、支持革命,但在短暂的热情之后,杜亚泉敏锐地发现革命后的中国面临着严重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案。杜亚泉这一"由热情而理性"的转变,是其认知水平逐渐提升的表现,也是革命本身不足开始显露的重要表征。更为可贵的是,杜亚泉能在短时期里敏锐地发现问题,并积极地去解决问题,针对革命的先天不足,他试图从革命后续的建设中去努力,借此以完善与巩固革命。
- 李学桃
- 关键词:杜亚泉辛亥革命折衷
- 20世纪30、40年代费孝通地权思想浅析被引量:4
- 2012年
- 20世纪30、40年代,费孝通地权思想在农村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形成。他认为农民贫困是农、地分离的根本原因,主张通过发展乡村工业来改善农民的经济状况,防止农民与土地的分离,地权分配与土地生产相结合,分散所有权,集合经营权,以发展农业的规模经营,实现农业的机械化、现代化。费孝通地权思想来源于纯学术性质的农村调查,着眼于农业未来的现代化发展方向,具有"普适价值"与更为广泛的意义。
- 李学桃
- 关键词:地权乡村工业
- 杜亚泉的“奢俭观”论析
- 2015年
- 杜亚泉"奢俭观"的核心内容是倡导"节俭"。首先,"节俭"对人类文明有着重大促进作用;其次,奢、俭之判定应依据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水平及消费所产生的影响;"节俭"并不等于悭吝;第三,根据国情,中国仍需秉持"节俭主义"。杜亚泉倡导的"节俭",实质是理性消费。他强调消费要满足人的发展需求与社会的发展需求;并结合近代中国实际,强调"节俭"对于经济发展与安全、政治清明与稳定具有积极意义。在消费旺盛、物欲横流的今天,倡导理性消费这一宝贵的思想遗产仍值得珍视。
- 宋俭李学桃
- 关键词:杜亚泉
- 毕生心血奉精品 五四研究添新章——评张德旺《新编五四运动史》
- 2011年
- 五四研究一直"是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一门显学"[1]679。张德旺新著《新编五四运动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一书从整体上深入、全面地研究了五四运动这一中国历史转折时期的重要事件,兼顾宏观、微观两大层面且均有建树。随着学术界研究的进步,对于五四运动的研究不再局限"单个层面的分析,
- 李学桃
- 关键词:五四运动史近现代史研究中国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