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集宇
- 作品数:14 被引量:75H指数:5
- 供职机构:广州市海珠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广州市海珠区2005——2008年食物中毒调查分析被引量:3
- 2010年
- 目的分析广州市海珠区2005—2008年食物中毒发生情况,寻找发生规律,为制订预防和控制食物中毒的有效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海珠区2005—2008年食物中毒的发生时间、致病因素、中毒食品、中毒场所和中毒原因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海珠区2005—2008年食物中毒高发于第2季度,致病因素主要是微生物,动物性食品是食物中毒的主要食物类型,集体食堂是食物中毒的高发单位,引起食物中毒的主要原因是原料污染或变质。结论海珠区食物中毒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但形势依然严峻,应针对海珠区食物中毒发生规律,制订相应的防控措施,确保2010年广州市亚运会的食品安全。
- 苏婉华李集宇丘春萍
- 关键词:食物中毒
- 2004—2007年广州市海珠区食物中毒流行特征被引量:3
- 2008年
- 目的了解广州市海珠区食物中毒发生规律和特征,为控制和减少食物中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广州市海珠区2004—2007年食物中毒报表及调查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a来共发生食物中毒52起,中毒人数610人,无死亡病例,年均发病率为16.8/10万。中毒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以第2和第3季度发生的起数最多,占中毒起数的38.46%和44.23%。中毒发生场所起数依次为饮食服务单位、家庭和集体食堂,分别占36.54%、28.85%和23.08%。中毒人数依次为集体食堂、饮食服务单位、家庭和其他,分别占52.79%、25.74%、12.30%和9.18%。致病因素以细菌性中毒起数和人数最多,其次为化学性食物中毒,不明原因和有毒动植物较少,分别占78.85%和91.15%,17.31%和7.54%,1.92%和0.82%,1.92%和0.49%。细菌性食物中毒病原菌主要以变形杆菌、副溶血弧菌、金葡菌为主要致病菌,化学性食物中毒以甲胺磷、盐酸克伦特罗为致病因素。化学性食物中毒多发生在家庭,发生起数和受累人数少但危害严重。结论广州市海珠区食物中毒形势依然严峻,应针对其发生规律和特征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
- 郭宁晓栾玉明李集宇
- 关键词:食物中毒预防措施
- 3677名6~19岁中小学生伤害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被引量:14
- 2008年
- 目的为了解海珠区中小学生伤害现状,发生原因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广州市海珠区13所小学、11所中学6~19岁中小学生一年中伤害发生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海珠区中小学生伤害年发生率为53.33%,前五位伤害依次为:跌伤(33.47%)、打碰伤类(22.97%)、骨头卡喉(14.39%)、交通伤害(13.14%)及烧烫伤(10.45%)。初中生伤害发生率最高(63.03%),其次为高中生(56.13%),小学生最低(50.26%)。各类不同伤害受伤原因不同,伤害受多种因素影响,后果和疾病负担重。结论中小学生面临意外伤害的严峻挑战,应积极采取综合防范措施,减少发生。
- 郭宁晓李集宇丘春萍苏婉华刘士俊
- 关键词:青少年保健服务
- 2007-2010年广州市海珠区疑似麻疹风疹病例血清学检测结果分析被引量:12
- 2011年
- 目的分析广州市海珠区2007-2010年麻疹及风疹的流行特征。方法采用IgM抗体捕捉ELISA对广州市海珠区2007-2010年麻疹、风疹疑似病例血清标本进行IgM抗体检测。数据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麻疹IgM抗体总阳性率为44.30%,风疹IgM抗体总阳性率为13.09%,各年度麻疹、风疹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1.708,P<0.05;χ2=34.191,P<0.05)。男女麻疹、风疹病例性别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麻疹阳性病例年龄主要分布在8月龄~7岁及15~29岁,风疹阳性病例年龄主要分布在15~29岁。4年间麻疹、风疹阳性病例分别集中在3~7月、3~6月。结论海珠区2010年麻疹阳性率较前几年明显降低,说明防控措施有力,但2010年风疹的阳性率升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麻疹的发病人群主要为学龄前儿童和青年,风疹的发病人群以青年为主。春季为麻疹、风疹的高发季节,应适时进行防控,避免暴发流行。
- 王国玲郭鹏娟杨波潘捷云李集宇甘标
- 关键词:麻疹风疹IGM抗体
- 灾后汶川传染病报告管理人员专业知识情况调查
- 2010年
- 目的了解汶川县传染病报告管理人员专业知识知晓情况,为传染病报告工作灾后重建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工作单位级别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汶川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汶川县十三个乡镇卫生院从事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人员及汶川县村医共38人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结果在传染病报告管理人员专业知识回答中,除传染病分类管理知识正确率为77.94%外,传染病分类、责任报告人、负责报告卡填写人员、传染病分类、报告时限等问题回答正确率均低于50%。传染病报告管理人员专业知识回答情况,在不同单位级别的人员中,乡镇级及以上与村级相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30.16,P<0.05);在不同专业人员中,临床专业与预防专业相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4.34,P<0.05);在不同职称人员中,初级以上职称人员与其他人员相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12.69,P<0.05)。结论汶川县传染病报告管理人员普遍对专业知识了解较少,需加强培训提高传染病报告管理人员专业知识掌握水平。
- 张政陈红栾玉明潘捷云李集宇刘达雄杨波刘青连
- 关键词:传染病报告知晓率
- 广州市海珠区2008—2010年托幼机构消毒质量调查
- 2011年
- 目的分析2008—2010年广州市海珠区托幼机构消毒卫生监测情况,为托幼机构卫生管理和卫生保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照《消毒管理办法》、《医院消毒卫生标准》、《消毒技术规范》和《广东省医疗机构、托幼机构消毒质量监测技术方案》,对全区496家幼儿园2008—2010年的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调查采集样本12 375份,合格10 606份,合格率85.71%。使用中消毒剂合格率最高,紫外线辐照强度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不断加强托幼机构消毒卫生质量,保证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
- 李集宇苏婉华
- 关键词:托幼机构
- 2006—2010年广州市海珠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表论文情况被引量:4
- 2012年
- 目的对广州市海珠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6—2010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其作者进行分析,为今后制定科研管理和人才培养规划提供参考。方法运用文献计量学和卫生统计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5年共在38种杂志上发表论文127篇,其中核心期刊占15.7%,被引频次超过1次的论文占66.7%;发表论文最多的杂志是《中国卫生检验杂志》和《职业与健康》,占26.0%,论文主要专业是疾病预防控制,占34.6%;论文负责人年龄以30~39岁组为主,占63.0%;学历以本科为主,占83.5%;职称以中级职称为主,占45.7%。5年间,有61.7%的专业人员发表过1篇以上论文。结论几年来,海珠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表论文数量和质量不断提升;取得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员是中心的业务骨干;今后应加强中心学术带头人队伍的培养,采取相应措施,激励机制和制度制约有机配合,使中心的学术论文从数量和质量上更上一个台阶。
- 王国玲刘达雄关皑菁刘仲明李集宇甘标
- 关键词: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 广州市海珠区小学生伤害的流行病学特征被引量:5
- 2009年
- 目的了解广州市海珠区小学生伤害现状,发生原因及影响因素。方法2007年5月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该区13所小学6~14岁小学生一年中伤害发生情况进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结果海珠区小学生伤害年发生率为50.26%,男生(52.39%)高于女生(47.77%);前5位伤害依次为:跌伤(33.32%)、打碰伤类(20.97%)、骨头卡喉(14.04%)、交通伤害(13.22%)及烧伤或烫伤(10.21%)。结论小学生伤害发生率随着年龄增长有升高趋势;各类不同伤害受伤原因不同,伤害受其父母教育程度及职业和是否为独生子女等多种因素影响。
- 郭宁晓栾玉明李集宇丘春萍苏婉华
- 关键词:小学生流行病学
- 2008—2011年广州市海珠区食物中毒流行特征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分析广州市海珠区2008—2011年食物中毒流行特征,寻找发生规律,为制定预防和控制食物中毒的有效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海珠区2008—2011年食物中毒的发生时间、致病因素、中毒食品、中毒场所、中毒原因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海珠区2008—2011年食物中毒高发于第3季度,致病因素主要是微生物,动物性食品是食物中毒的主要食物类型,饮食服务单位是食物中毒的高发单位,引起食物中毒的主要原因是加工人员污染。结论海珠区食物中毒预防与控制侧重点是饮食服务单位熟肉食品的微生物中毒,相关部门应有针对性地制定有效的食物中毒预防和控制措施。
- 李集宇苏婉华
- 关键词:食物中毒
- 广州市大中小学学生视力不良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0
- 2021年
- 目的了解大中小学学生视力状况及视力不良的影响因素,为控制视力不良提供科学参考。方法随机抽取广州市海珠区小学2所、初中2所、高中2所、职业高中1所、综合性大学1所共8所学校2015名学生,进行视力检测和问卷调查。结果广州市海珠区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78.96%(1591/2015),男生75.49%(653/865),女生81.57%(938/115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生(OR=1.436)、学段越高(OR=1.756)、每天上网时间越长(OR=1.352)是学生视力不良的危险因素,不住校(OR=0.750)、过去30 d参加中等强度运动/活动天数越多(OR=0.842)、每天睡眠时间越长(OR=0.941)、每天接触阳光时间越长(OR=0.841)、每周体育课越多(OR=0.828)是学生视力不良的保护因素。结论学生视力不良不容忽视,相关部门应针对性地制订有效的防控措施。
- 苏婉华李集宇
- 关键词:视力视力不良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