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忆
- 作品数:7 被引量:78H指数:5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资助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历史地理更多>>
- 西太平洋海山磷酸盐的常量、微量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被引量:27
- 2002年
- 本文对主要取自于西太平洋我国调查区内不同海山、不同水深、不同产状的13个磷酸盐样品进行了常量、微量和稀土元素测定,以探讨与大洋富钴结壳密切伴生的磷酸盐的常、微量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的特征。分析结果表明,调查区磷酸盐中主要氧化物的平均值与赤道太平洋的相近,暗示两者可能有相似的形成环境和形成机制。磷酸盐中微量元素Sr、Ba、Co、Cu、Ni及U丰度分别变化于862×10^(-6)~2181×10^(-6)、29×10^(-6)~3429×10^(-6)、6.3×10^(-6)~115×10^(-6)、23×10^(-6)~263×10^(-6)、12×10^(-6)~825×10^(-6)及4×10^(-6)~11×10^(-6),丰度多数低于泥质岩平均值,其CaO/P_2O_5、F/CO_2、Sr/P_2O_5值及常量、微量元素间的相关关系,清晰地显示了磷酸盐的种类、成分与结构、形成的地质背景和元素的主要组合特征。磷酸盐的稀土丰度为136.50×10^(-6)~853.70×10^(-6);Ce~*变化于0.01~0.18之间;(Ce/Yb)_N值变化于0.01~0.21之间。研究证实,不同产状磷酸盐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基本一致,曲线相互平行,基本不呈现交叉现象,均呈Ce强烈亏损,轻、重稀土分馏程度大及重稀土富集的型式。调查区、赤道太平洋、中太平洋磷酸盐的稀土元素丰度、Ce~*、Ce/Yb值以及它们与海水稀土元素配分模式相似的特征,也进一步显?
- 潘家华刘淑琴杨忆刘学清
- 关键词:稀土元素地球化学西太平洋富钴结壳
- 太平洋海山磷酸盐的锶同位素成分及形成年代被引量:15
- 2002年
- 作者首次对太平洋不同海山上与富钴结壳伴生的各种产状的磷酸盐的锶同位素成分及其形成年代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表明 ,我国调查区磷酸盐的87Sr/ 86Sr比值变化于 0 .70 76 6至 0 .70 84 2之间 ,形成年代相当于距今 2 1Ma至 39.5Ma。磷酸盐化作用主要发生在晚始新世_早渐新世及晚渐新世_早中新世期间。西、中太平洋磷酸盐形成年代的一致性揭示 ,自晚始新世至早中新世 ,在太平洋水下海山上曾发生过广泛的磷酸盐化作用 。
- 潘家华刘淑琴杨忆刘学清
- 关键词:地球化学锶同位素富钴结壳古海洋环境
- 西太平洋富钴结壳的类型、分布与产状被引量:4
- 2002年
- 作者首次对西太平洋我国调查区内富钴结壳不同类型的特征、结壳的分布、结壳厚度在空间上的变化、基底岩石类型对结壳分布的影响、地形坡角与结壳分布的关系以及结壳产出的海底微地貌形态开展了详细研究。成果为深入研究结壳的成因、分布富集规律及正确选择我国"结壳开辟区"奠定了基础。
- 潘家华刘淑琴杨忆刘学清
- 关键词:富钴结壳
- 郑州小双桥遗址出土长方形穿孔石器的岩相特征被引量:5
- 2009年
- 天然材料中,岩石以其独特的、相对优异的物理性质而成为早期人类生存繁衍的必然选择。岩石制成的石器不仅在"三代"及史前人类的日常生产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且在史前人类政治、军事和宗教活动中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作为考古学重要研究领域的石器研究却未能受到科技考古学家足够的重视。本文采用岩相技术,对郑州小双桥遗址出土的长方形穿孔石器和石镰等农具作了比较分析,其结果指出,两者的岩相基本相同,暗示其石料可能源自同一区域。
- 刘效彬李素婷杨忆宋国定王昌燧
- 关键词:岩相分析
- 西太平洋富钴结壳生长与富集特征被引量:14
- 2005年
- 通过对西太平洋麦哲伦海山区富钴结壳的大尺度细致研究 ,笔者较为深入地探讨了该区结壳的生长与富集特征。研究表明 ,该区结壳自古近纪开始生长 ,生长速率变化范围为 1.5~ 12 .3mm/Ma,速率相差近一个数量级 ,平均生长速率为 3.81m m/Ma;生长过程中成矿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呈现明显差异 ;环境发生“骤变”的 O/M界面 ,可能是结壳生长过程中其构造和色泽发生“突变”的一个重要年代 ;成矿元素成分的时序演化主要受控于海水化学和各种不同地质作用的综合影响 ,成矿与非成矿地质作用在生长过程中呈现为互为消长的特征。研究发现 ,该区结壳和太平洋深海粘土元素的分配系数间存在着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 ,相关系数为 0 .89,显示它们有相近的元素富集机理。此外 ,笔者还从元素的滞留时间、阳离子的电子键能及其在海水中的水解行为与结壳富集特征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 潘家华Eric De CARLO刘淑琴杨忆游国庆
- 关键词:西太平洋富钴结壳成矿元素古近纪地质作用成矿地质
- 全新世海侵痕迹遥感信息特征提取方法研究被引量:12
- 1996年
- 本文应用TM、MSS、NOAA等多平台、多波段、多时相遥感信息,并结合地貌、水文地质、岩相、历史考古等地学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华北平原全新世海侵痕迹信息的特征提取方法。研究中特别注重利用与海侵有着直接成因关系的地下咸水体及水化学特征变化所传递的信息。这些信息涉及到水、热、盐、土、植被等环境因子。通过多种图象处理方法,突出古海岸线两侧环境因子的综合差异,识别和勾绘古岸线。
- 赵英时杨忆
- 关键词:全新世海侵遥感图象处理信息提取
- 太平洋水下海山磷酸盐的成因及形成环境被引量:10
- 2004年
- 笔者首次对太平洋与大洋富钴结壳密切相关的海山磷酸盐的成因及形成环境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研究发现 ,各种产出形态的磷酸盐都不同程度地交代碳酸盐等含钙物质 ,而呈现出交代生物结构、交代凝灰结构、交代角砾状结构及交代填间结构等各种交代结构 ,反映了磷酸盐的交代成因。此外 ,其δ13 C值 (变化于 0 .7‰~ 2 .0‰之间 )也证实其属于交代成因。磷酸盐中Na、Mg、Sr、F、P2 O5含量以及Na/P2 O5、Mg/P2 O5、Sr/P2 O5、F/P2 O5的比值 ,特别是晶格中结构CO2 的含量 (变化于 5 .7%~ 6 .2 %之间 ) ,与形成于氧化环境下的Blakeplateau、ChathamRise、AgulhasBank等处的磷酸盐相近 ,表明调查区磷酸盐亦形成于氧化环境。氧同位素测定结果表明 ,磷酸盐的形成温度为 5 .8~ 14 .8℃ ,平均为 11.5℃ ,显示其形成于正常的海水温度环境。西、中太平洋海山磷酸盐形成环境十分接近的事实暗示 ,西、中太平洋广大区域内的成磷事件存在着时间上和成因上的统一性和相似性。
- 潘家华刘淑琴杨忆刘学清
- 关键词:磷酸盐海洋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