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林大江

作品数:9 被引量:22H指数:3
供职机构:华东政法大学外语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7篇文学
  • 2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篇诗学
  • 3篇诗艺
  • 2篇声音
  • 2篇诗歌
  • 2篇自我
  • 1篇动物
  • 1篇虚无
  • 1篇虚无主义
  • 1篇政治
  • 1篇生态
  • 1篇生态伦理
  • 1篇生态诗
  • 1篇生态诗学
  • 1篇诗歌创作
  • 1篇诗人
  • 1篇视域
  • 1篇属地
  • 1篇女权
  • 1篇女权运动
  • 1篇女诗人

机构

  • 8篇苏州大学
  • 7篇华东政法大学

作者

  • 9篇林大江
  • 2篇朱新福
  • 1篇王腊宝

传媒

  • 5篇外国文学
  • 1篇苏州大学学报...
  • 1篇外国文学研究
  • 1篇外国文学评论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1
  • 1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4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从“蜜蜂世界”看女权运动——评美国当代女诗人普拉斯的蜜蜂组诗被引量:5
2004年
女权主义是阐释普拉斯诗歌的一个常用视角。本文则正相反,通过对普拉斯的作品尤其是蜜蜂组诗的详尽分析,读出诗人眼中的女权运动。普拉斯在诗中更多的是关注蜜蜂世界即女性世界尚不理想的内部状况,并通过作品表达了自己内心潜在的对渴望颠覆男权的女性集体行为的一种深深忧虑、以及对这个女性集体中个人处境的深切同情。
朱新福林大江
关键词:女诗人普拉斯女权运动
骑士隐入暗夜:格吕克的生成诗艺被引量:2
2021年
格吕克认同济慈所推崇的消极能力,即人能够在无定、神秘、怀疑中生存而不急于诉诸事实和道理。她相信一个好诗人的生活和工作方式皆是如此——活着,保持好奇开放的心态,不停地吸收,积极主动地消除偏见,把自我当作实验室在其中实践并掌握典型的人类困境,创作出求索而非定论、动态而非静止、邀请而非排斥的诗歌。当读者穿越时空读到这样的诗歌时,他们能真切地感受到诗人的存在,并与诗人建立亲密的联系,从而将一个心有灵犀的同类的声音解放出来。上述诗学理念和实践技艺是否可用"生成"一词描述?本文希望通过概览格吕克的诗艺人生对这个问题做出肯定的回答。
林大江
关键词:消极能力自我声音
“非作诗学/政治”是虚无主义吗?——评阿甘本《业:简论行动、过错和姿势》
2023年
阿甘本用“非作诗学/政治”定义自己的批评事业,但批判者认为该事业的终极讯息是政治虚无主义。如何看待这一错位?在近著《业:简论行动、过错和姿势》中,阿甘本描述了西方伦理与政治思想传统中分别以“实践/行动”与“知识/思考”来定义人之本质的两种范式。他认同后一种范式,认为人通过制作为自己建立了最本初的生存空间,诗意的栖居乃存在的本质。他所倡议的非作,不是不作为,而是立足姿势的本体论,秉执纯粹手段的政治,停摆合目的性装置,解放生命潜能。理解以上两种范式的相互交错、彼此分离,是理解阿甘本与其批判者分歧的关键。
林大江
关键词:阿甘本诗学政治
西方文论关键词 非洲未来主义被引量:8
2018年
马克·戴里于1993年创造"非洲未来主义"一词,用以指代致力于发现历史、现在、未来中非裔离散之意义的美学实践。迄今,非洲未来主义已成为一个集美学实践、认识论建设、经典研究为一体的开放性共识平台。非洲未来主义艺术家和学者通过积极的时间政治介入行为,合力建设非洲未来主义经典,恢复被现代性排斥的非裔对抗性未来的历史,探索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所必需的新形态伦理纽带。作为黑色大西洋文化复兴计划的延续,非洲未来主义理论和实践能够开启离散人群的多重意识,激发他们塑造更好、更真的自我,从而推动全球合作梦想的实现。
林大江
维杰·瑟沙德里的声音诗艺和传统被引量:1
2016年
2014年普利策诗歌奖得主维杰·瑟沙德里是一位擅于处理声音的诗人。面对一个悠久丰富的英诗传统,他的诗歌以跨界的文体风格、对人称的实验性探索、突降式的行文结构独树一帜。他在诗作中频频化身他人,通过形形色色的人物声音讲述当代城市生活故事、反映时代问题。相较惠特曼集大成者的自我独立宣言,瑟沙德里用自己的方式把自我归还给了当代美国芸芸众生,并倾听他们的声音,听他们讲述普遍"意识"的不同人生故事。他相信书写普遍人性意识的诗歌最终能够带领自我走出身份的困扰、环境的桎梏和历史的梦魇。
林大江
关键词:声音自我
《黑暗的心脏》与解读误区被引量:1
2006年
小说《黑暗的心脏》完整地见证了20世纪西方文论风云激荡的过程。《黑暗的心脏》这部公认的文学经典,具有一定的复杂性,立足人性批评、形式批评、后殖民批评和女权批评的多个角度对它进行的解读,拓展了我们的阐释思路。《黑暗的心脏》寓意深远,人性批评与语言形式批评充分揭示了作品的多元内涵,而后殖民批评和女权批评对于丰富我们对于小说的理解也大有裨益。
王腊宝林大江
关键词:《黑暗的心脏》
翠茜·史密斯的魔灵诗艺:从挽歌到科幻被引量:3
2017年
2012年普利策诗歌奖得主翠茜·史密斯是当代诗坛不容忽视的诗人。她把诗歌当作探索个人信仰和未知世界的魔灵艺术,将意象、形式、音乐和出发确定为诗歌的四个核心气质。她从英语诗歌悠久的挽歌传统和非裔美国诗歌丰富的想象传统中汲取养分,开创性地将挽歌和科幻相结合,对人类的生存命运做出了独特的反思。
林大江
关键词:诗歌挽歌科幻
归属地视域:加里·史奈德的生态诗学
美国当代诗人加里·史奈德用他平实的创作和生活实践着自己的诗学理论。论文以“归属地视域”为题,通过讨论史奈德的诗歌和散文创作,揭示作家在实践过程中形成并发展的生态思想。全文分为六个部分。“引言”部分扼要介绍史奈德生平及其创...
林大江
关键词:生态诗学诗歌创作
文献传递
沉默之声:从动物诗看默温的生态伦理结和诗学伦理结之解被引量:1
2017年
哈罗德·布鲁姆曾经批评默温的早期诗作徒有末日之忧而不具超验之明。本文聚焦默温的动物诗,通过梳理贯穿默温创作生涯的生态和诗学两条伦理主线及相应的生态和诗学两个伦理结先后形成、消解和统一的完整历程,指出默温在生态伦理上所持的生态整体立场与布鲁姆"有益于人类"的伦理出发点不同。在诗学伦理上,默温坚持诗歌是见证的艺术,诗歌形式是对一种听见当下生命经历的方式的见证。而默温一以贯之的诗艺探索和实践恰也见证了默温一生对人类破坏力的深刻反思、对自然世界绝对存在的笃信不疑、对诗歌艺术召唤沉默之声的毕生追求、以及诗内诗外知行合一的伦理操守。
朱新福林大江
关键词:生态诗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