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爱彬
- 作品数:12 被引量:47H指数:4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更多>>
- 干扰素雾化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治疗分析
- 2022年
- 目的 评价干扰素α2b(IFNα2b)雾化吸入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治疗效果,并探讨治疗时机对核酸转阴时间的影响。方法 纳入2020年1月20日至2020年5月31日,于北京地坛医院住院治疗的COVID-19患者261例,根据住院期间是否应用IFNα2b雾化吸入治疗,分为干扰素治疗组(n=218)和对照组(n=43)。通过Log istic评分最近距离法对2组患者进行基线资料匹配后,干扰素治疗组86例、对照组43例纳入本次研究。观察2组患者病情严重程度、28 d病情转归、病情改善时间、住院时间、核酸转阴时间和影像学炎症吸收时间的差异,并评价干扰素应用时机对核酸转阴的影响。结果 疾病严重程度方面,使用IFNα2b雾化治疗的患者结局分型主要为轻型(17.44%)和普通型(66.28%),而对照组中轻型(30.23%)和普通型(46.51%)患者较少,重型(9.30%)、危重型(13.95%)比例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2组患者28 d病情转归情况存在差异,干扰素治疗组转ICU或死亡患者比例低于对照组(P=0.011)。干扰素治疗组病情改善时间优先于对照组(P=0.030)。症状方面,病程中干扰素治疗组发热患者百分比低于对照组(P<0.001)。实验室指标方面,干扰素治疗组患者入院第14天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异常比例及第28天NE异常比例低于对照组(P=0.015、0.015、0.014)。入院7 d内接受干扰素治疗患者核酸转阴率显著高于7 d后用药患者(P=0.047)。结论雾化吸入IFNα2b有利于COVID-19患者临床病情改善、减轻疾病严重程度,早期应用IFNα2b有助于核酸转阴。
- 葛子若田地王爱彬张婷玉任兴翔钱芳李兴旺陈志海
- 关键词:干扰素Α2B雾化吸入抗病毒药物
- 恶性疟合并溶血尿毒综合征的诊疗探讨被引量:5
- 2016年
- 目的探讨恶性疟引起的溶血尿毒综合征(HUS)的诊断及治疗要点。方法对本院2008至2014年13例恶性疟引起的溶血尿毒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点、辅助检查及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入组患者中男性12例,女性1例,年龄22~60岁,均符合恶性疟疾合并溶血尿毒综合征的诊断。其中10例合并脑型疟,1例合并消化道出血,2例出现呼吸循环衰竭。经抗疟原虫治疗、激素治疗、补液对症治疗以及呼吸机、血液透析滤过等,入组的13例患者中1例死亡,1例自动出院,11例治愈出院,其中5例因急性肾功能衰竭行血液透析滤过治疗肾功能恢复,随访11例治愈患者均未出现慢性肾功能损害,2例病例出现再燃。结论疟疾的早期诊断及治疗,对控制溶血及阻止脏器损害具有重要作用;大剂量长疗程使用蒿甲醚可增强抗疟原虫效果,早期应用激素可有效阻止溶血,减轻肾脏损害,对严重溶血、急性肾功能衰竭病例应及时采取血液透析滤过治疗,以降低病死率。
- 王爱彬田地蒋荣猛李辉王琳倪亮徐艳利宋蕊卢联合陈志海
- 关键词:恶性疟溶血尿毒综合征
- 北京地区输入性黄热病急性病程及随访研究被引量:5
- 2019年
- 目的对2016年北京地坛医院收治的输入性黄热病急性期及半年、一年随访资料进行分析,提高对输入性黄热病疫情的认识及救治水平。方法收集5例患者流行病学史、病原学、临床资料等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5例输入性黄热病病例,2例重型,3例轻型,其中死亡1例。重型患者表现为发热伴严重肝肾衰竭、凝血功能障碍等;轻型患者肝损伤、胰腺损伤、血小板降低。半年随访时轻型患者恢复正常,重型患者1年随访时基本恢复。结论黄热病以肝肾损伤为主,存在心脏、胰腺等多器官损伤,甚至危及生命,肝功恢复时间较长,轻型半年内恢复,重型需1年以上恢复,且需警惕发生脂肪肝。
- 张伟蒋荣猛徐艳利宋蕊孙磊王爱彬田地钱芳宋美华韩冰陈志海
- 关键词:黄热病随访
- 儿童重型及危重型手足口病临床特征的研究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探讨重型及危重型手足口病的临床特征之间的差异。方法:回顾分析134例重型(A组)和87例(B组)危重型手足口病的临床特点、治疗及转归。结果:B组在精神差,心率加快,呕吐,嗜睡,烦躁不安,肢体无力,呼吸急促,颈抵抗,抽搐,巴氏征,呼吸节律改变,四肢发凉,颈强直,瞳孔对光反射消失,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肢体瘫痪等临床症状和体征方面比A组严重(P<0.05)。在血白细胞、血糖、CK-MB、脑脊液白细胞和脑脊液糖的升高等实验室检查方面两组患儿无统计学差异(P>0.05)。B组患者脑干损伤的比例高于A组,患儿病原学检查显示EV71引发比例高于CA16(P<0.05)。所有手足口病患者均予以激素和免疫球蛋白治疗,配合积极的脱水降颅压,所有患儿均使用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A组的好转率优于B组(χ2=2.319,P=0.044)。结论:B组在部分临床症状和体征方面比A组要严重,早期识别两组患者临床特征方面的差异,及时干预治疗,可减少危重型手足口病的死亡率。
- 卢联合陈志海徐艳利宋蕊王爱彬李兴旺
- 关键词:危重型手足口病
- 2例H7N9病毒感染儿童病例血液检查动态变化分析
- 倪量宋蕊徐艳利李兴旺蒋荣猛田地王琳王爱彬陈志海
- 基于负二项回归模型的奥密克戎感染者核酸阴转所需时间的独立影响因素研究
- 2023年
- 目的使用负二项回归模型回顾性研究奥密克戎感染者的核酸阴转所需时间的影响因素。方法纳入2022年3月1日至2022年8月20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收治的304例奥密克戎感染早期的患者,以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阴转所需时间为因变量,使用负二项回归模型研究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阴转时间的影响因素。基于一般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等因素,首先使用单因素负二项回归模型对因素进行初步筛选,P<0.05的因素被纳入多因素建模,随后使用逐步回归筛选变量,依照AIC统计量确定最优模型。结果利用单因素联合构建对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阴转所需时间的多因素负二项回归模型,结果显示,男性新冠核酸阴转所需时间平均比女性短e^(0.107)(≈1.113)d;CT提示肺炎的患者新冠核酸阴转所需时间平均比CT未提示肺炎的患者长e^(0.201)(≈1.223)d;以感染BA.2.2毒株的患者为参照,感染BA.2毒株的患者新冠核酸阴转所需时间平均比感染BA.2.2毒株的患者长e^(0.103)(≈1.108)d,BA.5.2毒株的患者新冠核酸阴转所需时间平均比感染BA.2.2患者短e^(0.096)(≈1.101)d。结论本研究发现性别、肺部CT为病毒性肺炎表现、BA.2毒株和BA.5.2毒株被认为是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阴转所需时间的影响因素。目前,在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常态化管理的情况下,确定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阴转所需时间的影响因素,可为指导临床工作中患者分层救治及预后评估提供依据。
- 张清郝一炜张伟魏丽荣王爱彬韩志兴薛天娇张园王凌航
-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
- AIDS/TB混合感染时CD4+T细胞水平对T-Spot的影响
- 目的:评价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在不同CD4+T细胞水平情况下检验艾滋病合并结核分枝杆菌感染(AIDS/TB)时的临床价值.
方法:回顾北京地坛医院2012年12月至2013年10月明确诊断艾滋...
- 王爱彬徐艳利宋蕊倪量田地王琳蒋荣猛陈志海
- 关键词:结核分枝杆菌感染
- 文献传递
- 北京市37例输入性登革热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思路分析被引量:4
- 2017年
- 目的回顾性分析北京地区输入性登革热患者的诊治经过、临床特征,探讨早期诊断方法。方法统计北京地坛医院(以下简称我院)2001-2016年收治的登革热住院患者37例,分析患者诊治经过、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血常规、登革热抗体等指标,形成登革热规范诊治思路。结果输入性登革热37例,以男性25例,女性12例,均无严重基础疾病,合并疟疾3例,均可追溯到明确的流行病学史,均在病前2周内在登革热流行区有停留史。患者到我院就诊时间为病程2~12d,平均5.5d。半数以上患者出现典型症状体征,所有患者血登革病毒特异性IgM阳性。治疗主要给予保肝、对症支持治疗,预后好。结论在登革热非流行区,接诊医师应对本病保持警惕,详细询问流行病学史,全面查体,及早行血登革病毒特异性IgM或登革热抗原(NS1)检测及病毒核酸检测,进行早期诊断,并给予及时治疗。
- 徐艳利宋美华王爱彬钱芳张伟田地宋蕊蒋荣猛陈志海
- 关键词:登革热流行病学
- 结核感染T淋巴细胞斑点试验检测艾滋病合并结核病患者的敏感度及影响因素被引量:21
- 2016年
- 目的探讨结核感染T淋巴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检测艾滋病合并结核病患者的敏感度及影响因素。方法T—SPOT.TB检测艾滋病合并结核病患者92例,分析CD4+T淋巴细胞计数对T-SPOT.TB敏感度的影响。Logistic多因素分析T—SPOT.TB敏感度的影响因素。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晚期艾滋病合并结核病患者19例,分别以Ficoll分层液法提取PBMC和Percoll分层液法提取淋巴细胞后进行T—SPOT.TB,采用McNemar检验比较其优劣性。结果92例艾滋病合并结核病患者中,T—SPOT.TB阳性51例,敏感率为55.4%。CD4+T淋巴细胞〈20/μL时T—SPOT.TB的敏感度为26.3%(10/38),CD4+T淋巴细胞〉200/μL时敏感度为92.9%(13/14)。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艾滋病合并结核病患者中,合并肺外结核患者的T—SPOT.TB敏感度高于单纯肺结核患者(OR=3.042,P=0.038);CD4+T淋巴细胞计数与T—SPOT.TB敏感度呈正相关,每升高100/μL其敏感度增加2.889倍(OR=3.889,P=0.016);淋巴细胞占PBMC比例与T—SPOT.TB敏感度呈正相关,每提高30%其敏感度增加1.393倍(OR=2.393,P=0.045)。Percoll分层液法提取淋巴细胞后进行T—SPOT.TB的敏感度为52.6%(10/19),Ficoll分层液法提取PBMC后进行TSPOT.TB的敏感度为36.8%(7/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75)。结论基于淋巴细胞的T—SPOT.TB的敏感度高于基于PBMC的T—SPOT.TB。
- 王爱彬杨思园蒋荣猛王琳田地徐艳利张伟宋美华陈志海
- 关键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结核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
- 疟疾早期溶血与治疗后迟发性溶血临床分析被引量:4
- 2015年
- 目的探讨疟疾治疗后迟发性溶血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89例疟疾患者治疗后迟发性溶血的发生率、发病时间及临床特点。比较治疗后迟发性溶血组与治疗后无迟发性溶血组的人口学、病原学及实验室检查结果。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89例疟疾患者中,8例发生治疗后迟发性溶血,发生率为8.99%。发生中位时间为抗疟疾治疗后7.5d,终止于糖皮质激素治疗后中位时间2.5d;8例均为恶性疟原虫感染,其中4例符合高疟原虫血症。无迟发性溶血组中28例患者来自疫区,而迟发性溶血组无一例来自疫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Fisher确切概率法)。无迟发性溶血组Hb为(108.35±19.72)g/L,明显高于迟发性溶血组的(44.87±11.58)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923,P〈0.01)。结论恶性疟原虫感染、高疟原虫血症及无疟疾免疫力者可能是疟疾治疗后迟发性溶血的危险因素。
- 王爱彬王琳蒋荣猛田地倪亮徐艳利宋蕊卢联合陈志海
- 关键词:疟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