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秦慧

作品数:30 被引量:109H指数:7
供职机构: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电子电信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7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8篇医药卫生
  • 1篇电子电信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4篇骨髓
  • 11篇多发
  • 11篇多发性
  • 11篇多发性骨髓瘤
  • 11篇骨髓瘤
  • 10篇细胞
  • 6篇预后
  • 6篇急性
  • 6篇白血
  • 6篇白血病
  • 5篇疗效
  • 5篇淋巴
  • 5篇免疫
  • 4篇蛋白
  • 4篇血液
  • 4篇球蛋白
  • 4篇免疫球蛋白
  • 4篇基因
  • 3篇血液病
  • 3篇髓系

机构

  • 29篇安徽医科大学...
  • 4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作者

  • 29篇秦慧
  • 17篇翟志敏
  • 10篇丁士华
  • 10篇吴凡
  • 8篇汪延生
  • 7篇王会平
  • 6篇李迎伟
  • 5篇陶千山
  • 5篇沈元元
  • 4篇张翠
  • 4篇张青
  • 4篇陶莉莉
  • 4篇王强生
  • 3篇潘莹
  • 1篇张家奎
  • 1篇陈礼文
  • 1篇孙磊
  • 1篇杨冬冬
  • 1篇黄山
  • 1篇刘周

传媒

  • 5篇安徽医学
  • 4篇山东医药
  • 4篇安徽医科大学...
  • 2篇白血病.淋巴...
  • 2篇中国实验血液...
  • 1篇临床荟萃
  • 1篇中国农村卫生...
  • 1篇江苏医药
  • 1篇临床血液学杂...
  • 1篇中华血液学杂...
  • 1篇临床军医杂志
  • 1篇四川大学学报...
  • 1篇医学信息
  • 1篇中国临床研究
  • 1篇中文科技期刊...
  • 1篇安徽省第十二...

年份

  • 3篇2024
  • 2篇2023
  • 4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18
  • 4篇2016
  • 3篇2015
  • 7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0
3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皮下注射硼替佐米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被引量:13
2014年
目的比较硼替佐米皮下和静脉给药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接受BDT(硼替佐米+地塞米松+沙利度胺)方案治疗的MM患者。12例接受硼替佐米皮下注射(皮下组),14例接受硼替佐米快速静脉注射(静脉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毒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临床特征一致。皮下组和静脉组分别获得75.00%和71.43%的总有效率,其中非常好的部分缓解+完全缓解(VGPR+CR)率分别为50.00%和47.14%,CR率分别为16.67%和28.5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给药方式起效时间相当,均在第1疗程半数达部分缓解(PR),第4疗程半数达CR(P>0.05)。安全性比较:皮下组周围神经病变发生率低于静脉组〔16.67%(2/12)vs.64.29%(9/14),P=0.021〕,其中静脉组中≥3级周围神经病变占7.14%(1/14);相较静脉组(0%),皮下组皮疹发生率高达66.67%(8/12),但局限、短暂、无需处理;其余血液与非血液毒副反应的发生在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硼替佐米皮下给药的疗效与传统静脉给药的疗效相当,皮疹发生率增加但症状轻,周围神经病变发生率减少,安全性更好。
秦慧汪延生丁士华吴凡王芝涛王强生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硼替佐米皮下给药毒副反应
51例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特点分析及实验室指标的诊断意义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了解多发性骨髓瘤(MM)的临床特点,减少误诊、漏诊,并探讨实验室检查对MM的诊断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MM患者临床资料。结果:①40例MM被误诊,占78.4%。②骨痛和乏力是最常见首发症状,分别为21例(41.2%),18例(35.3%)。③51例MM分型以IgG型最多(26例,51.0%),其次为IgA型11例,轻链型10例。④49例MM免疫固定电泳检出M蛋白,其对应的免疫球蛋白(Ig)均有不同程度升高,而其他正常的Ig降低。⑤49例MM血清游离轻链κ/λ异常,并且存在比值失衡现象(即一种轻链升高,另一种轻链降低)。⑥51例MM骨髓检查均检出浆细胞。结论:MM的临床表现复杂,容易误诊;免疫固定电泳和骨髓穿刺检查是诊断MM的重要指标;Ig及游离轻链检测对诊断MM有筛查作用。
李迎伟沈元元王会平张翠秦慧翟志敏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免疫固定电泳免疫球蛋白游离轻链
淀粉样变性患者临床特征、治疗效果及预后被引量:4
2021年
目的观察淀粉样变性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效果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自2015年12月至2020年9月收治的12例淀粉样变性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的临床特征,评估治疗效果和安全性,对患者进行随访并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结果12例患者中,男性10例,女性2例;原发性系统性淀粉样变性6例,POEMS综合征伴发淀粉样变性4例,多发性骨髓瘤伴发淀粉样变性2例;单独使用含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1.0-1.3 mg/m^(2))方案2例,单独使用含免疫调节剂(来那度胺25.0 mg)方案3例,联合使用蛋白酶体抑制剂和免疫调节剂方案7例;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轻链类型λ轻链型10例,κ轻链型2例;累及心脏12例,累及肾9例,累及神经系统9例,累及皮肤4例,累及舌体2例,累及颌下软组织1例;心脏淀粉样变性受累程度梅奥分期Ⅰ期2例,Ⅱ期3例,Ⅲ期7例;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3例(25.0%),部分缓解(PR)6例(50.0%),疾病稳定(SD)3例(25.0%),有效率为75.0%(9/12)。治疗期间,10例发生0-2级血液毒性事件,2例发生3-4级血液毒性事件;7例发生非血液毒性事件,均为1-2级。1例SD患者在病程第2个月时因病情进展死亡,2例VGPR患者分别在病程第12个月、第17个月时病情进展,2年内总存活率为91.7%(11/12)。结论淀粉样变性临床表现多样,常见于男性λ轻链型浆细胞性疾病患者,多存在心、肾、神经系统等广泛的器官和组织受累,治疗缓解深度较低,使用蛋白酶体抑制剂、免疫调节剂等新药或可带来生存获益。
沈元元张青陶千山吴凡汪延生秦慧翟志敏董毅
关键词:淀粉样变性免疫球蛋白轻链
AA、MDS、IDA患者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水平变化及与Hb、RBC的关系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观察再生障碍性贫血(AA)、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缺铁性贫血(IDA)患者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的水平变化及与Hb、RBC的关系。方法 AA患者12例、MDS患者8例、IDA患者5例,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患者血清EPO水平,并与19例健康对照者比较,同时检测患者Hb、RBC,骨髓穿刺检查了解骨髓增生程度,分析血清EPO水平与Hb、RBC的相关性,同时分析骨髓增生程度与EPO水平的关系。结果 10例AA、6例MDS、4例IDA患者血清EPO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者(P均<0.01);AA者EPO与Hb、RBC均呈负相关(r分别为-0.76、-0.71,P均<0.01),MDS者EPO与Hb、RBC均呈负相关(r分别为-0.67、-0.69,P均<0.01),IDA者EPO与Hb、RBC均呈负相关(r分别为-0.83、-0.55,P均<0.01)。骨髓增生低下组14例,血清EPO水平均明显升高;骨髓增生活跃组11例,其中9例血清EPO水平升高。骨髓增生活跃、低下与血清EPO无相关性(P均>0.05)。结论 AA、MDS、IDA患者血清EPO水平明显升高;血清EPO水平与H6、RBC呈明显负相关关系。骨髓增生程度与血清EPO水平无明显相关性。
汪延生秦慧翟志敏
关键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促红细胞生成素
外周血平均红细胞体积与再生障碍性贫血预后关系
目的 检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治疗前外周血平均红细胞体积(erythrocyte mean corpuscular volume,MCV),并探讨MCV与药物治疗效果的关系,分析MCV与再生障碍性贫血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2...
陶莉莉丁士华李迎伟王会平张翠杨冬冬秦慧翟志敏
文献传递
实时定量PCR监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PML/RARα融合基因的临床意义被引量:7
2014年
目的探讨实时定量PCR检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PML/RARα融合基因表达水平的意义。方法用扩增培养的NB4细胞的PML/RARα融合基因进行梯度稀释作为标准品,ABL作为内参,建立标准曲线。采用Taq Man法进行实时定量PCR,并对方法的可靠性、可重复性及灵敏性进行测定。对14例APL患者在初治、诱导缓解及巩固治疗3个时期的PML/RARαmRNA转录本水平进行动态定量监测,结果以NQ表示,NQ=PML/RARαmRNA的拷贝数/ABL mRNA的拷贝数×105。结果实时定量PCR方法可以检测出1×10-5μg NB4细胞cDNA中PML/RARα的融合基因,其重复性和稳定性Ct值变异系数分别为1.77%和2.11%。14例患者初治时骨髓PML/RARα融合基因平均水平为3 731,经全反式维甲酸、三氧化二砷双诱导缓解时PML/RARα融合基因平均水平为231,化疗与维甲酸序贯巩固治疗2个疗程后PML/RARα融合基因平均水平为116。治疗前后比较,PML/RARα基因转录本水平明显下降(P<0.05)。结论实时定量PCR检测PML/RARα融合基因表达敏感性好、特异性高、重复性好,可用于急性早幼粒细胞的诊断和微小残留病的检测。
丁士华秦慧翟志敏吴凡熊述道
关键词:实时定量PCR微小残留病
原发鼻咽部髓系肉瘤缓解后皮肤复发一例并文献复习
2021年
目的提高对原发性髓系肉瘤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7年6月诊治的1例首发症状累及鼻咽部的原发性髓系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该患者以鼻塞伴耳鸣就诊,接受多次活组织检查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历经约半年时间确诊髓系肉瘤。采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化疗方案治疗,达到缓解后2年余以新发皮肤包块形式复发,进一步完善骨髓相关检查提示骨髓未受累,仍为孤立性髓系肉瘤,再次行AML化疗方案诱导化疗后皮肤包块完全消失。患者复发后6个月,病情平稳,仍处于随访治疗中。结论原发鼻咽部髓系肉瘤缺乏特异性,容易被误诊;孤立性髓系肉瘤预后优于AML,诱导化疗缓解后孤立性复发少见,通常较快进展至白血病期;早期和正确诊断对预后十分重要,临床医生应提高对原发性髓系肉瘤的认识。
张露露汪延生姚存影王童翟志敏秦慧
关键词:复发抗肿瘤联合化疗方案
硼替佐米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被引量:12
2014年
收集接受硼替佐米+地塞米松+沙利度胺(BDT)方案化疗的25例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临床信息,对其疗效、相关影响因素及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及评价。以硼替佐米为基础的化疗方案治疗25例MM患者的总有效(OR)率为80.00%(20/25),其中完全缓解(CR)9例(36.00%),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6例(24.00%),部分缓解(PR)5例(20.00%);复发/难治性MM患者与新诊断MM患者的疗效相当(OR率:62.5%vs 88.24%,P>0.05);国际分期系统(ISS)Ⅰ+Ⅱ期患者疗效与Ⅲ期患者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率:83.33%vs 76.92%;P>0.05);长疗程(≥4个疗程)化疗组患者的CR率明显高于短疗程(3、2、1个疗程)化疗组患者(77.78%vs 30.77%vs15.79%vs 4.00%);浆细胞白血病及严重肾功能损害的MM瘤可获得VGPR以上疗效;主要不良反应包括周围神经病变、胃肠道反应、血小板减少、粒细胞缺乏、皮疹等,经过对症治疗以及调整剂量后均能改善。
秦慧汪延生丁士华吴凡王芝涛王强生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硼替佐米疗效
PTPN11基因突变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2024年
目的 探讨PTPN11基因突变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情况。方法 选取经医院初次诊断、治疗并行二代测序(NGS)检测的成人AML患者115例,收集包括疾病特征、治疗效果、长期预后、免疫细胞亚群以及白血病干细胞等数据,分析PTPN11基因突变AM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情况。结果 初诊成人AML中PTPN11基因突变率为9.57%,突变位点主要发生在3号外显子区域,突变类型均为点突变。与PTPN11基因野生型组相比,PTPN11基因突变组首次诱导治疗期间早期病死率高(18.18%vs 4.00%,P=0.048),完全缓解率低(33.33%vs 67.71%,P=0.039),复发率高(83.33%vs 42.31%,P=0.043),中位总生存时间短(9月vs 20月,P=0.026),效应性T细胞比例低[(1.39±0.12)%vs(3.56±0.46)%,P=0.038],白血病干细胞比例高[(13.82±3.66)%vs(3.87±1.40)%,P=0.021]。结论 PTPN11基因突变是AML的不良预后标志物,该类患者早期病死率高、完全缓解率低、复发率高、中位总生存时间短,且体内效应性T细胞比例低、白血病干细胞比例高。
陶千山薛婉莹谢蓓蓓张青王会平翟志敏秦慧董毅
关键词:急性髓系白血病基因突变预后
纯钛表面激光熔覆处理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采用激光熔覆技术构建钛片表面微米级多孔形貌并探讨钛表面多孔形貌对细胞黏附、增殖和分化的影响。方法本实验通过筛选预置式铺粉粘结剂,寻求激光熔覆最佳参数,在氩气保护环境中应用脉冲式掺钕钇铝石榴石晶体(Nd:YAG)激光熔覆45μm钛粉颗粒于钛片表面。采用场发射扫描电镜(SEM)观察钛片表面微观形貌,能量弥散X射线谱(EDS)检测钛片表面成分;采用小鼠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体外培养评价光滑钛片组(A组)、激光轰击组(B组)和激光熔覆组(C组)材料的生物相容性。SEM观察BMSCs在钛表面的黏附状况,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检测法和碱性磷酸酶(AKP)活性检测评价钛片对BMSCs增殖和分化的影响。结果选择九水硅酸钠做为旋涂粘结剂,在电流110 A、峰值功率2.2 kW的条件下Nd:YAG激光熔覆钛粉于钛片表面形成了互相连通的多孔结构,表面成分主要为钛。与A、B组比较,C组钛表面有较多BMSCs黏附,细胞增殖和分化,OD值较高。结论激光熔覆处理钛片表面可促进细胞黏附、增殖及分化。
屠姗姗夏荣吴先友左杨孙磊秦慧
关键词:纯钛激光熔覆骨髓基质干细胞表面处理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