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胡凯强

作品数:12 被引量:36H指数:4
供职机构:山西省儿童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脂肪
  • 4篇脂肪酸结合蛋...
  • 4篇肠脂肪酸结合...
  • 3篇缺血
  • 3篇肠缺血
  • 2篇清肝
  • 2篇综合征
  • 2篇小儿
  • 2篇脊髓
  • 2篇儿童
  • 1篇新生儿
  • 1篇休克
  • 1篇血液
  • 1篇血液供给
  • 1篇血液净化
  • 1篇血肿
  • 1篇严重脓毒症
  • 1篇引流
  • 1篇引流术
  • 1篇隐匿

机构

  • 11篇山西省儿童医...
  • 2篇山西医科大学

作者

  • 12篇胡凯强
  • 7篇靳文
  • 6篇吕鹏
  • 6篇刘赵鹤
  • 5篇薛薇
  • 5篇郭俊秀
  • 3篇侯亚冰
  • 2篇崔彦北
  • 2篇席红卫
  • 2篇石正峰
  • 2篇李健
  • 1篇张芳
  • 1篇翟颖如
  • 1篇武艳君
  • 1篇盖建芳
  • 1篇关晓力
  • 1篇牛文元
  • 1篇刘志平
  • 1篇王朝海
  • 1篇李斌霞

传媒

  • 3篇中国药物与临...
  • 3篇临床小儿外科...
  • 1篇中华神经外科...
  • 1篇中华小儿外科...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中国临床神经...
  • 1篇山西医药杂志...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0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肠脂肪酸结合蛋白在小儿肠缺血疾病中的临床意义被引量:5
2010年
胡凯强李健崔彦北石正峰席红卫
关键词:肠脂肪酸结合蛋白肠缺血疾病小儿
脊髓栓系综合征合并末端脊髓空洞症发病机制探讨被引量:9
2016年
目的探讨脊髓栓系综合征合并末端脊髓空洞症的发病机制。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9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38例脊髓栓系综合征合并末端脊髓空洞症患儿为试验组,同期收治的18例单纯脊髓栓系综合征患儿为对照组。试验组根据末端脊髓空洞大小分别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对照组仅行脊髓栓系松解术,2组患儿术前及术后均应用磁共振成像(MRI)相位对比电影法测定椎管内脑脊液流速,观察脑脊液动力学改变,并随访临床症状的改善程度。结果试验组患儿术前MRI相位对比电影法显示空洞部位蛛网膜下腔脑脊液循环梗阻,脑脊液流速较慢,术中均发现空洞部位蛛网膜增厚,蛛网膜下腔粘连,术后空洞大部分明显缩小,MRI相位对比电影法显示脑脊液循环通畅,脑脊液流速增快,手术前后流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儿术前、术后MRI相位对比电影法显示脑脊液流速无明显变化(P>0.05),术中未发现蛛网膜增厚、粘连;术前试验组与对照组脑脊液流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儿术后临床症状大部分明显改善。结论脊髓栓系综合征合并末端脊髓空洞症的发病机制与脊髓蛛网膜下腔梗阻导致脑脊液动力学改变密切相关,根据MRI显示空洞/脊髓大小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靳文刘志平关晓力刘赵鹤侯亚冰胡凯强吕鹏武艳君李斌霞
关键词:脊髓脊髓空洞症发病机制
小儿肠缺血时血清肝、肠脂肪酸结合蛋白变化的研究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 探讨小儿肠缺血时血清肝、肠脂肪酸结合蛋白的变化.方法 取机械性肠梗阻患儿46例,分为实验一组(手术切除肠管组)11例,实验二组(未手术切除肠管组)23例,实验三组(未手术组)12例,对照组10例,为正常儿童.正常对照组采取外周静脉血1次,肠梗阻患儿分别于入院时、术后(有效治疗)第1天、术后(有效治疗)第3天采取外周静脉血3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试法检测肠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和肝脂肪酸结合蛋白(LFABP).结果 所有实验组患儿入院时IFABP、LFABP较对照组显著增高,以肠坏死组升高最明显;术后第1天、第3天所有实验组IFABP、LFABP全部达到对照组水平;同一时期,相同实验组LFABP水平均较IFABP高.结论 IFABP、LFABP是检测肠缺血、肠坏死较为灵敏的指标,以LFABP更为敏感.
胡凯强崔彦北石正峰席红卫李健
新生儿及小婴儿头皮血肿治疗分析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探讨新生儿及小婴儿头皮血肿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8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110例新生儿及小婴儿头皮血肿的临床资料,其中12例血肿在2周内自行吸收,66例行血肿穿刺抽吸并加压包扎治疗,17例巨大帽状腱膜下血肿行置管引流并加压包扎,15例骨化血肿全麻下行骨化血肿清除术。结果全组患儿术后未出现血肿腔感染;8例血肿穿刺后血肿腔再出血,行二次抽吸血肿并加压包扎后痊愈。全组患儿头颅外型均恢复正常,疗效满意。术后随访6月后行头颅CT检查示手术区域的颅骨恢复正常厚度。结论新生儿及小婴儿头皮血肿应早期诊断,如血肿出现15d后仍未自行吸收者应及时采取相应治疗,效果良好。
靳文郭俊秀刘赵鹤侯亚冰吕鹏薛薇胡凯强
关键词:头皮血肿新生儿小婴儿
右额软骨黏液样纤维瘤一例被引量:1
2018年
患儿 男,6岁。发现右额部肿块3个月就诊,肿块初起约黄豆大小,逐渐增大,不伴有局部疼痛、发热、头痛等不适。检查:右额部肿块约1.5 cm×1.5 cm大小,凸出于表面,表面肤色正常,触之质地韧、无压痛,基底部固定、不活动。患儿既往体健,无头部外伤史。头部X线片示右额骨类圆形缺损;头颅CT示右额部软组织密度肿物伴右额骨缺损(图1)。术中见肿块位于骨膜下方,浸润颅骨,局部颅骨呈类圆形凸起,色泽发红,质地硬(图2)。于肿块旁钻一骨孔,从该骨孔出发环形切除肿块及相邻颅骨,肿块下方硬脑膜完整。病理表现:大体样本示局部骨皮质菲薄,病变组织呈灰白色、鱼肉样、质地韧(图3)。镜下观察:肿瘤细胞呈星形、梭形、圆形,呈不完全的分叶状结构,小叶中央有淡蓝色黏液,周围细胞较丰富,细胞间基质呈淡蓝色(图4)。免疫组化染色示:Vimentin(+),S-100(-),CD34(血管内皮+),FxⅢ(-)。患儿术后随访2年,肿物未复发。
靳文胡凯强候亚冰
关键词:软骨黏液样纤维瘤VIMENTIN圆形缺损免疫组化染色软组织密度
Ommaya囊置入外引流术在幼儿化脓性脑膜炎合并硬膜下积液治疗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探讨应用Ommaya囊置入外引流术治疗幼儿化脓性脑膜炎合并硬膜下积液的临床效果。方法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我们对38例化脓性脑膜炎合并硬膜下积液患儿,在抗感染治疗的同时,置入Ommaya囊持续外引流,观察临床症状的改善程度,并行头颅CT检查硬膜下积液吸收情况。结果28例患儿经持续引流5~7d后,发热、头痛及呕吐症状均明显减轻,又反复穿刺囊体3~6次并引流,2个月后复查头颅CT,提示29例硬膜下积液明显减少,9例无变化;术后1年复查,32例硬膜下积液消失,3例明显减少,3例因脑膜炎控制效果差,症状反复,放弃治疗。结论Ommaya囊可以长期置入,反复穿刺引流,较传统颅骨钻孔直接外引流,减少了感染风险,是治疗幼儿化脓性脑膜炎合并硬膜下积液的一种有效方法。
靳文郭俊秀刘赵鹤侯亚冰吕鹏薛薇胡凯强
关键词:脑膜炎硬膜下积液引流术
小儿肠缺血时血清肝、肠脂肪酸结合蛋白变化的探讨
目的:通过测量小儿肠缺血时血清肠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肝脂肪酸结合蛋白(LFABP)、D-乳酸盐(D-LA)、肌酸激酶(CK)的含量,探讨以上指标在小儿肠缺血各时期水平的变化,以评价其对小儿肠缺血疾病的诊断价值。...
胡凯强
关键词:肠缺血肠脂肪酸结合蛋白肌酸激酶
文献传递
肠脂肪酸结合蛋白和肌酸磷酸激酶在肠梗阻诊断中的意义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探讨肠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肌酸磷酸激酶(CK)在肠梗阻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将27例肠梗阻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1(手术发现肠坏死行肠切除、肠吻合术)12例,观察组2(行手术治疗发现无肠坏死者)15例,分别在入院时、术后第1 d、术后第3 d采静脉血,检测血标本中IFABP及CK的含量;正常体检者15例作为对照组,采静脉血1次。结果:两观察组入院时血清IFABP及CK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术后第1 d,两观察组IFABP水平均降至正常,CK水平较术前无明显变化;术后第3 d,两观察组IFABP水平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别,而CK水平较前明显降低。结论:IFABP及CK是诊断肠缺血、肠坏死的敏感指标,且IFABP对肠梗阻术后的预后有指导意义。
闫万里胡凯强
关键词:肠梗阻肠脂肪酸结合蛋白肌酸磷酸激酶
连续性血液净化在儿童严重脓毒症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被引量:4
2019年
脓毒症一直是重症医学研究的热点,国内外指南、专家共识为严重脓毒症的救治提供了重要的规范和指导,但整体病死率仍居高不下。近十年来,连续性血液净化(CBP)逐渐被应用于儿童严重脓毒症的救治,目前其疗效尚存争议,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40例患儿的临床资料,探讨CBP治疗儿童严重脓毒症的效果。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在我科诊治的40例严重脓毒症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年龄2~14岁;男性24例,女性16例。所有病例均符合《2012国际严重脓毒症及脓毒性休克诊疗指南》[1]中严重脓毒症的诊断标准,均满足小儿危重病例评分(PCIS)≤80分,均属于危重病例。
牛文元王朝海张芳翟颖如盖建芳胡凯强
关键词:严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连续性血液净化重症医学危重病例小儿危重病例评分
儿童隐匿性脊髓拴系综合征治疗方案的探讨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 探讨儿童隐匿性脊髓拴系综合征的诊断、治疗方案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纳入2007年4月至2013年4月山西省儿童医院神经外科手术治疗16例儿童隐匿性脊髓拴系综合征的患儿.分析患儿的临床症状、影像学资料、尿流动力学检查、术后并发症及预后情况.16例患儿中,尿频、尿失禁9例,大便失禁2例,背部中线皮肤异常9例,下肢感觉、运动障碍4例.术前行脊髓磁共振检查显示圆锥位置均正常,但终丝脂肪瘤化.患者均在神经电生理监测下行终丝切断术,采用脊柱裂神经功能量表(SBNS)评估手术疗效.结果 16例患儿术后随访12 ~84个月,平均(42.0&#177;20.0)个月.无症状或症状好转13例,症状稳定2例,症状继续恶化1例,手术有效率为94% (15/16).结论 儿童隐匿性脊髓拴系综合征若诊断明确,建议尽早行手术治疗,患儿一般预后良好.
胡凯强靳文刘赵鹤候亚冰吕鹏郭俊秀薛薇
关键词:脊髓拴系综合征预后儿童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