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作者详情>胡红雷

胡红雷

作品数:3 被引量:41H指数:2
供职机构: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篇断裂带
  • 2篇郯庐断裂
  • 2篇郯庐断裂带
  • 2篇裂带
  • 1篇断层
  • 1篇新构造
  • 1篇新构造活动
  • 1篇印支期
  • 1篇油气
  • 1篇油气勘探
  • 1篇造山带
  • 1篇苏北盆地
  • 1篇苏鲁造山带
  • 1篇盆地
  • 1篇前陆
  • 1篇勘探
  • 1篇活断层
  • 1篇江苏段
  • 1篇海相

机构

  • 3篇合肥工业大学

作者

  • 3篇胡红雷
  • 2篇朱光
  • 1篇刘备
  • 1篇宋利宏

传媒

  • 1篇地质学报
  • 1篇大地构造与成...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苏北地区前陆变形特征与形成机制被引量:15
2013年
郯庐断裂带以东、苏鲁造山带南部的苏北地区,由于苏北盆地的大面积覆盖使得长期以来对该区前陆变形构造特征与形成机制了解不够。苏北盆地的大量勘探资料分析及其南侧海相盖层露头的系统观察表明,苏北地区海相盖层在中三叠世末印支期普遍遭受前陆变形而成为前陆褶断带,盖层与基底之间出现了区域性滑脱面。该前陆变形区自西北向东南可划分为根带、中带与锋带。海相盖层内逆冲断层与褶皱的走向自西向东呈现为由北北东向转变为北东东向的弧形变化,显示了郯庐断裂带左行平移牵引的影响。各类构造特征与海相盖层剥蚀程度表明,苏北地区前陆变形随着接近苏鲁造山带和郯庐断裂带而增强,远离则减弱。苏北地区前陆变形构造特征及变化规律,指示其变形动力来自北部苏鲁造山带的碰撞造山,前陆变形发生在造山带陆壳深俯冲阶段。前陆变形构造走向上的弧形变化及强度的向西增强是郯庐断裂带在前陆变形阶段左行平移的影响结果,并非后期平移改造所致,进而支持该断裂带在造山期发生了强烈的左行平移的认识。
胡红雷朱光
关键词:苏北盆地苏鲁造山带郯庐断裂带印支期
苏北地区前陆变形构造特征与形成机制
郯庐断裂带以东、苏鲁造山带南部的苏北地区,是同时靠近两大构造单元的特殊地区,也是油气资源非常丰富的地区。由于苏北盆地的大面积覆盖使得该区前陆变形构造特征与形成机制长期了解不够。前人多简单归结为前陆变形区,其形成机制也有一...
胡红雷
关键词:油气勘探
文献传递
郯庐断裂带江苏段新构造活动规律分析被引量:25
2015年
郯庐断裂带江苏段在白垩纪伸展活动中发育了四条北北东走向的大型正断层,自东向西分别简称F1、F2、F3和F4断层。它们控制发育了北北东向展布的东地堑、西地堑及两者之间的地垒,东地堑内部还出现了一条北北东向的F5断层。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表明,郯庐断裂带江苏段活断层广泛出现,F2、F3与F5活断层以逆冲活动为主,而F1断层北段则为逆右行平移活动。活断层擦痕反演应力场显示这些活断层是在北东东-南西西向挤压作用下活动,与现今的应力状态相似。根据活断层对第四系沉积及地貌的控制规律认为,F1、F2、F3与F5断层的最新活动时代为晚更新世,F4断层北段在第四纪以来发生过活动,F4断层南段在第四纪以来没有活动迹象。通过断距及第四系沉积特征分析认为,江苏段各断层中F2与F5断层的活动强度最大。通过详细野外地质调查及有关资料分析,本文认为F1、F2、F3及F4活断层多为白垩系地堑边界正断层直接复活成因,具有不均一分段活动的特点;而倾向多变的F5活断层则是利用东地堑边界断层的同向或反向正断层复活。关于该断裂带新构造活动规律与机制的正确认识,对理解其第四纪以来的构造演化、地震活动规律及中国东部近代动力学等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刘备朱光胡红雷宋利宏
关键词:郯庐断裂带江苏段活断层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