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振鸣 作品数:45 被引量:644 H指数:20 供职机构: 华东师范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上海市科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 国家教育部“211”工程 更多>> 相关领域: 生物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 农业科学 建筑科学 更多>>
基于植被-缓流屏障-疏浚土的滨海湿地修复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植被‑缓流屏障‑疏浚土的滨海湿地修复方法,包括S1、在恢复区外围建立缓流屏障;对疏浚土进行脱水处理;在恢复区内沿缓流屏障内边缘使用脱水后疏浚土进行填充;使用营养液培育盐沼植物;在恢复区内种植盐沼植物。... 周珂 葛振鸣 朱科桦 程海峰 辛沛一种采集湿地原状土壤的便携式采样器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采集湿地原状土壤的便携式采样器,本实用新型适用于对湿地土壤理化和生物学性质的研究中,精确采集不同深度的土壤样品。本实用新型采用子环片及母环片的结构;通过分次分块按压子环片及母环片的方式,将需要采集的土... 李亚雷 解丽娜 葛振鸣文献传递 崇明东滩芦苇的生态特征及其演替过程的分析 被引量:24 2005年 2002年12月~2003年12月,分别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对上海市崇明东滩98堤外及堤内湿地恢复生态示范区的芦苇群落的生态特征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芦苇是本湿地恢复生态示范区中的主要组成种,其盖度达到70%,密度最大为211.83支/m2,最高生物量为1783.8g/m2,是初级生产力的主要组成部分.在2003年6月以后由于湿地生态示范区内鱼塘水被放干,碱篷和结缕草侵入,群落进入陆生演替阶段.并对湿地恢复和重建工程中人为干扰所造成植物群落的陆生演替进行了主成分分析,证明本地的湿地环境一旦陆化以后植物群落的演替十分迅速,据此我们为生态示范区的植物群落管理措施提出技术性的建议. 赵平 葛振鸣 王天厚 汤臣栋关键词:芦苇群落 生态特征 演替 Impacts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on the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of Avian Community in Shanghai Woodlots in Spring 被引量:40 2005年 From March to May, 2004, we selected 8 typical parks or green lands in Shanghai downtown as the study sites to conduct a ornithological research. During this study, total 55 species of birds were recorded, which included 31 resident and 24 migratory species. With statistics methodology, we analyzed the avian communities with 10 major environmental factors covering the park area, water percentage, vegetation species, canopy cover, shrub cover, grass cover, hill number, location condition, human quantity, path width, the study results indicated that: (1) the following 7 environmental factors were important to impact the structures of the avian community, they were park area, vegetation species, shrub coverage, grass coverage, hill number, location condition of the parks and path width; (2) the avian community of theses urban parks tended to deteriorate in the bird number and diversity; the man-made lake which was currently promoted in the park designing and planning process would not be good to attract the birds. 葛振鸣 王天厚 施文彧 周立晨 薛文杰九段沙湿地植被群落演替与格局变化趋势 被引量:24 2007年 长江口新生湿地九段沙由上沙、中沙和下沙三部分组成。2004年对湿地植被群落的演替与格局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九段沙湿地植被群落由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海三棱蔗草(Scirpusmariqueter)和蔗草(S.triqueter)构成。芦苇和互花米草生长于潮滩高程,海三棱蔗草和蔗草生长于低潮位。1998--2004年,上沙植被覆盖面积年平均约增长17%,中沙22%,下沙38%~39%,植被群落处于快速增长演替状态,这可能与沙洲发育速度有关。由于在中沙、下沙人为种植过外来物种互花米草,其增长速度最快,覆盖面积占九段沙植被总面积的比例从1998年不足1%上升到2004年的22%,地上部分总生物量的年平均增长率为79.79%,互花米草对蔗草.海三棱蔗草的竞争压力较大。鉴于互花米草对九段沙的影响尚无定论,本文提出了初步的植被管理措施。 施文彧 葛振鸣 王天厚 周晓 周立晨关键词:九段沙湿地 植被分布 生物量 演替 生态型港口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初探--以上海港为例 被引量:21 2008年 基于上海市建设生态型城市的长期目标,将港口作为城市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子系统,对如何建设生态型港口提出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筛选得到45项单因素指标,针对不同类型的港区有所分异,整个评价体系分为5个准则层(生态环境、经济效率、污染控制、环境管理、社会评价)和10个因素层(大气/声环境、生物资源、基底质量、经济发展、生产效率、循环经济、污染排放、清洁生产、环保投入、社会参与),并采用AHP(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层次的权重分配。进而根据2005年上海港年均生产状况和2006年上半年的港区环境-资源调查,尝试对上海港7种主要类型(集装箱、件杂货/成品、多用途、干散、粮食港区、液散、客运)的15个港区进行了现状评估。然而,生态港评价系统的指标选取、权重制定、评估级别等实践与完善仍需要多学科和政府职能部门的参与。最后,项目还提出了水生态健康、航道淤积、生态风险、水陆景观等非定量生态港评价因子。 葛振鸣 周晓 程健敏 陈邦林 王天厚 王开运关键词:综合评价 指标体系 海平面上升影响下广西钦州湾红树林脆弱性评价 被引量:22 2014年 全球气候变化所导致的海平面上升等现象对海岸带产生显著影响。红树林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沿海潮间带的生态系统,对海平面上升极为敏感。以广西钦州湾红树林生态系统为对象,采用SPRC(Source-Pathway-Receptor-Consequence)评估模式分析了气候变化所导致的海平面上升对红树林生态系统的主要影响。构建了以海平面上升速率、地面沉降/抬升速率、生境高程、日均淹水时间、潮滩坡度和沉积速率为指标的脆弱性评价体系。在GIS平台上量化各脆弱性指标,计算脆弱性指数并分级,建立了定量评价红树林生态系统脆弱性方法,实现了在不同海平面上升情景(近40年来广西海平面平均上升速率、IPCC预测的B1和A1FI情景)和时间尺度下(2030年、2050和2100年),广西钦州湾红树林生态系统脆弱性的定量空间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在近40年广西海平面平均上升速率与B1情景下,钦州湾红树林在各评估时段表现为不脆弱。而在A1FI情景下,至2050年研究区域41.3%红树林为低脆弱,至2100年增加至69.8%。研究采用的SPRC评估模型、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和定量空间评估方法能够客观定量评价气候变化所导致的海平面上升影响下红树林生态系统脆弱性,可为制定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和保障海岸带生态系统安全提供科学依据。 李莎莎 孟宪伟 葛振鸣 张利权关键词:海平面上升 红树林 指标体系 长江河口典型湿地碳库动态研究方法 被引量:12 2010年 湿地生态系统在维持碳平衡和全球气候调节中起着重要作用。长江河口湿地生态系统是国际公认的生态过程敏感区,选择长江河口典型湿地——崇明东滩作为长期碳循环观测和实验模拟的研究对象,针对长江河口湿地生态系统碳库动态研究具体的科学问题,从"土壤-植被-大气"连续体(SPAC)碳流过程监测、涡度相关法碳通量监测、植物生长控制实验(开顶式气候室,OTC)、"湿地碳循环-气候变化"生态过程模型构建、多方数据源校正等方面,总结了全球气候变化条件下长江河口湿地碳库动态的研究方法。旨在了解长江河口湿地生态系统碳库动态特征,探寻湿地碳平衡的主导控制因子,评估中国东部沿海湿地碳库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进而为提出长江河口湿地碳储备功能的保育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葛振鸣 周晓 王开运 Seppo Kellomaki 巩晋楠关键词:气候变化 SPAC 涡度相关 OTC 模拟增温对长江口盐沼湿地芦苇与互花米草种间竞争格局的影响 张超 王开运 葛振鸣 高炜关键词:增温 芦苇 互花米草 长江口 长江口滨海湿地原生海三棱藨草种群恢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3 2016年 我国滨海湿地外来物种入侵威胁较为严重。以长江口湿地为例,快速蔓延的互花米草(Spatina alterniflora)逐渐替代了中国特有的原生种—海三棱藨草(Scirpus mariqueter Ts.Tang&F.T.Wang)。基于正在实施的外来入侵种生态控制工程,开展了海三棱藨草在新生湿地的种群恢复实验。实验采用两种恢复策略,即建立种子库和植物球茎(地下繁殖体)种植,并实施了低、中、高密度种植处理以比较其成本效益。研究结果表明,海三棱藨草种子在实验室条件下有较高的出苗率,且5 cm的种植深度最佳。但由于潮滩湿地泥沙淤积的掩埋胁迫,在5 cm的种植深度下,即使采用高密度种植处理也仅有极少数种子能萌发生成植株,且不同种植密度处理间的幼苗存活率和植株密度没有显著差异。而将海三棱藨草球茎作为植被恢复的种植材料时,其出苗率和植株密度远优于种子种植策略,多数球茎能实现出苗和定居,并通过地下分蘖和地下根茎发育迅速形成密集的种群。密度处理结果表明,中密度和高密度种植处理下的生长季后期的植株密度没有显著差异,说明在滨海湿地原生植物种群重建时宜选择经济高效的中密度种植策略。据此可为大规模的长江口原生植被恢复工程提供参考。 胡忠健 马强 曹浩冰 张秩通 汤臣栋 张利权 葛振鸣关键词:滨海湿地 种子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