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脏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细胞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 2014年 目的:探讨脾脏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细胞肿瘤(IPT-like FDC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提高对该肿瘤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对1例脾脏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细胞肿瘤的肿瘤组织进行临床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及行EBV转录的核内小RNA(EBER)原位杂交分析。结果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细胞肿瘤好发于腹腔内脏器,尤以肝、脾多见,患者以女性为主,一般肿瘤较大,切面灰白质实,中心有出血或坏死。镜下炎性背景较突出,肿瘤细胞呈束状、席纹状排列,更多的是弥漫分布于炎细胞间,瘤细胞呈短梭形,胞质丰富,淡嗜伊红染色,胞界不清,核呈梭形或卵圆形,染色质空泡状或点彩状,可见小核仁。部分瘤细胞显示轻度异型性,核形不规则,核染色质粗糙,核仁明显,偶见双核细胞,核分裂象罕见。免疫表型示:瘤细胞阳性表达CD21、CD35、clusterin、Vimentin,弱阳性表达CD23,EBER原位杂交阳性。手术切除肿瘤后随访10个月,患者未出现复发和转移。结论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细胞肿瘤是一种罕见的低度恶性肿瘤,与EB病毒感染有关。 谢军 鲁常青 赵伟 李兆丽 谈炎关键词:脾脏 免疫组织化学 原位杂交 CMYC、BCL_2、BCL_6蛋白表达与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8 2018年 目的探讨CMYC、BCL_2与BCL_6蛋白表达与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我院于2012年1月至2014年4月收集的85例DLBCL患者病理组织标本中CMYC、BCL_2、BCL_6、CD10、MUM-1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CMYC、BCL_2、BCL_6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29.4%(25/85)、58.8%(50/85)、69.4%(59/85),其在患者年龄、性别、临床分期、原发部位、血清LDH水平、化疗方案、IPI评分、A/B症状和骨髓侵犯等临床特征之间的表达无显著差异(P>0.05)。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CMYC阴性和BCL_2阴性患者中位OS和中位PFS均显著长于阳性患者(P<0.05),BCL_6阳性和阴性患者中位OS和中位PF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x多因素分析显示,CMYC状态可作为DLBCL患者OS和PFS的独立预测指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MYC可作为预测DLBCL患者预后的独立有效指标,并可在临床进行应用。 王辉 邓旭 谢军 赵伟 李青关键词:CMYC BCL2 BCL6 免疫组织化学法 鲍恩样丘疹病皮损中细胞周期调控蛋白表达与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研究 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探讨鲍恩样丘疹病(BP)皮损中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与细胞周期相关因子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细胞周期蛋白E(Cyclin E)及其依赖性蛋白激酶抑制蛋白p27表达的相关性。方法基因芯片法检测BP皮损组织中人乳头瘤病毒感染(HPV)类型,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4例BP皮损组织及10例正常包皮环切组织中细胞周期调控蛋白Cyclin D1、Cyclin E及p27的表达水平。结果44例BP中HPV感染率为100%,高危型感染38例,占86.36%,其中含HPVl6感染者30例,占68.18%,单一HPV16感染者16例,合并其他高低危混合感染者14例,其他高危型感染为8例,低危感染6例,主要为HPV6型感染。在BP组织中,HPV高危组(U=53.00,P〈0.05)、高低危混合组(U=12.00,P〈0.01),低危组(U=5.00,P〈0.01)中Cyclin D1表达较正常组显著增高,高低危混合组(U=44.00,P〈0.01)、低危组(U:22.50,P〈0.05)Cyclin D1表达较高危组显著增高;Cyclin E在HPV高危组(u=0.00,P〈0.01),高低危混合组(u=4.00,P〈0.01),低危组(U=1.50,P〈0.01)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组织,高危组显著高于低危组(u=11.00,P〈0.01);p27的表达在HPV高低危感染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27在年龄〉50岁组较20~30岁组(U=47.00,P〈0.05)、31~50岁组(u=55.50,P〈0.05)显著增高。Cyclin E的表达在年龄〉50岁组较20~30岁组(u=45.50,P〈0.05)显著增高。还发现,女性患者Cyclin E的表达明显高于男性患者(u=137.50,P〈0.05)。结论不同HPV感染类型中,细胞周期调控蛋白CyclinD1、Cyclin E及p27的表达存在差异。 周来来 陈陆俊 徐春兴 赵伟 田波 康定华关键词:鲍恩样丘疹病 细胞周期蛋白质类 寡核苷酸序列分析 软骨黏液样纤维瘤3例临床病理观察 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探讨软骨黏液样纤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组织起源、影像学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软骨黏液样纤维瘤的临床及病理资料,观察其组织形态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男性2例,女性1例,平均年龄30岁(17—49岁);病变均位于长骨。临床主要表现为无痛性肿块或运动后疼痛。镜下肿瘤呈特征性的分叶状结构,小叶中央细胞稀疏,富含黏液样基质,瘤细胞短梭形或星芒状,有向软骨细胞分化的倾向;小叶周边富于细胞,由纤维母细胞样梭形细胞、圆形成软骨细胞样细胞和良性破骨巨细胞构成。其中1例合并动脉瘤样骨囊肿。免疫组化示肿瘤细胞vimentin和S-100(+),SMA局灶(+)。结论软骨黏液样纤维瘤较少见,可能为软骨源性肿瘤。诊断应结合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表现,并需与多种良、恶性骨肿瘤鉴别。肿瘤局部复发少见,宜采取保守治疗。 陈铜兵 赵伟 钱伟明 田波 张大川 谈炎 鲁常青关键词:软骨黏液样纤维瘤 骨肿瘤 病理学 肾脏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4例并文献复习 2014年 目的:探讨肾脏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提高对肾脏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对4例肾脏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标本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肿瘤界限清楚,组织学示紧密排列的、小而狭长的小管,其间为淡染黏液样间质。瘤细胞呈立方形至梭形,嗜酸性胞浆,核级别低,核分裂相很少见。在黏液性间质中可见散在淋巴细胞、浆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显示4例均表达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CK)7,CK19,CK8/18和 CD10,Ki-67增殖指数5%~10%。结论肾脏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是一种较罕见的低度恶性肿瘤,具有独特的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特征,明确该肿瘤的形态学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谢军 赵伟 李兆丽 谈炎 王辉关键词:预后 免疫组织化学 锌指蛋白A20和NF—κB在皮肤鳞状细胞癌的表达及其与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的关系 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探讨皮肤鳞状细胞癌(皮肤鳞癌)组织中锌指蛋白A20、核因子κB(NF—κB)的表达及其与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的关系。方法收集43例皮肤鳞状细胞癌和21例健康人皮肤组织,利用基因芯片法检测21种HPV亚型,免疫组化法检测锌指蛋白A20和NF—κB表达水平,分析临床病理特征及其与HPV感染的关系。结果锌指蛋白A20、NF—κB的表达水平在皮肤鳞癌患者不同年龄、性别、肿瘤原发部位和组织学分级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皮肤鳞癌临床不同分期组问锌指蛋白A20、NF—κB的表达水平(I+Ⅱ级组39例和Ⅲ级组4例锌指蛋白A20分别为25.85±3.84和48.34±7.69,NF—κB分别为46.64±8.93和57.34±10.02)以及有无淋巴结转移组间(有转移组3例和无转移组40例锌指蛋白A20分别为35.34±6.02和26.51±4.09,NF—κB分别为57.53±13.32和45.45±9.6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在低危型HPV、高危型HPV、高危型/f氐危型混合感染的皮肤鳞癌组织中,A20表达分别为8例中2例、13例中5例和3例中1例阳性,NF—κBp65表达分别为3、10和2例阳性,经Fisher精确概率法计算,NF—κBp65与A20在3组中表达的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PV感染的鳞癌组织中锌指蛋白A20和NF—κBp65染色积分呈显著正相关(r=3.14,P〈0.05)。结论A20与NF—κB高表达在HPV感染致皮肤鳞癌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刘小明 康定华 徐春兴 赵伟 鲁常青 张汝芝关键词:鳞状细胞 锌指蛋白A20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和免疫表型人群分布 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探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特征和免疫表型人群分布。方法临床特征分析和比较中西方人群GCB样型和非GCB样型的分布情况,免疫组化法检测CD10、bcl-6和MuM1蛋白表达,比较DLBCL在中西方人群中的分布情况。结果 61例DLBCL患者(结内38例,结外23例),临床Ⅰ-Ⅱ期占64%(39/61),临床Ⅲ-Ⅳ期占36%(22/61);IPI 0-2分占74%(45/61),3-5分占26%(16/61)。55例DLBCL患者,CD10(+)占20%(11/55),bcl-6(+)占49%(27/55),MuM1(+)占64%(35/55)。GCB样型分布,中国人组显著低于西方人组(33%vs.53%);而非GCB样型分布,中国人组则显著高于西方人组(67%vs.47%)(P<0.05)。bcl-6的阳性表达分布,中国人群低于西方人群(49%vs.71%);而MuM1的阳性表达分布,中国人群则高于西方人群(64%vs.43%)(P<0.05)。结论 DLBCL免疫分型特征与人群分布比较,可为今后临床诊断提供更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赵伟 陈铜兵 谈炎 田波 鲁常青关键词: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免疫表型 75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和免疫表型分析 2012年 目的:探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特征和免疫分型特征。方法:分析75例DL-BCL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制作HE染色切片,并经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 plus法染色,观察CD10、bcl-6和MuM1蛋白的表达,并进一步区分生发中心B细胞(GCB细胞)和非生发中心B细胞的分化特征。结果:75例DLBCL患者,其中结内48例,结外27例,临床分期Ⅰ-Ⅱ期患者占66%(27/41),临床分期Ⅲ-Ⅳ期患者占34%(14/41);国际预后指标(IPI)0~2分者占76%(31/41),3~5分者占24%(10/41)。单个抗原的表达率,CD10(+)11例(20%),bcl-6(+)27例(49%),MuM1(+)35例(64%);18例(33%)为GCB-DLBCL,37例(67%)为非GCB-DLBCL。结论:DLBCL显示生发中心B细胞和非生发中心B细胞分化特征,中国人群DLBCL的GCB样型显著低于非GCB样型。 赵伟 陈铜兵 田波 谈炎 鲁常青关键词:淋巴瘤 免疫表型分型 77例T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和免疫表型分析 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探讨T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和免疫表型。方法对77例T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进行苏木素和伊红染色(HE)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按WHO 2008年《造血和淋巴组织肿瘤的病理学和遗传学》标准进行分类。结果 77例T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中,鼻型结外NK/T细胞淋巴瘤32例(41.6%),非特异性外周T细胞淋巴瘤20例(26.0%),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11例(14.3%),前驱T淋巴细胞淋巴瘤9例(11.7%)。结论 T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中,最常发生的亚型是鼻型结外NK/T细胞淋巴瘤,其次为非特异性外周T细胞淋巴瘤、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和前驱T淋巴细胞淋巴瘤。其中,鼻型结外NK/T细胞淋巴瘤预后较差,而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预后相对较好。 赵伟 陈陆俊 田波 谈炎 鲁常青关键词:淋巴瘤 T细胞 免疫表型 A20和NF-κB在皮肤鳞状细胞癌的表达及其与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关系 刘小明 徐春兴 赵伟 鲁常青 康定华 张汝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