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煜飞
- 作品数:35 被引量:494H指数:10
- 供职机构: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农业气象测报业务系统上传数据文件格式和传输方式的改进被引量:3
- 2021年
- 随着现代气象观测技术的迅速发展,气象资料的数量及类型急剧增加。目前基于传统的TCP/IP协议的FTP文件传输方式以及TXT格式的纯文本报文文件,已无法满足大数量、多种类的观测数据高时效传输和存储要求。为满足气象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的需求,着重研究了Java消息服务传输和新XML数据文件格式技术在AgMODOS中的开发应用,包括RabbitMQ消息队列技术中的消息中间件技术、消息传输架构设计、观测数据消息过滤与封装、数据缓存、数据补传等。业务试运行结果表明:XML格式文件内容正确,消息传输稳定,无丢失,99%的观测数据从台站到国家局在1s以内完成传输,并通过交换控制策略将数据及时转发给业务单位,大幅提升了农业气象观测数据传输的时效性和服务能力。
- 成兆金庄立伟张媛媛吴门新李轩赵煜飞
- AMIP模式对大气经向质量输送的模拟评估被引量:2
- 2009年
- 从描述南、北半球间大气经向质量传输的角度入手,考察IPCC第4次评估报告提供的8个AMIP大气环流模式对越赤道质量通量输送的模拟性能。结果表明:NCAR、MPI和UKMO模式模拟出的越赤道整层大气质量通量与观测大体相一致;MIROC3模拟的整层大气质量通量年循环与观测结果相去甚远,尤其在夏季模拟出较强的虚假向北大气质量输送;IAP模拟的整层大气质量通量年循环方向与观测结果在7个月份中相反;把垂直大气分为4层,各模式对700 hPa以下(I_1)和300—70 hPa(I_3)两层质量通量的模拟能力普遍较好;对700—300 hPa层(I_2)质量通量模拟结果偏差较大;除MIROC3外,其余模式基本能够模拟出70—10 hPa(I_4)大气质量通量的季节变化。显然,不仅南、北半球间大气存在质量交换,越过其他纬度同样存在着经向大气质量输送,无论冬季、夏季还是年平均,各模式对越过其他纬度(60°S—60°N)经向大气质量输送的模拟结果与观测差异明显。整体权衡,UKMO_HADGEM1在模拟越赤道大气质量通量方面表现突出,MPI_ECHAM5模式优势较明显;NCAR、GISS和GFDL 3个模式在某些压力层内具有较好的模拟水平;MIROC模式对整层、700—300 hPa层的模拟能力较低,而对700 hPa以下层和300—70 hPa层的模拟水平较高;IAP_FGCALS和CNRM模式在模拟越赤道大气质量通量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
- 赵煜飞李建平
- 青藏高原地气系统气象科学数据集成和共享被引量:8
- 2021年
- 观测资料匮乏是制约青藏高原地球科学问题深入研究的关键因素。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信息中心联合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和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对近几十年来我国青藏高原区域的地气系统的大气和陆面观测资料及相关分析产品进行了整合集成,获得了高原区域长年代、多要素的地气系统综合气象数据,研发了综合气象数据库及其数据共享平台。本文系统介绍了相关科学数据的观测及数据情况,包括中国气象局长期业务观测数据、历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数据、中国科学院部分野外台站长期观测试验数据和一些科学研究项目的产出数据成果,描述了多种数据的标准化集成技术和成果,设计并发布了青藏高原地气系统多源信息共享平台,为研究和解决青藏高原地球科学问题提供宝贵的数据资源。
- 熊安元冯爱霞高梅高峰张志强何文春马伟强孙方林张文华刘娜赵煜飞刘媛媛陈东辉杨和平杨笛
- 关键词:青藏高原地气系统气象共享平台
- 中国对流性天气现象观测资料质量控制及其年、季节特征分析被引量:3
- 2017年
- 基于2 474个国家级气象台站1954-2015年观测的对流性天气现象(包括雷暴、闪电、冰雹、大风)数据,进行了有效的质量控制,并采用气候统计学方法,研究了中国对流性天气的时空变化特征和气候趋势。结果表明:全国平均的雷暴、闪电、冰雹、大风发生频率分别为11.0%、6.8%、0.33%和3.8%,且季节变化明显。我国雷暴、闪电日数自北向南基本呈逐渐增多的格局。在内蒙古地区、青藏高原、沿海地区等三个平均风速较大的地区,发生大风天气现象的日数也相应较多。对流性天气现象年发生日数呈下降趋势。分别有68.3%、67.5%、0.8%、41.6%台站雷暴、闪电、冰雹、大风日数年变化存在显著减少趋势。
- 赵煜飞刘娜
- 关键词:气候趋势
- 我国降水格点日值数据集精度及适用性评估
- 基于高质量的2400个台站逐日降水资料,采用薄盘样条法,对1961-2010年中国大陆降水资料进行了空间内插,得到了中国地面降水0.5°×0.5°格点日值数据集.对数据集的评估结果表明:夏季...
- 赵煜飞
- 关键词:降水空间内插
- 适用于全国自动站正点相对湿度资料的质量控制方法
- 本文在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制作的全国自动站正点相对湿度资料数据集基础上,结合地面月报文件中相对湿度资料,通过深入分析错误数据的存在方式,最终研制形成全国自动站(包括国家级自动站利区域自动站)正点相对湿度资料质量控制方案。利用...
- 赵煜飞任芝花张强
- 关键词:自动站
- 适用于全国气象自动站正点相对湿度资料的质量控制方法被引量:35
- 2011年
- 在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制作的全国自动站正点相对湿度资料数据集基础上,结合地面月报文件中相对湿度资料,通过深入分析错误数据的存在方式,最终研制形成全国自动站(包括国家级自动站和区域自动站)正点相对湿度资料质量控制方案。利用该方案,对2006—2009年实时上传的全国自动站正点相对湿度资料进行了质量评估,数据的可用率、可疑率、错误率分别为:96.68%、0.30%、3.02%。并指出当经过质量控制后,数据被判为可疑数据时,可考虑结合人工分析辅助判断。
- 赵煜飞任芝花张强
- 关键词:相对湿度自动站
- AMIP模式对大气经向质量输送的模拟评估
- 本文从描述南、北半球间大气经向质量传输的角度入手,考察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提供的八个AMIP大气环流模式对越赤道质量通量输送的模拟性能。结果表明:NCAR、MPI和UKMO模式模拟出的越赤道整层大气质量通量与观测大体相...
- 赵煜飞李建平
- 文献传递
- 北京1841年以来均一化最高和最低气温日值序列的构建被引量:12
- 2022年
- 长期连续的日值观测资料是研究百年来极端气候事件及其变化特征的重要基础支撑。目前中外由于缺乏可靠的逐日百年尺度气候资料,使得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极端气候变化规律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认识。基于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收集整理的日最高和最低气温观测资料,构建北京1841-2019年气温日值序列。首先,通过数据质量控制剔除原始基础资料中因人工观测、仪器故障及数字化过程造成的错误数据;其次,采用标准化序列法对北京气象观测站1951年以前的日最高和最低气温序列进行了插补;最后,利用惩罚最大t检验(PMT)和惩罚最大F检验(PMFT)对插补后的日值序列进行均一性检验,并采用分位数匹配法(QM)对检验得到的因迁站和仪器变更导致的统计显著断点进行订正,由此建立了北京百年均一化气温日值序列。分析表明,构建的北京百年逐日气温序列的年代变化特点与美国伯克利地球研发中心的月平均地表温度数据(Berkeley EarthMonthly)、英国东英格利亚大学气候研究中心的全球月平均地表温度数据(CRUTS4.03)以及美国国家气候资料中心的全球历史气候数据(GHCNV3)具有一致性。从趋势变化来看,基于构建的逐日最高和最低气温序列统计得到1911-2019年北京地区年平均气温升高趋势为0.154±0.018℃/(10 a)(95%不确定性水平估计),与中国区域气温趋势变化速度基本一致。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构建的北京百年尺度日最高和最低气温序列能够为极端气候变化领域提供新的基础数据。
- 司鹏郭军郭军赵煜飞王冀曹丽娟王琪王琪
- AMIP模式对大气经向质量输送的模拟评估
- 本文从描述南、北半球间大气经向质量传输的角度入手,考察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提供的八个AMIP大气环流模式对越赤道质量通量输送的模拟性能。结果表明:NCAR、MPI和UKMO模式模拟出的越赤道整层大气质量通量与观测大体相...
- 赵煜飞李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