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景燕
- 作品数:5 被引量:198H指数:3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 太湖蓝藻爆发与水温的关系的MODIS遥感被引量:68
- 2008年
- 利用MODIS高光谱遥感数据动态监测太湖地区蓝藻水华发展过程,并结合水温环境因子,探讨蓝藻爆发的环境条件.首先,通过简单的比值植被指数,实现蓝藻生物量的遥感估算;根据六期遥感估算结果,监测太湖蓝藻动态发展过程.然后,利用MODIS热红外波段(31和32),采用分裂窗算法,同步反演出的太湖表面水体温度,探讨蓝藻爆发的水温条件,及蓝藻生长与水体温度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水体富营养化前提下,水体温度是影响蓝藻生长的重要环境因子;合适的水体温度(24-30℃)是蓝藻爆发的必要条件;大于30℃的高温,对蓝藻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 王得玉冯学智周立国郝景燕徐晓雄
- 关键词:遥感MODIS蓝藻爆发水温太湖
- 基于卫星遥感的太湖蓝藻水华时空分布规律认识被引量:102
- 2008年
- 建立了基于多源卫星遥感影像的太湖蓝藻水华信息提取的普适模式,获取了天气晴好条件下蓝藻水华的面积和空间分布.近年来,太湖蓝藻水华暴发时间逐渐提前至3-4月,暴发的高频繁期发生在6-7月,其次是10-11月;2000年以来,蓝藻水华的持续时间有所增加,几乎全年(3-12月)都有发生.北部(梅梁湾、竺山湾)是蓝藻水华的最初暴发地,是蓝藻水华暴发的重灾区,每年都有发生;2001年以来,南部沿岸区(浙江附近水域,即夹浦新塘一带的沿岸水体)也几乎每年都有发生,且集聚面积逐年扩大,持续时间越来越长,逐渐成为太湖蓝藻的最早暴发地;2003年以来,蓝藻水华开始向湖心扩散,严重时几乎覆盖整个太湖的非水生植被区;值得注意的是,2005年以来,以前很少有蓝藻水华发生的贡湖湾,也开始有大面积蓝藻水华覆盖,2007年发生的频率显著增加.
- 马荣华孔繁翔段洪涛张寿选孔维娟郝景燕
- 关键词:蓝藻水华遥感太湖
- 太湖沿岸水体CDOM吸收光谱特性被引量:34
- 2009年
- 有色可溶性有机物(CDOM)吸收光谱特性研究对于水色定量遥感反演具有重要作用.通过2007年6月10日至6月18日太湖沿岸68个CDOM吸收光谱曲线和水质参数实测数据,分析了CDOM吸收光谱曲线特征以及ag(440)、Sg值及其相关关系等,结果表明:太湖沿岸水体CDOM吸收光谱曲线表现为两种类型,贡湖湾CDOM吸收系数明显高于太湖其他沿岸水域,ag(440)最高值即出现在贡湖湾;同时,梅梁湾、贡湖湾、镇湖湾、光富湾等ag(440)高于沿岸水体平均值,而南部3个湖湾皆低于平均值.另外,贡湖湾Sg值较小,且与ag(440)呈现出较好的关系;而沿岸其它水体Sg值与ag(440)虽然呈现负相关,但关系不明显.这对于了解太湖水体CDOM特性以及定量反演有一定的意义和作用.
- 段洪涛马荣华孔维娟郝景燕张寿选
- 关键词:黄色物质SG
- 太湖水体吸收分解(Ⅰ):悬浮颗粒与浮游植物色素的分离被引量:2
- 2010年
- 以2008年10月太湖实测数据为基础,用改进的指数函数和线性法拟合非色素颗粒物吸收和浮游植物色素吸收,根据二者的加和关系,建立总悬浮颗粒物吸收分解模型,依据参量的不同,分别构建了两个分解模型(Mod-4和Mod-5),两者都可以较好的分解出太湖水体浮游植物色素吸收和非色素颗粒物吸收,但Mod-5的拟合精度稍高于Mod-4.研究结果对于进一步探索和建立太湖区域生物光学模型,精确反演水质参数具有一定意义.
- 郝景燕马荣华段洪涛张寿选
- 关键词:太湖
- 太湖水体吸收分解(Ⅱ):浮游植物色素吸收分解被引量:1
- 2012年
- 蓝藻水华暴发前,浮游植物群类结构的变化可通过其指示型色素的浓度变化来反映.为了同时反演叶绿素a、叶绿素b(绿藻门指示型色素)、叶绿素c(硅藻门指示型色素)和藻蓝素(蓝藻门的指示型色素)的浓度,利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构建线性模型,通过2011年太湖实测吸收数据,较为准确地反演了叶绿素a和藻蓝素的浓度;针对无明显优势藻的春季数据集较为准确地反演了叶绿素b和叶绿素c的浓度.相对于经典最小二乘算法,偏最小二乘法在多色素混合的吸收光谱分析上更为有效.通过反演指示性色素浓度来反映藻类的分布,为富营养化湖泊主要藻类时空分布变化的遥感监测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与技术支持.
- 赵晨露马荣华郝景燕段洪涛
- 关键词:太湖偏最小二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