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9篇乳腺
  • 16篇乳腺癌
  • 16篇腺癌
  • 8篇预后
  • 8篇乳腺肿
  • 8篇乳腺肿瘤
  • 8篇肿瘤
  • 8篇腺肿瘤
  • 7篇病理
  • 6篇临床病理
  • 4篇化疗
  • 3篇新辅助化疗
  • 3篇受体
  • 3篇疗效
  • 3篇临床病理特征
  • 3篇淋巴
  • 3篇辅助化疗
  • 3篇病理特征
  • 2篇腋淋巴结
  • 2篇隐匿

机构

  • 19篇天津医科大学
  • 2篇河北大学
  • 1篇南开大学

作者

  • 19篇陆苏
  • 17篇刘红
  • 3篇崔芳
  • 3篇王彤
  • 2篇庄新荣
  • 2篇杨俊娥
  • 2篇刘晓
  • 2篇宋佳
  • 1篇向荣
  • 1篇杨艳芳
  • 1篇陈美璇
  • 1篇方志沂
  • 1篇吴雅媛
  • 1篇刘君
  • 1篇郝希山
  • 1篇顾林
  • 1篇马园园
  • 1篇高永昌
  • 1篇王荣荣

传媒

  • 8篇中国肿瘤临床
  • 2篇山东医药
  • 2篇肿瘤
  • 2篇天津医药
  • 1篇中华肿瘤杂志
  • 1篇中华外科杂志
  • 1篇中华普通外科...
  • 1篇肿瘤基础与临...

年份

  • 3篇2017
  • 2篇2016
  • 5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10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隐匿性乳腺癌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2010年
陆苏刘红
关键词:隐匿性乳腺癌腋淋巴结转移
乳腺癌中BAG-1 EGFR和PARP-1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7
2014年
目的:观察乳腺癌组织芯片中BAG-1、EGFR和PARP-1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指标的相关性,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159例组织芯片中乳腺癌和癌旁组织点行BAG-l、EGFR及PARP-1蛋白检测,同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指标的相关性。结果:乳腺癌组织中BAG-1、EGFR、PARP-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5)。BAG-1蛋白表达水平与年龄、肿瘤部位、淋巴结转移数目、临床分期均无明显相关性,但与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ER、PR和HER-2表达以及分子分型有关(P<0.05);EGFR蛋白表达水平与肿瘤大小、临床分期以及分子分型有明显相关性(P<0.05);PARP-1与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数目、ER表达以及分子分型有关(P<0.05)。119例病例中BAG-1蛋白表达与EGFR、PARP-1蛋白表达无明显相关性,但在三阴性乳腺癌(TNBC)中BAG-1蛋白表达与PARP-1蛋白表达呈正相关(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BAG-1、PARP-1蛋白表达和分子分型是影响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BAG-1、PARP-1蛋白表达是影响乳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乳腺癌中BAG-1、EGFR和PARP-1蛋白高表达提示其可能参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BAG-1、EGFR和PARP-1高表达可作为乳腺癌诊治和预后的生物指标。
王荣荣刘晓陆苏顾林向荣刘红
关键词:乳腺癌BAG-1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男性乳腺癌药物治疗研究进展被引量:6
2015年
男性乳腺癌(male breast cancer,MBC)是一种少见的恶性疾病,有关治疗及预后的大型临床研究较少,目前对其多依据女性乳腺癌(female breast cancer,FBC)治疗。尽管男性乳腺癌与女性乳腺癌有较多相似之处,但二者仍存在较大差异,主要表现在对激素的依赖性及对激素治疗的敏感性不同。男性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用药选择及用药时机仍存在较多争议,对常规内分泌药物耐药的男性乳腺癌患者的其他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将就近年来男性乳腺癌药物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崔芳陆苏刘红
关键词:雌激素受体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
炎性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与化疗疗效及预后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7
2017年
目的:探讨炎性乳腺癌(inflammatory breast cancer,IB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与新辅助化疗疗效及预后的相关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且接受新辅助化疗的81例IBC患者临床资料,应用单因素及多因素统计学方法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对化疗疗效及预后的影响。结果:所有患者3年总生存(OS)率和无病生存(DFS)率分别为53.1%和37.0%,患者接受新辅助化疗后的病理完全缓解(pathologic complete response,pCR)率为13.6%(11/81)。新辅助化疗后是否达到pCR与患者的病理类型和分子分型有关(P<0.05),但获得pCR并不会改善其预后(P>0.05),而IBC患者的术前淋巴结分期是OS和DFS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新辅助化疗方案和淋巴管癌栓情况是影响患者DFS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IBC的临床病理特征影响患者对化疗的敏感性,同时通过对术前淋巴结分期和淋巴管癌栓状态的评估,可以预测疾病的预后,合理使用新辅助化疗方案,以期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卫翀羿陆苏于辰华王首骏宋佳刘红
关键词:炎性乳腺癌化疗疗效评价预后
CXCL12 rs1801157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易感性关联的Meta分析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探讨CXCL12 rs1801157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和手工检索,收集有关CXCL12 rs1801157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易感性关系的文献,筛选出符合条件的文献,应用M eta分析软件对各项研究进行异质性检验,计算合并OR值及其95%可信区间,并行敏感性分析和发表偏倚的评估。结果共5篇符合条件文献纳入本研究,病例组1 058例,对照组1023例。Meta分析合并结果显示CXCL12 rs1801157基因A等位基因携带者乳腺癌发生率明显高于G等位基因携带者(OR=1.32,95%CI=1.15~1.51,P〈0.01);AA∶GG,GA∶GG和AA+GA∶GG合并OR值及其95%可信区间分别是1.64(95%CI=1.16~2.33)、1.42(95%CI=1.18~1.70)和1.44(95%CI=1.21~1.72)。敏感性分析表明合并结果不受单个研究的影响,未发现发表偏倚,结论可靠。结论 CXCL12 rs1801157基因多态性可能与乳腺癌易感性有关,A等位基因可能增加乳腺癌的发病。
杨俊娥陆苏刘红
关键词:CXCL12乳腺肿瘤多态性META分析
43例乳腺原发性淋巴瘤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被引量:9
2017年
目的探讨乳腺原发性淋巴瘤(PBL)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PBL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PBL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结果全组43例患者均为女性,中位年龄50岁,首发症状多为无痛性肿物,肿物多位于乳腺外上象限(58.1%)。术前乳腺B超及钼靶难与良性肿瘤区分,乳腺粗针穿刺及快速冰冻病理诊断率亦不高。手术后病理诊断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30例,淋巴母细胞型淋巴瘤2例,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型结节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MALT淋巴瘤)、滤泡性淋巴瘤、淋巴浆细胞淋巴瘤、小淋巴细胞淋巴瘤各1例。43例患者中38例行手术加化疗,9例行术后放疗,化疗方案以CHOP为主。中位随访时间33个月,5年总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分别为42%和20%。年龄、临床分期、国际预后指数(IPI)为总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P均<0.01);而临床分期(P=0.03)、IPI(P=0.01)、放疗(P=0.02)为无病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骨髓为最常见转移部位,其次为同侧及对侧乳腺。结论 PBL以DLBCL多见,预后差,复发转移早,影像学检查缺乏特异性,手术仅能明确诊断;应采取以化疗、放疗为主的综合方案治疗。
于辰华陆苏崔芳刘红
关键词:手术预后
西方发达国家乳腺癌筛查历史回顾被引量:11
2015年
乳腺癌是严重威胁女性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近年来,中国乳腺癌发病率逐年升高,而西方发达国家得益于其完善的早期筛查制度,乳腺癌死亡率显著降低。本文回顾了西方发达国家开展乳腺癌筛查工作的历史经验及相关问题,为中国制定乳腺癌筛查指南提供参考及依据。
冯新熠陆苏郝希山刘红
关键词:乳腺肿瘤
乳腺癌脑转移137例临床病理特征和生存分析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分析乳腺癌脑转移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探讨影响乳腺癌脑转移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6月至2008年6月收治的137例女性乳腺癌脑转移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初诊年龄25~77岁,平均49.7岁。三阴型乳腺癌(TNBC)35例,激素受体(HR)(-)/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型38例,HR(+)/HER-2(-)型40例,HR(+)/HER-2(+)型24例,分析患者临床特征及其对预后的影响。结果137例乳腺癌患者发生脑转移后的总体中位生存期是6.5个月,TNBC、HR(-)/HER-2(+)、HR(+)/HER-2(-)、HR(+)/HER-2(+)分别为5.0、5.5、10.0和9.5个月。接受包括全脑放疗在内的综合治疗、仅接受全脑放疗、未接受全脑放疗的患者中位生存期为15.0、9.5、4.0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分子亚型分类、脑转移灶个数、是否以脑为首发转移部位、是否单纯脑转移以及脑转移后综合治疗状况是影响预后的因素(x^2=6.891—29.414,P〈0.05)。多因素分析证实分子亚型分类(RR=1.234,95%CI:1.057~1.440)、脑转移后综合治疗状况(RR=1.838,95%CI:1.389~2.431)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乳腺癌脑转移患者中TNBC预后最差。乳腺癌患者一旦发生脑转移应积极进行包括全脑放疗在内的外科综合治疗。
高永昌刘红陆苏庄新荣王云翔王彤吴雅媛陈美璇
关键词:乳腺肿瘤肿瘤转移脑肿瘤预后
不同新辅助化疗方案治疗乳腺癌近期疗效观察被引量:51
2011年
目的:本研究对比观察多西他赛联合表柔比星加/不加环磷酰胺(TE/TEC)两种新辅助化疗方案治疗乳腺癌的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2009年3月间本院收治的174例Ⅱ、Ⅲ期的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依据患者术前接受新辅助化疗的方案将其分为TE组及TEC组,两组患者均在术前接受2~4个周期化疗,并在术后完成剩余化疗周期。TE方案:多西他赛(DOC)75 mg/m^2,第1天静脉滴注,表柔比星(EPI)60 mg/m^2,第1天静脉滴注;TEC方案:多西他赛(DOC)75 mg/m^2,第1天静脉滴注,表柔比星(EPl)60 mg/m^2,第1天静脉滴注,环磷酰胺(CTX)600 mg/m^2,第1天静脉滴注。以上方案均21天一个周期。结果:全组总有效率80.5%,其中TE组有效率77.4%,低于TEC组(84.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78)。TE组pCR为6.5%,低于TEC组7.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04)。TE组和TEC组主要不良反应均为中性粒细胞减少、脱发、恶心呕吐、贫血、肝功能异常、心脏毒性。TEC组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明显高于TE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结论:在Ⅱ、Ⅲ期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中,TE与TEC的3周方案近期疗效相近。但两组在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方面有显著性差异,TEC方案的发生率明显高于TE方案。
杨俊娥陆苏刘红
关键词: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多西他赛表阿霉素
不同分子亚型双侧原发性乳腺癌临床分析被引量:6
2012年
目的探讨双侧原发性乳腺癌(bilateral primary breast cancer,BPBC)各分子亚型的临床病理特征及第一癌与第二癌分子亚型的一致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45例BPB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各分子亚型的临床病理特征,第一癌与第二癌间各分子亚型的一致性情况。结果第一癌Luminal A型91例(62.8%),Luminal B型13例(9.0%),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型14例(9.7%),三阴性乳腺癌(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27例(18.6%);第二癌Luminal A型93例(64.1%),Luminal B型10例(6.9%),HER-2型14例(9.7%),TNBC 28例(19.3%)。BPBC第一癌中,TNBC≤50岁及组织学Ⅲ级患者明显多于其他亚型(P〈0.05),各分子亚型在肿瘤大小、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及病理类型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第一癌与第二癌间Lumina A型和TNBC具有较好的一致性(K〉0.40),而Luminal B型和HER-2型的一致性较差(K〈0.40)。两癌间隔时间短的BPBC分子亚型一致性较高。结论BPBC各分子亚型的构成比及临床特征与单侧乳腺癌相似,Lumina A型、TNBC及两癌间隔时间短的BPBC其两侧分子亚型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庄新荣刘红王彤陆苏
关键词:乳腺肿瘤病理学分子亚型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