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志明
- 作品数:86 被引量:1,217H指数:19
- 供职机构:天津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经济管理社会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实践、制度与理念之间的互动及其张力——基于中国行政问责十年历程的理论思考被引量:11
- 2013年
- 2003年以来施行的问责制,推动了中国行政问责制的建构,政府责任理念得到普及,政府责任的话语日益成为公共话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作为行政问责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实践、制度和理念三者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它们既互为依赖、相互建构和相互影响,也存在着多方面的矛盾和紧张关系,由此形成的张力损害了行政问责的公信力。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要维系和强化行政问责的动力,建立统一而有效的行政问责制度,引导政府责任理念发挥建设性作用。
- 韩志明
- 关键词:行政问责
- 和谐社会中的政府信任及其建构途径被引量:23
- 2007年
- 政府信任是社会公众对政府及其行政人员行使行政权力从事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一种心理。政府信任是公共行政体系的评价尺度,也是公民对政府的一种情感寄托,是对政府未来公共行政的期许。政府信任可以弱化行政权力的强制性色彩,降低政府与社会及公民关系的交易成本,提高社会行动体系的行为预期,有助于建构协同合作的治理结构。建构政府信任的结构性途径是努力形成服务的政府、负责任的政府、有效能的政府、法治的政府、开放的政府和参与的政府。
- 王强韩志明
- 关键词:政府信任
- 纪律空间中的权力表演——基于行政服务中心的解读
- 2015年
- 从空间的视角考察,行政服务中心是行政改革形成的纪律空间,具有在场、透明和面对面互动等空间属性。其中主要包括了基层公务员、来办事的民众和工勤人员等三种社会角色的活动以及互动。行政服务中心主要运用透明化技术、排队的技术、在场控制的技术和标准化技术等技术来实现对空间的管理,其中也很容易产生身份的冲突、知识的冲突和文化的冲突等问题。虽然行政服务中心贴上了鲜明的"服务"标签,但其实际上是一个精巧和隐蔽的纪律空间,无处不在地呈现并再生产着公民与政府之间的(被)支配或(被)控制关系。
- 韩志明
- 关键词:行政服务中心表演
- 行政之恶的现实经验及治理途径被引量:3
- 2013年
- 作为技术理性及其文化的产物,行政之恶是行政官僚在正当的和合法的程序中制造出来的邪恶,也是一种被高度掩盖了的邪恶。中国社会的行政之恶也普遍存在,并体现在肮脏的手、专家的乱象、"污名化"的处理、"美名化"的错位、守法的官僚等情形之中。治理行政之恶必须破除对科学技术的盲目尊崇,强化公共行政的伦理反思,建构参与基础上的合作治理,实施全面而有深度的问责等。
- 韩志明
- 关键词:邪恶官僚体制
- 街头行政:概念建构、理论维度与现实指向被引量:26
- 2013年
- 有关街头官僚的研究正方兴未艾,但研究者却忽略了街头官僚与公民之间面对面互动的本质性内涵。街头行政概念及其理论的建构,将研究视域从单中心的街头官僚拓展到街头官僚与公民共同在场的面对面的互动,不仅丰富了街头官僚的理论范畴,也将深化对街头官僚与公民面对面互动及其过程的理解,还为分析街头官僚与公民之间的矛盾纠纷等问题提供了新的理论工具。
- 韩志明
- 关键词:街头官僚公共服务
- 监督权的内在贫困及其理论建构被引量:19
- 2009年
- 监督权是一种派生性权力,具有鲜明的民主色彩,意味着一个独特的交易结构。然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监督权是一种具有内在贫困性的权力。发展和完善民主政治和法治制度,必须要促进权力监督体系的发展,其基本问题主要涉及四个方面,即必须强化对监督权地位的制度保障,尤其是保障监督权的独立性;打破执行机构的信息封闭,平抑其信息优势,消除信息不对称;赋予广泛的监督职权和行动资源,提高监督能力,特别是赋予其一定的制裁或惩罚权;强化对监督权的激励和监督,使监督收益内在化,提升监督动力,增加对监督者的保护。
- 韩志明
- 关键词:监督权执行权权力
- 在模糊与清晰之间——国家治理的信息逻辑被引量:105
- 2017年
- 国家治理必须要获取有关社会事实的必要信息。模糊性和清晰度是对于国家治理的信息状况的描述。社会事实包罗万象,错综复杂,具有不可避免的模糊性。模糊性是制约国家治理及其能力的重要因素,有利于维系社会的自主性和自治性。模糊性和清晰度都是相对的,也是不断调整和变化的。模糊性构成了国家治理的障碍,但实际上又是难以消除的。清晰化能够提高国家治理的精准性,提升国家治理能力,但也意味着巨大的信息成本,引发权力扩张等负面后果。现实的国家治理处于清晰与模糊连续谱的某个点上,只能追求适可而止的清晰,维持国家与社会之间的适当平衡。
- 韩志明
- 关键词:社会事实
- 信息支付与权威性行动——理解“闹决”现象的二维框架被引量:20
- 2015年
- 在各种类型的社会矛盾纠纷中,公民怎样才能推动党和政府出面来解决问题,党和政府又会在什么情况下才会去实施权威性行动?从内容上讲,形形色色的"闹决"现象实质上是一个公民参与的信息支付如何激活党和政府的权威性行动的问题。本研究以"闹决"现象为研究对象,立足于社会矛盾纠纷的解决过程,探讨了公民主体的信息支付与党和政府的权威性行动之间的复杂关系。首先归纳并描述了信息支付的过程、特征以及行动者的激励,接着分析了权威性行动的信息结构和基本类型,继而考察了信息支付与权威性行动之间的四种匹配关系,最后揭示了信息支付与权威性行动之间的多种紧张关系。本研究致力于理解"闹决"过程中一般性和抽象性的方面,从而为思考社会矛盾纠纷的解决问题提供有益的理论启示。
- 韩志明
- 关键词:矛盾纠纷问题信息
- 象征性行动与制度实施——以公民申请财政信息公开事件为例被引量:2
- 2013年
- 自《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以来,以政府财政信息为指向的公民申请信息公开行动引起了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反响。这些以公民名义提起的象征性行动主要目的是检验《条例》及其规则的效力,向政府及其官员施加信息公开的压力。象征性行动表明了实现信息公开的实质性目标的障碍,体现了公民的行动策略及多元目标诉求,也具有权利表达、厘定政府责任并重构公民与政府之间关系的多重意义。在申请信息公开的过程中,公民成为《条例》的实施者,具有推动信息公开的良好激励,而且公民申请实践也推动了制度的变迁。
- 韩志明
- 关键词:公民申请财政信息信息公开
- 公民网络问责:行动逻辑与要素分析被引量:9
- 2011年
- 随着网络社会的到来,公民通过网络参与政治、问责政府及其官员逐渐成为常态。公民网络问责一般要历经网络曝光、广泛参与、汇聚信息、真相揭示、形成压力、产生结果等阶段。成功的公民网络问责应当具备网络问责主体积极参与、网络问责环境良好、问责信息及时公开、问责事由确凿等基本要素,但网络问责必须以传统的体制内问责作为最终保障。
- 周亚越韩志明
- 关键词:公民网络问责问责主体问责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