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作者详情>高菲

高菲

作品数:30 被引量:186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8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 1篇专利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1篇农业科学
  • 11篇生物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22篇刺参
  • 4篇胁迫
  • 4篇环境胁迫
  • 4篇贝类
  • 4篇APOSTI...
  • 3篇食物
  • 3篇食物来源
  • 3篇消化道
  • 3篇消化生理
  • 3篇免疫
  • 3篇化道
  • 3篇JAPONI...
  • 2篇养殖
  • 2篇杂交
  • 2篇杂交子一代
  • 2篇扇贝
  • 2篇双壳贝类
  • 2篇饲料
  • 2篇饲料原料
  • 2篇子一代

机构

  • 21篇中国水产科学...
  • 15篇中国科学院
  • 4篇上海海洋大学
  • 3篇山东安源水产...
  • 2篇扬州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浙江万里学院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烟台海益苗业...

作者

  • 30篇高菲
  • 17篇孙慧玲
  • 16篇燕敬平
  • 14篇谭杰
  • 12篇杨红生
  • 8篇许强
  • 6篇李凤辉
  • 4篇陈四清
  • 4篇陈慕雁
  • 3篇李旭
  • 3篇刘长琳
  • 2篇章世元
  • 2篇王清印
  • 2篇吴彪
  • 2篇王肖君
  • 1篇董迎辉
  • 1篇叶乃好
  • 1篇王红
  • 1篇刘广斌
  • 1篇常青

传媒

  • 6篇海洋科学
  • 5篇渔业科学进展
  • 3篇水产学报
  • 1篇中国水产科学
  • 1篇饲料工业
  • 1篇广东饲料
  • 1篇海洋科学集刊
  • 1篇2005年中...
  • 1篇2008年全...
  • 1篇2013年全...
  • 1篇2013年中...
  • 1篇中国海洋湖沼...

年份

  • 2篇2016
  • 1篇2015
  • 5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 3篇2010
  • 3篇2009
  • 2篇2008
  • 2篇2007
  • 2篇2006
  • 3篇2005
3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刺参体壁脂肪酸组成的季节变化分析被引量:11
2009年
对不同季节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体壁的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刺参体壁的脂肪酸组成和相对质量分数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在秋季和冬季,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的相对质量分数最高,其次是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饱和脂肪酸(SFA)的相对质量分数最低;春季MUFA的相对质量分数最高,其次是PUFA和SFA;夏季MUFA的相对质量分数最高,其次是SFA,PUFA的相对质量分数最低。在所有季节,相对质量分数最高的SFA和MUFA分别是16:0和16:1n-7,相对质量分数较高的PUFA是20:5n-3,20:4n-6和22:6n-3。n-3PUFA与n-6PUFA相对质量分数比值在1.87~2.42之间,冬季和春季显著高于夏季和秋季(P<0.05)。
高菲杨红生许强
关键词:脂肪酸
海带组织降解过程中定殖微型生物群落的特征被引量:3
2010年
运用脂肪酸标志法分析了海带新鲜组织、降解组织及脱落碎屑中定殖微型生物群落的组成特征。研究结果显示,降解组织和脱落碎屑的总脂含量显著提高,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降低。降解组织和脱落碎屑中细菌脂肪酸标志18∶1(n-7)和奇数碳及支链脂肪酸含量相比于新鲜叶片有大幅度的提高,表明碎屑中定殖了繁盛的细菌群落;海带碎屑的硅藻脂肪酸标志16∶1(n-7)/16∶0比值最高,降解组织中该比值也显著高于新鲜叶片,表明硅藻类也大量定殖于海带降解组织和碎屑中。鲜海带组织中不含原生动物脂肪酸标志——DHA,而在降解叶片和脱落碎屑中都检测到一定含量的该标志物(0.65%和1.57%),指示了原生动物在海带降解组织和碎屑中的定殖。各种微型生物的定殖与生物降解作用显著改变了降解海带叶片及海带碎屑的有机碳氮特征,新鲜海带叶片组织碳、氮比值高达17.32,而降解组织和海带碎屑有机氮含量有较大幅度的升高,碳、氮比值则分别下降为6.61和6.48。研究结果表明,海带脱落碎屑并非单一成分,而是以海带降解残片为主体,同时混杂有硅藻类、细菌和原生动物群落的混合体。海带碎屑通过各种微型生物的定殖与生物降解作用,其有机氮含量升高,碳、氮比值显著下降,使其更适宜作为基于海带的养殖生态系统中其它生物的食物来源。
许强高菲杨红生
关键词:海带降解定殖微型生物
刺参受精及早期胚胎发育过程的细胞学观察被引量:8
2012年
采用HOECHST 33258染色荧光显微方法,对刺参成熟未受精卵以及受精过程中精子入卵、极体排放、雌雄原核的形成与结合、早期卵裂以及多精入卵等细胞学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刚产出的刺参成熟未受精卵呈圆形,核相处于第一次成熟分裂中期;在水温22~23℃、盐度29条件下进行受精,受精后12 min,完成第一次成熟分裂,释放第一极体;受精后20 min,大部分受精卵完成第二次成熟分裂,放出第二极体。受精后35 min,雌、雄原核开始在卵中央发生染色体联合;受精后80 min,部分受精卵完成第一次卵裂,受精后100 min,部分受精卵完成第二次卵裂。刺参在受精过程中存在极少数的多精入卵现象。
谭杰孙慧玲高菲燕敬平董迎辉叶乃好王清印
关键词:刺参受精细胞学观察
四种饲料原料对刺参生长、体成分及消化生理的影响被引量:15
2013年
分别用以海带粉、脱胶海带粉、苜蓿草粉和石莼粉4种原料为主成分配制成的4种饲料对体重约为6.50 g的刺参幼参进行45 d的饲喂试验,并测定其生长指标和消化生理指标。结果表明:投喂脱胶海带粉饲料的试验组刺参生长效果最好,显著高于其它3组(P<0.05),而海带粉组和石莼粉组的刺参生长效果相近,略高于苜蓿草粉组的刺参,但三者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石莼粉较其它3种饲料能显著增加刺参体壁粗蛋白和粗脂肪的含量(P<0.05);海带粉较脱胶海带粉和苜蓿粉组,能显著提升刺参肠道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P<0.05),而胃蛋白酶活性不受4种饲料的影响(P>0.05)。因此,脱胶海带粉作为刺参配合饲料的主成分原料能更好地满足刺参生长的营养需求,海带粉、石莼粉和苜蓿草粉可作为辅助性成分原料,为刺参配合饲料的配制提供更广泛的原料资源。
李旭章世元陈四清邹安革高菲孙慧玲燕敬平刘长琳
关键词:刺参饲料消化生理
刺参体壁氨基酸组成的季节变化
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主要分布于北太平洋沿岸浅海,属温带种,是一种重要的食用海参。其产量大,质佳味美,具有滋补强身和药用功能。本文主要分析刺参体壁氨基酸组成的季节变化,探讨了研究结果。
高菲杨红生孙慧玲
关键词:刺参药用功能
文献传递
刺参消化道产酶微生物的分离鉴定及其产酶功能研究
为获得可应用于刺参养殖的有益微生物,利用传统培养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对刺参肠道中的产酶微生物进行了分离、筛选和鉴定,并对其产酶能力、酶活性和抑菌活性进行了研究。根据其产生胞外酶的能力,从刺参肠道中共分离得到39株产酶...
高菲李凤辉谭杰孙慧玲燕敬平
关键词:刺参消化道抑菌活性
文献传递
中国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与韩国刺参杂交子一代生长和抗病力比较被引量:5
2015年
采用完全双列杂交法对刺参中国群体(C)和韩国群体(K)进行群体间杂交和群体内自繁,获得C(♀)×C(♂)、K(♀)×K(♂)、K(♀)×C(♂)和C(♀)×K(♂)4个交配组合的子一代。分析了各交配组受精率、孵化率、附着变态率、浮游幼体和幼参阶段的生长和抗病能力以及杂交子代的杂种优势。结果显示,杂交组与自繁组在受精率和孵化率等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差异,杂交组附着变态率高于自繁组。C(♀)×K(♂)组在幼参期体长平均值均大于其他3个组,并表现出显著性差异,其体长杂种优势率在9.43%–23.75%之间;其体重从150日龄后表现出杂种优势,在4.09%–34.96%之间。而K(♀)×C(♂)组在幼参期体长和体重除在150日龄时表现为杂种优势,其他时间均表现为杂种劣势。K(♀)×C(♂)组抗灿烂弧菌病能力最强,杂种优势率为26.21%。
谭杰王亮高菲邹安格孙慧玲李凤辉范超晶左之良燕敬平
关键词:刺参杂交抗病力杂种优势
双壳贝类血淋巴中儿茶酚胺的检测方法初步研究被引量:4
2006年
研究的目的是探索一种检测双壳贝类血淋巴中儿茶酚胺含量的方法。以栉孔扇贝(Chldrays farreri)和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为实验对象,研究了取样、抗氧化剂、氧化铝用量以及Tris缓冲液用量等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器法(HPLC—ECD)可以灵敏高故地对双壳贝类血淋巴中儿茶酚胺进行定性.定量检测。实验表明,取样时间最长不超过1.5min;还原性谷胱甘肽作抗氧化剂效果较好;前处理各试剂与血样量的最适配比为血样量1.5mL,Tris缓冲液(1.5mol/L,pH8.6)1mL和氧化铝25mg;水洗后离心并尽可能吸干氧化铝中的水分。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的回收率分别为53%~69%,47%~73%和48%~56%。
高菲杨红生许强陈慕雁张涛周毅
关键词:双壳贝类血淋巴儿茶酚胺
刺参龙须菜混养系统中细菌数量与群落组成被引量:5
2012年
以刺参龙须菜混合养殖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系统中细菌数量的变化规律,沉积物中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实验期间,刺参单养组及不同配比的刺参龙须菜混养组,围隔内底层水体中细菌数量均呈增高趋势,细菌数量在2.14×106~4.27×106cells/ml之间。不同刺参龙须菜配比的养殖系统内沉积物中的细菌数量在1.55×108~3.39×108cells/gdw之间,比水体中的细菌数量高两个数量级。DGGE图谱的UPGMA树状结构聚类分析图表明,不同取样时间(6月17日、7月7日)的沉积物细菌组成差异较大。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刺参龙须菜混养围隔内沉积物的优势细菌主要归属于拟杆菌纲(Bacteroidetes)、γ-变形菌纲(γ-proteobacteria)、δ-变形菌纲(δ-pro-teobacteria)和α-变形菌纲(α-proteobacteria)。
高菲孙慧玲王肖君谭杰燕敬平
关键词:刺参龙须菜细菌混养
龙须菜对刺参生长及环境因子的影响被引量:7
2011年
2010年5~7月在山东威海乳山杜家岛基地,采用陆基围隔生态学实验方法和正交设计法,在不投饵模式下进行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和龙须菜Gracilaria lemaneiformis混养实验。刺参密度分别为15、20、25ind/m2,龙须菜初始密度分别为0、180、360g/m2,比较了不同处理下幼参和龙须菜的生长存活情况,并定期检测环境营养盐的变化。结果表明,刺参平均日增重率(Md-wg)、特定生长率(SGR)受刺参密度的影响显著,受龙须菜密度的影响不显著,受刺参与龙须菜之间交互效应影响不显著;刺参密度为15ind/m2、龙须菜密度为360g/m2时刺参平均日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最大;刺参密度为25ind/m2、龙须菜密度为360g/m2时龙须菜产量最高,刺参密度为25ind/m2、龙须菜密度为180g/m2时龙须菜特定生长率最高。水质分析结果表明,刺参密度为15ind/m2时底泥总氮、总磷含量降幅最大。实验结果显示,龙须菜和刺参混养可在一定条件下改善水质条件,提高刺参的特定生长率,在本实验条件下刺参密度15ind/m2、龙须菜密度360g/m2的混养配比较合理,其生态互利效果最好。
王肖君孙慧玲谭杰高菲燕敬平陈爱华
关键词:刺参龙须菜混养底质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