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作者详情>黄咏梅

黄咏梅

作品数:5 被引量:40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北油田分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会议论文
  • 2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5篇油藏
  • 5篇油田
  • 5篇塔河油田
  • 5篇缝洞
  • 5篇缝洞型
  • 4篇缝洞型油藏
  • 3篇盐岩
  • 3篇碳酸
  • 3篇碳酸盐
  • 3篇碳酸盐岩
  • 3篇沥青质
  • 2篇碳酸盐岩油藏
  • 2篇注水
  • 1篇单井
  • 1篇油井
  • 1篇油井解堵
  • 1篇油气
  • 1篇油气藏
  • 1篇碳酸盐岩油气...
  • 1篇提高采收率

机构

  • 3篇中国石油化工...
  • 3篇中国石油化工...
  • 2篇中国石化

作者

  • 5篇黄咏梅
  • 3篇康志江
  • 2篇荣元帅
  • 1篇易斌
  • 1篇刘学利
  • 1篇窦之林
  • 1篇罗娟
  • 1篇王书宝
  • 1篇李峰
  • 1篇曹建宝

传媒

  • 1篇石油钻探技术
  • 1篇石油地质与工...
  • 1篇五省(市、区...
  • 1篇中国石油学会...

年份

  • 4篇2008
  • 1篇2007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塔河油田缝洞型油藏单井注水替油技术研究被引量:35
2008年
塔河油田在碳酸盐岩油藏能量弱的定容性单井缝洞单元进行了注水替油试验,大幅度提高了原油采收率。通过全面分析塔河油田大量现场注水替油资料,提出了以下注水替油技术:选择通过机采手段无法正常生产的定容性油井进行注水替油,并优先选择溶洞型储集体油井;注水替油前要尽可能利用天然能量,在地层压力难以维持正常机抽生产时进行注水替油;在注水替油的第一个周期,周期注采比应控制在0.25~0.50;溶洞型储集体油井早期注采比应控制在1.0~2.0,中后期控制在0.5~1.0;裂缝性储集体油井早期注采比应控制在0.8~1.5,中后期控制在0.3~0.8;溶洞型储集体油井前期可适当提高注水速度,裂缝性储集体油井的注水速度不宜过高;注水压力应低于井口承压能力和地层破裂压力;注水焖井后开井产液量不能高于注水前正常生产时的产液量。这些技术为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单井注水替油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荣元帅黄咏梅刘学利罗娟李峰
关键词:碳酸盐岩油气藏单井注水替油提高采收率塔河油田
塔河缝洞油藏沥青质堵塞物原因分析
在塔河奥陶系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开采过程中,24口油井先后出现沥青质堵塞井筒现象,致使油井无法生产,通过室内实验、现场生产动态综合研究认为,由于塔河奥陶系油藏是多期成藏,油气充注差异性大,部分缝洞体内重质油与轻质油共存,在...
康志江黄咏梅易斌曹建宝
关键词:塔河油田缝洞型油藏
文献传递
塔河油田奥陶系缝洞型油藏注水开发提高采收率实践与认识
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不同于国外和国内其他的碳酸盐岩油藏。油藏能量不足、含水上升快、产量递减快是油田开发初期的主要矛盾。塔河油田自2005年开始积极开展注水开发试验,现已初步形成了对单井缝洞单元注水替油、对多...
窦之林王书宝黄咏梅荣元帅
关键词:碳酸盐岩油藏注水开发技术
塔河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井筒沥青质堵塞物防治方法研究
塔河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在开采过程中24口井先后出现沥青质堵塞井筒的现象,致使油井无法生产,直接影响生产。首次开展了凝析油与稠油混合的沥青质沉淀室内实验.证明了沥青质堵塞物形成的主要内在原因是凝析油与稠油互相混合。结合塔河...
康志江黄咏梅易斌曹建宝张杰吴永超
关键词:塔河油田碳酸盐岩油藏油井解堵
文献传递
塔河缝洞油藏沥青质堵塞物原因分析被引量:5
2008年
在塔河奥陶系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开采过程中,24口油井先后出现沥青质堵塞井筒现象,致使油井无法生产,通过室内实验、现场生产动态综合研究认为,由于塔河奥陶系油藏是多期成藏,油气充注差异性大,部分缝洞体内重质油与轻质油共存,在生产井筒中,轻质油与重质油混合后产生沥青质沉淀,逐步堵塞了井筒。依据该机理提出了综合防治技术,通过现场应用,增产效果明显,仅三口井累积增油1.73×10^4t。
康志江黄咏梅易斌曹建宝
关键词:缝洞型油藏塔河油田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