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小勇
- 作品数:7 被引量:38H指数:4
- 供职机构: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东莞市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东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颈椎旋转手法的亚生理区范围及临床意义被引量:11
- 2009年
- 目的:测量颈椎旋转运动的亚生理区范围,探讨其在颈椎旋转手法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4名健康受试者,男女各12人。随机分为4组,每组6人,男女各3人。4组受试者分别向一侧或两侧行颈椎旋转手法直至颈椎发出咔嗒声。颈椎旋转的同时用三维激光扫描仪采集两侧被动旋转极限和发出咔嗒声时的三维图像。结果:男性受试者颈椎左、右两侧的亚生理区分别为3.39±1.53°和3.11±1.09°;女性左、右两侧亚生理区分别为4.02±0.75°,2.56±1.66°,男、女受试者两侧的亚生理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颈椎向一侧扳动后再向另一侧扳动,左、右两侧的亚生理区分别为2.93±2.02°和2.99±1.21°。颈椎向两侧扳动与仅向一侧扳动的亚生理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行颈椎旋转手法时左右两侧的亚生理区相对恒定,不受性别和旋转方向的影响。
- 梅凌李义凯付小勇王华军
- 关键词:颈椎旋转手法
- 骶髂关节的放射解剖学观测被引量:8
- 2009年
- 目的:为临床准确观测骶髂关节提供正确的放射解剖学依据。方法:2具成人男性(其中1具带有副骶髂关节)及1具女性干燥骨盆标本,在标记出(副)耳状面的边界和耳状面的范围后,以骶髂关节正位和斜位X线片进行投照,观测骶髂关节(副)耳状面的边界和范围以及骶髂关节的前间隙和后间隙。结果:骶髂关节位于骶髂间隙的下2/3,耳状面的前边界和后边界分别构成骶髂关节前间隙和后间隙的下2/3。骶髂关节正位和斜位均可显示骶髂关节间隙及耳状面,但斜位片可更清晰地显示同侧上半部分的骶髂关节间隙和对侧的(副)耳状面。结论:耳状面走行、骨性凹凸以及副耳状面等因素的存在使得骶髂关节X线观测较为复杂。骶髂关节正位基本可以满足骶髂关节的检查的需要,而骶髂关节斜位更易观察(副)耳状面和部分骶髂关节。
- 张英琦刘伟付小勇李义凯
- 关键词:骶髂关节解剖学放射学
- 枢椎解剖学变异及临床意义被引量:3
- 2009年
- 目的:研究成人枢椎解剖学变异的发生情况,为临床诊治提供解剖形态学基础。方法:对100例成人干燥枢椎骨骼标本的解剖学变异,如齿突偏歪、棘突轴线偏歪、棘突分叉情况等指标进行观测并测量横突尖至下关节面前缘距离。结果:100例枢椎标本齿突偏歪者14例(14%)、棘突轴线偏歪者3例(3%)、棘突分叉者96例(96%),其中棘突分叉左右两侧相等者56例(56%)、左侧长于右侧者21例(21%)、右侧长于左侧者19例(19%),横突尖至下关节面距离,左侧(17.39±2.53)mm、右侧(17.35±2.51)mm。结论:枢椎的解剖学变异较为常见,临床触诊及X线检查时应考虑到其解剖学变异及特点等因素。
- 付小勇张英琦梅凌李义凯
- 关键词:枢椎解剖学变异寰枢关节半脱位
- 颈椎旋转手法的扳动方向与颈椎旋转角度的关系被引量:8
- 2010年
- 目的:探讨颈椎旋转手法的扳动方向对颈椎旋转角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8名健康受试者,随机分为4组,每组7人。分别对4组受试者行一侧或两侧颈椎定点旋转手法。测量4组受试者每次手法扳动前、后颈椎旋转的主动活动和被动活动范围。结果:向一侧扳动后,颈椎向两侧的主动旋转度显著增大(P<0.05),且扳动侧的改变幅度大于对侧;向两侧分别扳动颈椎,第一次扳动侧的主动活动度增大(P<0.05),但明显小于仅向一侧扳动时(P<0.01);无论是向一侧或是两侧扳动颈椎,都不会明显改变颈椎的被动旋转范围(P>0.05)。结论:为了改善患者的颈椎主动旋转范围,颈椎旋转手法的扳动方向应与患者颈椎主动旋转受限的方向一致且仅扳动一次。
- 梅凌李义凯付小勇王华军
- 关键词:颈椎旋转手法
- 寰枢椎骨性测量及寰枢关节运动学研究
- 一、研究背景及目的
寰枢关节位于枕颈移行部,形态结构复杂,功能特殊,是整个脊柱最灵活、最薄弱,同时也是最危险的运动节段。因其邻近颈髓、椎动脉和颈神经等重要结构,此区的畸形与病损常导致严重的临床后果。又因其部位深在及...
- 付小勇
- 关键词:寰椎枢椎解剖学变异寰枢关节半脱位
- 文献传递
- 寰椎不对称性的解剖学研究及临床意义被引量:6
- 2009年
- 目的:研究成人寰椎不对称性的发生情况,为临床诊治提供解剖形态学基础。方法:应用带有纵横坐标系的测量板,对100例成人干燥寰椎骨骼标本双侧横突、寰椎后弓的左右半、前后结节和椎孔的不对称性进行观测。结果:100例寰椎标本左右横突在横轴上偏歪者15例(15%)、前后结节在纵轴上不对称者5例(5%)、左右后弓不对称者10例(10%)、椎孔不对称者11例(11%)。结论:寰椎不对称者占有相当的比例,临床触诊时不应将此正常的解剖学变异视为异常,更不能将此作为某些疾病的征象及确诊依据。
- 付小勇梅凌张英琦李义凯
- 关键词:寰椎触诊手法
- 骶骨副耳状面解剖学观测及临床意义被引量:3
- 2009年
- 目的:研究骶骨副耳状面的发生率、形态学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按所观测标本的性别对96具成人干燥骶骨标本副耳状面的发生率、发生部位、径线及伴有副耳状面骶骨标本的大致解剖学特征进行观测。结果:96具标本中有14.58%(14具)出现副耳状面,其中男性有13具,女性1具。副耳状面多为双侧,位于骶髂关节的后下部,与耳状面有一定的角度。发生副耳状面的骶骨有较多的变异。结论:副耳状面的发生与人体的负重和性别有关。在诊断骶髂关节病变及影像学观测时,要考虑到副耳状面的因素。
- 张英琦付小勇梅凌李义凯
- 关键词:骶骨骶髂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