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乐 作品数:26 被引量:106 H指数:7 供职机构: 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 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生物学 更多>>
快速成长中的神经内镜技术——2007巴黎国际神经内镜学术会议纪要 被引量:4 2007年 2007年5月9日~12日,2007巴黎国际神经内镜学术大会暨第4届国际神经内镜学组会议,第2届脑、颅底和脊柱神经内镜国际会议在法国巴黎凡尔赛召开。会议由国际神经内镜学组(International Study Group of Neuroendoscopy)主办.每4年举办1次。这次大会共收集学术论文300余篇,近59个国家411名神经外科医师参加了大会。 赵澎 张亚卓 宋明 何乐关键词:神经内镜 侧脑室、三脑室神经内镜应用解剖 被引量:12 2001年 目的 了解神经内镜下脑室的解剖特点和重要解剖标志及比较不同脑室入路的特点。方法 10例成年国人尸头、 10例脑积水患者。用内镜分别从侧脑室的额角、枕角、三角区和颞角进入 ,观察镜下所见和脑室内各组织的毗邻关系。结果 (1)进入脑室的穿刺点有四个 :额角、枕角、三角区、颞角穿刺点 ;(2 )经额角入路暴露范围最大 ,前至额角 ,后至枕角 ,下至三脑室及导水管 ;(3)从枕角入路可借助脉络丛定位 ;(4 )经三角区入路既可向前进入额角 ,又可向后下方进入颞角 ,脉络丛和室间孔是重要的标志。结论 (1)侧脑室形态固定 ,解剖标志明确 ,应用神经内窥镜可使脑室内的部分病变在直视下切除 ,并且创伤较小 ;(2 )大多数病变采用额角、枕角入路 。 高鲜红 何乐 张亚卓 刘丕楠关键词:神经内镜 脑室 侧脑室 三脑室 转导hTERT基因致人骨髓基质细胞永生化及向神经元样细胞诱导分化的研究 被引量:7 2005年 目的建立永生化的人骨髓基质细胞(hMSC)系,以供神经外科临床和基础研究使用。方法原代培养人骨髓基质细胞,采用含有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基因的逆转录病毒载体上清感染hMSC,经筛选得到阳性克隆,在体外进行连续培养。应用PCR、逆转录PCR(RT-PCR)和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hTERT基因的整合及表达情况,并用10%β-巯基乙醇(β-ME)、反式维甲酸(RA)、Forskolin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转化后的hMSC-hTERT细胞进行诱导,使其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结果外源性hTERT基因在DNA、RNA和蛋白质水平均有表达,诱导后的hMSC-hTERT细胞表达神经元特异性标志物神经核蛋白(NeuN)和βⅢ微管蛋白(Tubulin-βⅢ)。hMSC-hTERT细胞至今已传至82代。结论外源hTERT基因在hMSC细胞中稳定整合并表达,永生化的hMSC细胞系成功建立;在一定诱导条件下,永生化的hMSC细胞能够在体外分化成神经元样细胞。 朴明学 王忠诚 蒙和 何乐 王申五 张亚卓RNA干扰技术逆转神经胶质瘤细胞多药耐药性 被引量:22 2006年 目的探讨利用RNA干扰(RNAi)技术逆转神经胶质瘤细胞多药耐药性。方法根据多药耐药基因1(MDR1)的碱基序列设计并合成短发夹RNA(shRNA),构建逆转录病毒质粒载体,用阳离子脂质体法体外转染BT325细胞株,以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表达作为对照。采用定量PCR、Northernblot检测转染前后MDR1mRNA的表达,Westernblot检测蛋白表达;使用CCK8试剂盒对转染后的细胞进行化疗药物敏感性试验,评价RNAi对多药耐药性的逆转作用。结果成功构建RNAi质粒载体。共转染实验组RT PCR定量MDR1mRNA相对表达水平均有所下降(P<0.05);Northernblot表明,转染48h细胞干扰最强;Westernblot显示,siRNA各转染组P糖蛋白(P gp)的表达分别降低12.9%、30.3%和4.8%,在48h抑制最强;而药物敏感试验显示,转染siRNA后细胞对药物的敏感性明显增强。结论RNAi能够明显抑制神经胶质瘤细胞系MDR1mRNA和P gp蛋白的表达,进而对多药耐药性发挥明显的逆转作用,为基因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 赵澎 胡微 张亚卓 孙梅珍 何乐关键词:神经胶质瘤 RNA干扰 多药耐药性 骨髓基质细胞移植促进大鼠局灶性脑损伤血管生成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研究骨髓基质细胞(BMSCs)移植对大鼠局灶性脑损伤血管生成的影响,探讨BMSCs移植修复大鼠脑损伤的机制。方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损伤动物模型,进行BMSCs移植,通过免疫组织化学、电镜等观察移植局部内皮细胞及微循环的变化。结果BMSCs移植后,局部凝血因子FⅧ染色阳性细胞数增加,染色加深,出现血管样结构;局部微血管内膜较光滑,内皮细胞间可见紧密连接,细胞核形态较规则,基底膜较完整,微血管管腔受压缓解。结论BMSCs移植促进损伤区周围内皮细胞增殖和新生血管形成。损伤区局部微循环得以改善进而修复脑损伤。 张鹏飞 张亚卓 李庆国 孙梅珍 王红云 何乐关键词:骨髓基质细胞 脑损伤 血管生成 两种不同部位取材的大鼠骨髓基质细胞生物学特性比较 2013年 目的分离、纯化培养不同部位取材的大鼠骨髓基质细胞(BMSCs),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检测和鉴定。方法分别取大鼠长骨及尾椎骨中的骨髓组织,以本实验室骨专用培养基接种培养,经多次换液得到较纯的BMSCs,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进行体外脂肪细胞定向诱导后,再进行油红O染色。应用流式细胞仪分别对两种细胞的表面抗原标志进行检测。结果两种不同部位取材的培养细胞形态相似,脂肪细胞定向诱导后油红O染色均可见胞质内有红色脂肪颗粒,细胞表面抗原检测结果基本一致,分别显示为CD14阴性、CD45阴性、CD29阳性、CD90阳性。结论两种不同部位取材的培养细胞表型特征均符合BMSCs。 李丹 李博 何乐 王红云 张亚卓关键词:骨髓基质细胞 表面抗原 细胞分化 室管膜细胞在大鼠脊髓损伤后的反应性增生 被引量:7 2004年 目的旨在探讨成年大鼠脊髓损伤后室管膜细胞的增殖反应,为进一步促进脊髓损伤后自身修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动脉瘤夹压迫建立大鼠脊髓压迫损伤模型,通过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不同时段室管膜细胞的反应性增生和神经外胚层多潜能细胞特异性抗原巢蛋白(nestin)的表达。结果常规病理学检查显示损伤模型类似于临床常见的脊髓横贯伤,损伤后24h可以观察到室管膜细胞nestin表达明显升高,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呈阳性;1周后见室管膜细胞显著增生;nestin的表达随时间进展呈向下调节。结论静止的室管膜细胞有潜在的增殖能力,在脊髓损伤后表现出明显的分裂增生,可能在结构和功能重塑过程中起作用。 刘暌 王红云 何乐 王忠诚 张亚卓关键词:室管膜细胞 脊髓损伤 反应性增生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脊髓压迫 氧化损伤星形胶质细胞与骨髓基质细胞共培养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观察氧化损伤星形胶质细胞与骨髓基质细胞(BMSCs)共培养时细胞损伤恢复及存活能力的改变,以进一步探讨BMSCs修复脑损伤的机制。方法过氧化氢(H2P2)损伤体外培养的星形胶质细胞,与BMSCs共培养后光镜下观察细胞生存情况。分别在培养后第1、3天取细胞培养液应用ELISA试剂盒测定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生长因子(NGF)以及表皮生长因子(EGF)的分泌水平,并与氧化损伤星形胶质细胞单独培养组和BMSCs单独培养组进行比较。结果培养后3d和7d,共培养组星形胶质细胞的恢复及两种细胞的存活情况明显优于单独培养组。培养后1d和3d,共培养组细胞培养液中NGF、BDNF以及bFGF的浓度明显高于两个单独培养组之和,但是共培养组培养液中EGF的浓度明显低于两个单独培养组之和。结论氧化损伤星形胶质细胞和BMSCs共培养能够提高星形胶质细胞的存活能力,增加NGF、BDNF以及bFGF的分泌水平。BMSCs移植修复脑损伤的功能可能部分是通过促进损伤星形胶质细胞恢复、减少星形胶质细胞死亡、增加神经营养和生长因子分泌完成。 桂松柏 张亚卓 孙梅珍 王红云 何乐 李丹关键词:骨髓基质细胞 星形胶质细胞 共同培养技术 神经生长因子类 利用基因表达芯片筛选与无功能垂体腺瘤侵袭性相关基因的研究 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探寻与无功能垂体腺瘤(NFPA)侵袭性相关基因。方法选择7例NFPA和3例正常垂体组织进行基因表达芯片分析。通过生物信息学和统计生物软件,筛选出与NFPA侵袭性相关的基因。进一步利用43例NFPA标本,通过Q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验证筛选出的ENC1基因与侵袭性NFPA的相关性。结果在侵袭性NFPA、非侵袭NFPA和正常垂体组织三组之间,筛选出共表达发生变化的基因56个,其中在侵袭性NFPA中35个基因上调和21个基因下调。QPCR结果显示:ENC1在侵袭性NFPA表达低于非侵袭性NFPA表达(P=0.010)。免疫组化结果显示:ENC1在正常垂体组织呈强阳性,而在侵袭性NFPA呈弱阳性。结论 ENC1可能是侵袭性NFPA的一个重要生物标记。 冯洁 洪礼传 李储忠 于升远 吴永刚 何乐 王红云 李丹 万虹 张亚卓关键词:垂体肿瘤 侵袭性 基因 骨髓基质细胞源内皮细胞对大鼠局灶性脑损伤超微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研究骨髓基质细胞源内皮细胞移植对大鼠局灶性脑损伤超微结构的影响,探讨骨髓基质细胞源内皮细胞移植修复大鼠脑损伤的机制。方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损伤动物模型,进行骨髓基质细胞源内皮细胞移植,通过透射电镜观察损伤局部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脑损伤后微血管内皮细胞胞浆广泛空泡变,细胞器明显减少,并出现核固缩,血管壁破坏。骨髓基质细胞源内皮细胞移植后微循环得到改善。结论脑损伤后出现微循环障碍是产生继发性脑缺血、脑水肿的病理基础。骨髓基质细胞源内皮细胞移植促进了损伤区微循环的改善。 张鹏飞 张亚卓 李庆国 孙梅珍 王红云 何乐关键词:脑损伤 超微结构 骨髓基质细胞 内皮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