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华觉明

作品数:74 被引量:332H指数:11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香港王宽诚教育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自然科学总论历史地理文化科学金属学及工艺更多>>

文献类型

  • 60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9篇历史地理
  • 18篇自然科学总论
  • 9篇金属学及工艺
  • 8篇文化科学
  • 7篇艺术
  • 6篇经济管理
  • 4篇冶金工程
  • 3篇机械工程
  • 2篇一般工业技术
  • 2篇社会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1篇青铜
  • 8篇失蜡法
  • 7篇文化
  • 6篇商周
  • 6篇铜器
  • 5篇中国传统工艺
  • 5篇青铜器
  • 4篇先秦
  • 4篇考古
  • 4篇技术史
  • 4篇编钟
  • 4篇
  • 3篇遗产
  • 3篇曾侯乙
  • 3篇战国
  • 3篇非物质文化
  • 3篇非物质文化遗...
  • 3篇传承
  • 2篇学成
  • 2篇学科

机构

  • 63篇中国科学院
  • 4篇北京大学
  • 4篇北京科技大学
  • 4篇清华大学
  • 3篇中国科学技术...
  • 2篇武汉理工大学
  • 2篇中国传统工艺...
  • 2篇上海博物馆
  • 2篇吉林省文物考...
  • 1篇安徽机电职业...
  • 1篇广西民族大学
  • 1篇广西民族学院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帝京大学
  • 1篇黄石市博物馆

作者

  • 68篇华觉明
  • 4篇贾云福
  • 4篇赵匡华
  • 3篇谭德睿
  • 3篇张宏礼
  • 2篇万辅彬
  • 2篇陈荣
  • 2篇卢本珊
  • 2篇袁凯铮
  • 2篇李晓岑
  • 2篇贾莹
  • 1篇唐寰澄
  • 1篇张明悟
  • 1篇徐惠康
  • 1篇萧惠芳
  • 1篇金秋鹏
  • 1篇王伟平
  • 1篇周卫荣
  • 1篇彭子成
  • 1篇范楚玉

传媒

  • 20篇自然科学史研...
  • 4篇自然辩证法通...
  • 4篇中国科技史料
  • 4篇文物保护与考...
  • 4篇民艺
  • 3篇广西民族大学...
  • 2篇中原文物
  • 2篇广西民族学院...
  • 2篇中华手工
  • 1篇东南文化
  • 1篇考古学报
  • 1篇世界博览
  • 1篇科学通报
  • 1篇文物
  • 1篇考古
  • 1篇美与时代(创...
  • 1篇特种铸造及有...
  • 1篇决策与信息
  • 1篇中国科学院院...
  • 1篇江汉考古

年份

  • 3篇2021
  • 1篇2020
  • 3篇2019
  • 3篇2018
  • 3篇2017
  • 2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3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5篇2007
  • 1篇2006
  • 3篇2004
  • 2篇2003
  • 3篇2000
  • 3篇1999
  • 1篇1997
  • 1篇1996
  • 1篇1995
7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技术史研究方向的选择和转换
华觉明
抢救传统工艺刻不容缓——在第七届少数民族科技史国际学术会议上的发言被引量:1
2004年
在现代进程中怎样保存包括传统工艺在内的珍贵文化遗产并予传承发扬,是所有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共同问题.在我国,由于长期没有行政主管部门的归属,导致传统工艺的生态环境较诸野生动物和中草药资源更为严峻,一些有代表性的具有重大历史价值的传统工艺沦于濒危状态,有的已经湮没失传.当前应有步骤有组织地对传统工艺作系统的调查研究,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华觉明
关键词:文化遗产传承抢救中草药资源
西藏铜佛像制作“昌都工匠群”的考察被引量:17
2010年
该文作者在考察西藏拉萨地区和昌都地区铜像作坊时发现,这些铜像作坊的工匠均来自昌都的柴维乡和嘎玛乡。近百年来,工匠们不断地从翁达岗村为代表的柴维乡和嘎玛乡迁到西藏各地,或者到新的地方定居组织工场,或者到西南各藏传佛教寺庙制作铜佛像,已形成中国西南最主要的制作藏传佛教铜像的工匠群体。他们主要由血缘和亲戚关系组成,并在各地建立起一个个铜佛像制作工场,对亲缘关系和昌都的地理认同成为其技艺传承的纽带。
李晓岑袁凯铮叶星生华觉明
关键词:藏族金属工艺工匠
“箕裘”新解
2004年
"箕裘"典出《礼记·学记》.长期以来,学术界多从唐孔颖达疏之说,将"箕裘"之"裘"错作"皮衣"、"皮袍"解.文章根据文献资料和冶金史研究所得,对这一典故作了新的诠释.
戴吾三华觉明
关键词:礼记
赣鄂豫地区商代青铜器和部分铜铅矿料来源的初探被引量:40
1999年
商代的文明以大量精美绝伦的商代青铜器为标志。然而,在商代的政治文化中心、今安阳和郑州及近畿地区,都没有发现大的铜矿资源,使铸造所用的大批铜矿料是从哪儿来的问题长期以来成为一个悬案。该文采用了铅同位素示踪技术,测定了35件赣鄂豫地区商代青铜器和22个商周、春秋及现代的铜铅矿料样品。经对比发现,具有铅同位素中等比值的青铜器其银矿源主要来自江西的瑞昌铜岭和湖北的大冶铜绿山。在河南出现的铅同位素高比值的青铜器,其矿源可能来自商王朝的北方地区,如河北辽宁一带,史料称之为古方。然而对铅同位素低比值的青铜矿料,有可能与江西、湖南诸地区的浅成多金属铀矿床有关。这与武丁时期商王朝向南方开拓银路的史料背景相一致。
彭子成刘永刚刘诗中华觉明
关键词:商代青铜器铅同位素
长江中下游铜矿带的早期开发和中国青铜文明被引量:22
1996年
本世纪30年代以来,商周时期巨大数量的铜料来源,一直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学术悬案。该文从古文献所载早期铜产地、现代地质勘探揭示的铜矿资源分布和早期采铜冶铜遗址的发掘研究,辅以铅同位素法等现代检测手段,论证长江中下游铜矿带和中条山区及其迤西地带为商周铜料的主产地。中国青铜时代各文化区的形成与发展和各地区采铜冶铜生产与铜料供应的状况是密切相关的。商周时期的三大铜都(荆州、扬州和中条山),长江中下游据其中之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旧的以中原为单一中心、单一辐射的文化传播的模式,应代之以双向或多向交流的新的文化传播模式。
华觉明卢本珊
关键词:商周长江中下游青铜铜矿
古铜镜表面层内纯铜晶粒的形成机理被引量:8
1993年
中国古代青铜器锈蚀层中经常有纯铜晶粒存存。一些学者认为古代铸造青铜器皿时,由于炉温不高,所添加的铜料未能完全熔化,致使残余纯铜晶粒存在;另一些学者认为纯铜晶粒来源于未被完全熔化的“垫片”;还有一些学者则认为青铜组织中的富锡相被氧和氢氧根侵蚀后,由于反合金作用,沉淀出了纯铜晶粒。尽管纯铜晶粒的形成机理至今尚无定论,然而由于这一问题与铸造工艺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一直受到冶金史界的关注。我们研究古代铜镜的结构成分和铸造工艺数年,曾发现一些铜镜和其它青铜器皿一样。
王昌燧吴佑实范崇政王胜君华觉明
关键词:价电子结构古铜镜
和的哲理与艺术铸造的实践——人与自然、人文与科学、艺术与技术的协同
本文对人与自然、人文与科学、艺术与技术的协同进行了探讨。文章围绕中国固有文化的精髓、和的哲理之工程及美学实践进行了论述。
华觉明
关键词:艺术铸造艺术哲学艺术文化
文献传递
中西方失蜡法之同异——兼评“先秦不存在失蜡法”一说被引量:8
2010年
Based on the analyses to the ancient literatures, the investigations to the traditional techniques, the examinations and restoration experiments to the unearthed artifacts, 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ost-wax ("cire perdue") process applied in the bronze founding techniques of ancient China and made systematic commentaries to the proposition of "There was no lost-wax process in pre-Qin Period". In the archaeological discoveries of the past years, many bronze artifacts cast in the Spring-and-Autumn and Warring-States Periods with lost-wax process have been brought to light. Through the scientific examination to these artifacts, we can confirm that lost-wax technique has long history and splendid achievements in China, and the proposition of so-called "There was no lost-wax process in pre-Qin Period" is absolutely groundless.
华觉明
关键词:先秦时期失蜡法
铜心未泯——科技史家华觉明先生访谈录被引量:2
2007年
华觉明先生从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主要从事古代钢铁技术研究,获得了不少重要的成果.从70年代中期起,他转向商周青铜器的研究,对海内外珍藏的数千件商周青铜器进行分析、检测、鉴别,还模拟古代技术条件进行复制,研究方法有重大创新,研究成果被普遍认同,在学术界产生很大影响,被公认为这一领域的资深学者.然而已70余高龄的华先生铜心"不泯,仍致力于中华传统工艺的研究和保护,让中华文明发扬光大.
万辅彬华觉明
关键词:青铜器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