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维东

作品数:58 被引量:131H指数:5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历史地理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52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9篇文学
  • 3篇文化科学
  • 1篇哲学宗教
  • 1篇语言文字
  • 1篇艺术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28篇文学
  • 10篇学史
  • 10篇文化
  • 10篇文学史
  • 9篇民国
  • 8篇代文
  • 8篇文艺
  • 7篇文学研究
  • 7篇国文
  • 7篇国文学
  • 5篇延安时期
  • 5篇延安文学
  • 5篇中国现代文学
  • 5篇现代文
  • 5篇现代文学
  • 5篇民国文学
  • 4篇叙事
  • 4篇中国现代文学...
  • 4篇文学史意义
  • 4篇现代文学研究

机构

  • 55篇四川大学
  • 2篇四川文化产业...
  • 1篇西华师范大学

作者

  • 55篇周维东
  • 2篇邱月
  • 1篇刘青
  • 1篇李怡
  • 1篇罗飞
  • 1篇邱月
  • 1篇郭鹏程

传媒

  • 7篇现代中国文化...
  • 3篇文艺争鸣
  • 3篇社会科学研究
  • 2篇文学评论
  • 2篇北京师范大学...
  • 2篇中山大学学报...
  • 2篇艺术广角
  • 2篇鲁迅研究月刊
  • 2篇成都大学学报...
  • 2篇高等学校文科...
  • 2篇扬子江(评论...
  • 1篇广播电视大学...
  • 1篇理论学刊
  • 1篇社会科学
  • 1篇学术月刊
  • 1篇当代文坛
  • 1篇四川大学学报...
  • 1篇社会科学辑刊
  • 1篇贵州师范大学...
  • 1篇云梦学刊

年份

  • 3篇2024
  • 1篇2023
  • 3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20
  • 5篇2017
  • 5篇2016
  • 5篇2015
  • 8篇2014
  • 6篇2013
  • 7篇2012
  • 4篇2011
  • 4篇2010
  • 1篇2009
5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说不尽的新文化,说不尽的青年——清末民初青年文化的三种类型被引量:1
2021年
青年群体对清末民初社会文化变迁产生了深刻影响,此时形成的青年文化影响到新文学的建构。清末民初青年文化包含三种类型:青年亚文化,是青年群体为了完成集体性身份认同而产生的文化,如创造社小说中大量出现的"自杀"情节,便是留日学生群体中出现的亚文化现象;以青年为喻体的现代文化,梁启超《少年中国说》、陈独秀《敬告青年》中对于"少年""青年"精神的想象,体现出的便是这种文化;导师文化,是清末民初崇尚青年的语境中衍生出来的文化,鲁迅在《导师》《娜拉出走怎么》等篇章中对这种文化进行了反思。三种青年文化同时存在于清末民初,对其进行区分,可以对此时历史和文学有更深入的认识。
周维东
关键词:青年文化青年亚文化
文学的“民国机制”答问被引量:34
2012年
文学的“民国机制”是什么 周维东:我注意到,最近有一些学者提出了“民国文学史”研究的问题,例如张福贵先生、丁帆先生、汤溢泽先生等等。而在这些“文学史”重新书写的呼声中,您似乎更专注于一个新的概念的阐述和运用,这就是文学的“民国机制”。您能否说明一下,究竟什么是文学的“民国机制”呢?
李怡周维东
关键词:文学史民国答问
“民国”的文学史意义被引量:4
2013年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民国视野"的出现,不仅有重要的史学意义,也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在史学上,民国在时间上的确定性,为"未完成"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提供了一种断代考察的可能;作为一种用"空间"结构文学史的新范型,可以帮助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回到正常的时空结构之中;而作为一个中性历史空间,可以避免"现代"抽象空间对"人"和"文学"丰富性的压制,从而可以最大可能彰显中国现代文学的内在丰富性。作为一种"方法"的存在,"民国"为文学史研究加入了"空间"维度,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打开了丰富局面。
周维东
关键词:民国文学史
民国文学的观念是什么?——读《民国文学的观念——西南联大文学例论》
2016年
李光荣教授是西南联大文学研究的专家,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前几年在云南,碰到云南师大马绍玺教授,他说在云南省图书馆看关于西南联大的史料,很多图书的借书记录栏里只有一个名字,那便是李光荣教授,而且常常是隔了一年、两年又借一次。我将此事求证李教授,他说:'
周维东
关键词:民国图书西南联大文学
史料学研究的典范之作——评《“文协”与抗战时期文艺运动》
2013年
段从学《“文协”与抗战时期文艺运动》(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以下简称《“文协”》)带给读者的感受中,史料梳理与辨析应该是最强烈,也最有特色的一点。在该书《序》言中,温儒敏先生特别在文章末尾,不惜篇幅强调了史料学研究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也足可见该书在史料学研究方面的“典范”意义。
周维东邱月
关键词:文艺运动抗战时期史料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序》
长征书写与过渡期延安文学——“长征文学”的起源及其文学史意义被引量:1
2022年
在文学史术语体系中,“苏区文学”和“延安文学”因为命名方式的特点,存在外延上的模糊地带,《随军西行见闻录》《雪山草地行军记》《从甘肃到陕西——抗日人民红军北上长征的最后阶段》及《长征记》集体创作等长征文学作品,便是模糊地带上值得关注的文学现象。早期长征文学作品在叙事视角、叙事手法和审美特征上,打破了苏区文学形成的固有范式,诸多文学特征在之后的延安文学中得到了响应,但因为创作于国内革命战争的语境之下,在思想内容和文学话语上依然与苏区文学保持了一致性,体现出“过渡期延安文学”的典型特征。此时的长征文学作品都有着国际宣传的背景,它为作家开拓了文学传播的空间,为革命文学的范式转变提供了契机。通过国际宣传的视角,可以看到“苏区文学-延安文学”转变的关键之处,也为“过渡期延安文学”的出现提供了合理解释。
周维东
在学科的交叉处——读姜飞《经验与真理——中国文学真实观念的历史和结构》有感
2012年
《经验与真理——中国文学真实观念的历史和结构》(巴蜀书社2010年版)是姜飞先生最近出版的一部文学理论研究专著,全书三十余万言,系统梳理了先秦至1949年之间中国关于"文学真实"理论的历史和结构。说实话,对于著作论述的主体部分——关于中国古代文论的论述,我唯有钦佩,不敢妄谈。我想谈论的是著作中涉及中国现当代文学领域的问题,这不仅是指著作的后半部分关于近、现代"文学真实论"的讨论,还包括"文学真实论"问题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意义——这可能是《经验与真理》极容易被忽略的地方。
周维东
关键词:中国文学文艺研究中国古代文论新感觉派现当代文学史左翼文学
“变戏法”之喻与新知识群体的游民化——《现代史》与鲁迅的“现代史”观
2022年
对于鲁迅的文化批评,学界多注意他对于中国传统的批判态度,忽略了其对于“现代”社会的长期批评及整体态度。鲁迅在《现代史》中的“变戏法”之喻,包含了他对于中国社会现代之变的整体判断,揭示出新知识群体在精神上游民化的现实,与其对现代“伪士”的批评有一致之处,但更突出新知识群体知识求新与思想守旧的特征。新知识群体的游民化是中国社会转型中知识群体数量激增和士人精神衰落的必然结果,鲁迅将其作为“现代史”的典型症候,反映出其文化批判的总体立场:不是在新/旧、中/西文化之间进行知识选择,更注重知识更新和文化转型中的精神维度。鲁迅对新知识群体游民化的发现,可以增进学界对传统文化多样形态的认知,也警示了单纯追求注重知识更新可能导致新文化内卷化的危险。
周维东
关键词:变戏法游民化
“民国空间”与“人的文学”——以新文学发生的“语言空间”为中心被引量:1
2013年
以"民国"视角重新结构中国现代文学,最积极的意义在于在文学史研究中加入了"空间"的维度。"民国空间"与既往研究中出现的"文化社会学"及"外部研究"相比,区别在于打破了"历史决定论"思维并改变了对"文学"的理解。以新文学发生的"语言空间"为例,近代语言变革的最根本的动因是要突破语言表达的困境,而促进新文学繁荣的因素不仅仅在于使用了"白话文"或"现代汉语",而是"活文字"观念的兴起解放了作家的语言压力。通过"民国空间","人的文学"可以切实落实到文学史研究当中。
周维东邱月
关键词:语言空间
革命与乡土——晋察冀边区的乡村建设与孙犁的小说创作被引量:14
2014年
孙犁的小说创作与晋察冀边区的乡村建设有着紧密的联系。其早期创作的"荷花淀"系列小说,是晋察冀边区在创建阶段尊重乡土传统,"革命"与"乡土"相生共融的真实反映;他创作的转型,与"土地改革"全面开展后,"革命"与"乡土"由共融走向对抗有深刻关联。考察孙犁小说创作与晋察冀乡村建设的关系,可以更深刻把握孙犁早期小说的内在特征,也可以更理性把握孙犁与"革命文学"的关系,他的成功与迅速边缘化,都体现出"革命追随者"作家必然的宿命。
周维东
关键词:小说创作乡村建设乡土系列小说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