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堵鹤鸣

作品数:19 被引量:44H指数:4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城市科学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7篇农业科学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桑树
  • 5篇害虫
  • 3篇疫病
  • 3篇天牛
  • 3篇病原
  • 2篇单胞
  • 2篇性信息素
  • 2篇血清
  • 2篇血清学
  • 2篇血清学分型
  • 2篇桑疫病
  • 2篇桑园
  • 2篇桑蛀虫
  • 2篇生物学
  • 2篇生物学特性
  • 2篇假单胞杆菌
  • 1篇调查初报
  • 1篇毒害
  • 1篇毒性
  • 1篇新害虫

机构

  • 17篇苏州大学
  • 2篇浙江省农业科...
  • 2篇苏州蚕桑专科...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浙江省农业厅

作者

  • 19篇堵鹤鸣
  • 10篇毛建萍
  • 7篇浦冠勤
  • 2篇周水良
  • 2篇谢立群
  • 2篇李国喜
  • 1篇林国强
  • 1篇王裕兴
  • 1篇王建新
  • 1篇谈忠兴
  • 1篇刘汉泉
  • 1篇许刚
  • 1篇夏红珍

传媒

  • 7篇江苏蚕业
  • 6篇蚕业科学
  • 1篇蚕桑通报
  • 1篇昆虫知识
  • 1篇中国蚕业
  • 1篇植物病理学报
  • 1篇中国昆虫学会...

年份

  • 1篇2006
  • 1篇2004
  • 1篇2002
  • 1篇2000
  • 5篇1999
  • 1篇1998
  • 3篇1997
  • 2篇1996
  • 1篇1991
  • 1篇1990
  • 2篇1984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家蚕微粒子与野外昆虫交叉感染试验被引量:2
1998年
家蚕微粒子Noseum bombycis通过胚种和食下传染使家蚕发生微粒子病。通过人工添食试验发现家蚕微粒子经桑叶传染能引起桑毛虫、桑尺蠖、野蚕、桑螟、褐刺蛾、白毛虫、甘蓝夜蛾、菜粉蝶等多种野外昆虫发生微粒子病。再从接种发病的野外昆虫桑尺蠖、野蚕、桑螟、菜粉蝶中抽提出微粒子,回接至家蚕,能再使家蚕发生微粒子病。但桑叶(?)人工添食N.b后不发病。 在桑田野外昆虫中检出多种形态的微粒子,但主要是家蚕微粒子。野外昆虫和家蚕间微粒子的交叉感染有二种情况:—是野外昆虫的微粒子感染给家蚕;二是家蚕微粒子传染给野外昆虫,反过来再由野外昆虫传染给家蚕。在生产上,后者是主要的。在多年饲育原蚕的地区发现,野外昆虫中的家蚕微粒子病有多发的倾向。
毛建萍许刚堵鹤鸣王裕兴马晓林姜德义崔世民
关键词:家蚕微粒子野外昆虫
桑树生长与合理采桑模拟研究
2000年
经过调查证实全年桑树的自然生长符合LOGISTIC生长方式 ,据此可把桑树鲜物质生长过程分为快速增长期、产量形成期和生长平衡期。为获得最大产量 ,提出尽早进行夏伐和疏芽定条 ,减少夏蚕饲养量 ,平衡秋蚕饲养比例 ,适当提前饲养秋蚕 ,并根据不同生长阶段桑树补偿能力的大小 ,确定病虫防治指标。
王建新堵鹤鸣
关键词:桑树蚕作病虫防治
40%灭多威乳油的性质和应用技术试验被引量:1
1999年
灭多威具高毒,喷药后降解快的特点。经家蚕毒性饲养结果推算40%乳油2000倍药液的安全间隔期,夏秋季为7天,春、晚秋季为9天。经药效试验防治野蚕等鳞翅目低龄幼虫的推荐浓度为6000倍;防治高龄幼虫为3000倍害虫发生初期在幼虫孵化盛末期用较低浓度防治;发生后期在幼虫进入暴食期前用较高浓度一次性适时防治。
王建新堵鹤鸣徐锦松周林巨
关键词:灭多威安全期
桑断柄型细菌性疫病的研究被引量:16
1999年
近年来发现桑细菌性疫病除黑枯型、缩叶型外 ,还有一种新的症状类型———断柄型。本文对桑断柄型细菌性疫病病原菌的血清学反应、生理生化性状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并与以前发现的黑枯型菌、缩叶型菌作了比较试验。断柄型菌属桑疫病菌 (Pseudomonussyringaepv.mori)的同类菌 ;大多数菌株的血清学类型为Ⅴ型 ;最适生长温度 2 8~ 30℃。桑断柄型细菌性疫病在自然情况下于 4月上旬到 5月上旬发病 ,4月中下旬发生最多 ,表现为嫩叶叶柄的中间某点呈缢缩发黑 。
毛建萍堵鹤鸣浦冠勤谭书生
关键词:病原菌
桑蛀虫性信息素研究初报被引量:1
1991年
本研究从8种人工合成剂中筛选出反3,顺13—十八碳双烯醇—1乙酸酯对桑蛀虫雄虫具有明显的生物活性和触角电位反应,并以此对成虫发生规律进行的性诱监测表明,结果与常规调查结果相吻合,并与触角电位测定结果基本一致。
浦冠勤堵鹤鸣毛建萍谈忠兴林国强刘汉泉缪桂芳许梅陈娟
关键词:桑蛀虫性信息素
桑假单胞杆菌血清学分型研究被引量:3
1984年
将加热处理和未加热处理的菌悬液,作交叉凝集、凝集素吸收和琼脂双扩散等试验,对我国桑树上寄生的桑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 mori)进行血清学分型研究。根据本菌多糖抗原不同,将我国的P.mori分为Ⅰ型(黑枯菌系)、Ⅱ型、Ⅲ型和Ⅳ型(缩叶菌系)四个血清型。本菌具有共同的种特异H抗原,它们能交叉凝集。但血清型间还存在特有的群特异抗原,Ⅰ型属A群:Ⅱ、Ⅲ、Ⅳ型属B群。本菌的多糖抗原为型特异性抗原,各型间无交叉反应。Ⅰ型血清和Ⅱ型血清的菌株分布面广量大,占调查总菌株数的73.62%,可能是我国主要蚕区的流行菌型。Ⅲ型菌株,目前仅在广东、广西等省区发现。Ⅳ型菌株数量不多,分布以江苏为主。
堵鹤鸣李国喜周水良戴荷芳
关键词:单胞晶胞菌型菌株分布血清学
关于射阳县黄尖镇桑树黄化失绿症问题的探讨
1999年
1998年7月18日笔者对射阳县黄尖镇新滩村等地桑树黄化失绿症进行了实地调查与考察,认为该病为桑树缺铁失绿症,属于生理性病害.1 发病情况黄尖镇新滩村有桑园350公顷,发病面积175公顷,发病面积近50%,1998年7月上旬开始发病,病株呈孤株零星状、或几株连成条状出现在桑园里。
夏红珍堵鹤鸣唐正方刘建潮周晨曦魏勇钱彩萍刘贵州杨正明
关键词:失绿症桑树黄化土壤微量元素根系生长
60%双效磷乳油的性质与应用试验被引量:2
1999年
60%双效磷乳油经毒性和稳定性检测及田间增效试验,明确了其毒性明显高于两混配单剂,1000倍的防效与50%甲胺磷2000倍相似,但安全性好于单独使用甲胺磷或敌百虫;双效磷不稳定的主要表现是马拉松含量迅速降低,使用当年生产的双效磷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增效作用。
王建新杨大海堵鹤鸣徐锦松姚有根沈永泉
关键词:毒性药效试验桑叶杀虫剂
桑假单胞杆菌血清学分型研究被引量:1
1984年
由Pseudono(?)as mori引起的桑细菌性疫病(旧称桑细菌性黑枯病)是我国蚕区桑的主要病害之一。前人对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最近,根据发病症状、发病消长规律和某些生理生化的差异又分为黑枯菌系和缩叶菌系。
堵鹤鸣李国喜周水良戴荷芳
关键词:交叉凝集单胞可溶性抗原凝集反应抗原-抗体反应血清学
桑疫病病原性状、发生规律及其防治的研究被引量:10
2006年
桑疫病是桑树的主要病害之一,各地发生普遍,对蚕桑生产的影响很大。本文详细介绍了近十多年来在桑疫病的分型、病原性状、发生发展规律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情况,并提出了以推广抗病品种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
毛建萍浦冠勤堵鹤鸣
关键词:桑疫病症状综防措施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