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姚静

作品数:78 被引量:328H指数:8
供职机构:江苏省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4篇期刊文章
  • 1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4篇超声
  • 33篇心室
  • 29篇左心
  • 27篇左心室
  • 23篇描记
  • 23篇描记术
  • 22篇成像
  • 20篇心室功能
  • 19篇心动图
  • 19篇超声心动图
  • 18篇心动描记术
  • 18篇超声心动描记
  • 18篇超声心动描记...
  • 17篇心肌
  • 17篇心脏
  • 15篇起搏
  • 10篇心室收缩
  • 10篇心脏起搏
  • 10篇右心
  • 8篇右室

机构

  • 76篇江苏省人民医...
  • 7篇南京医科大学
  • 3篇东南大学
  • 2篇南京大学
  • 1篇江苏大学附属...
  • 1篇军事医学科学...
  • 1篇南京大学医学...
  • 1篇解放军理工大...
  • 1篇南京体育学院
  • 1篇厦门市中山医...
  • 1篇江阴市人民医...
  • 1篇南京市第一医...
  • 1篇苏州大学附属...
  • 1篇江苏省妇幼卫...
  • 1篇中国联合网络...
  • 1篇伍斯特理工学...
  • 1篇淮安市淮安医...

作者

  • 76篇姚静
  • 61篇许迪
  • 39篇雍永宏
  • 24篇陆凤翔
  • 23篇曹克将
  • 22篇周蕾
  • 21篇张艳娟
  • 17篇季玲
  • 11篇吴红平
  • 10篇陈莉
  • 9篇庄燕
  • 8篇陈燕
  • 7篇沈艳
  • 7篇唐欢
  • 6篇杨荣
  • 6篇戴阳
  • 6篇陈椿
  • 5篇谢冰
  • 5篇徐兢
  • 5篇洪牮

传媒

  • 26篇中华超声影像...
  • 14篇南京医科大学...
  • 7篇中华医学超声...
  • 3篇中华心血管病...
  • 2篇实用医院临床...
  • 2篇中国医药导报
  • 2篇第七届长三角...
  • 1篇中华心律失常...
  • 1篇浙江临床医学
  • 1篇临床超声医学...
  • 1篇江苏医药
  • 1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中国临床康复
  • 1篇西部医学
  • 1篇南通大学学报...
  • 1篇湖南师范大学...
  • 1篇中华危重病急...
  • 1篇2013中国...
  • 1篇中华医学会心...

年份

  • 2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20
  • 6篇2019
  • 2篇2018
  • 5篇2017
  • 3篇2016
  • 2篇2015
  • 3篇2014
  • 6篇2013
  • 4篇2012
  • 6篇2011
  • 9篇2010
  • 8篇2009
  • 5篇2008
  • 5篇2007
  • 4篇2006
  • 3篇2005
7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速度向量成像评价DDD起搏前后心室收缩功能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应用速度向量成像(velocity vector imaging,VVI)技术分析DDD起搏前后心室心肌运动速度、应变、应变率变化规律,初步探讨VVI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7例DDD起搏患者于术前术后采用VVI技术检测心室各节段心肌收缩期纵向运动速度、应变、应变率和径向运动速度、环向应变及应变率,并比较术前术后差异。结果术前术后左、右心室各室壁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收缩期纵向峰值运动速度依次递减,基底段的速度最大,心尖段的速度最小;收缩期纵向应变、应变率在基底段、中间段及心尖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左心室各室壁收缩期径向峰值运动速度、环向应变及应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右室后间隔与游离壁术前、术后平均峰值运动速度与应变率和术后平均应变均高于左室后间隔与侧壁,术后右室平均应变及应变率均高于左室。与术前相比,术后左室平均应变显著降低。结论VVI技术能准确地定量评价DDD术前后节段性室壁功能及其变化。
周春蕾许迪陆凤翔姚静季玲陈莉雍永宏曹克将
关键词:心脏起搏速度向量成像
斑点追踪技术评价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对左心室扭转运动的早期影响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探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经皮室间隔封堵术对左心室扭转运动的早期影响。方法对36例室间隔缺损患者封堵术前、术后3d的常规心脏超声指标进行检测,并运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对患者左室旋转及扭转运动进行分析。结果封堵术后3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较术前减小,左室基底部、心尖部旋转角度及整体扭转运动角度较术前减低。与术前相比,基底部后壁、下壁、后间隔顺时针旋转角度峰值降低(P〈0.05),其余9个节段的旋转角度峰值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封堵术前、术后3d左室射血分数(LVEF)稍有改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室整体扭转运动角度峰值与LVEF、LVEDV呈线性相关。结论左室扭转运动可作为评价心脏收缩功能较敏感的指标。
庄燕许迪陆凤翔季玲陈银花雍永宏姚静刘瑾
关键词:超声心动描记术室间隔缺损心室功能斑点追踪显像
经胸超声心动图评估二尖瓣-主动脉瓣间纤维假性动脉瘤被引量:5
2019年
目的: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在早期诊断二尖瓣-主动脉瓣间纤维假性动脉瘤(P-MAIVF)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P-MAIVF患者的经胸二维超声心动图(2D-TTE)与经胸三维超声心动图(3D-TTE)相关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寻求超声心动图的特征性表现。结果:2D-TTE显示4例患者P-MAIVF均位于二尖瓣前叶与主动脉后壁之间囊袋状无回声区,共同的特点为收缩期膨胀而舒张期塌陷,并与左心室流出道相通。3D-TTE较2D-TTE更能清楚显示P-MAIVF与周围组织结构立体空间关系,明确瘤体位置和大小。结论:将2D-TTE与3D-TTE相结合可清晰显示P-MAIVF的大小、与周围邻近组织结构的空间关系及相关并发症情况,从而提高患者P-MAIVF的诊断率。
马红吴红平陆小虎周蕾姚静雍永宏郑亚国
关键词:经胸超声心动图
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对完全性左束支阻滞患者左心室功能及其同步性的评价
目的运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two-dimensional speckle tracking imaging,2D-STI)评价正常人、孤立性完全性左束支阻滞(complete left bundle branch blo...
许迪张艳娟姚静
右心室流出道起源室性早搏患者左心室扭转运动分析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探讨正常人及右心室流出道(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RVOT)起源室性早搏(premature ventricular contraction,PVC)患者左心室扭转运动模式的改变。方法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two-dimensional speckle tracking imaging,2D-STI)技术分析30例RVOT-PVC患者以及31例健康志愿者左室整体扭转角度峰值、左室基底部及心尖部旋转角度峰值,以及上述参数达峰时间。RVOT-PVC患者同时留取其窦性心搏(PVC-S)及室性早搏(PVC-V)时各项参数。结果与对照组比较,PVC-S组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左室心尖部旋转角度峰值[(8.47±3.54)°对(9.50±3.21)°,P=0.042]及左室整体扭转角度峰值[(11.25±6.31)°对(14.00±4.07)°,P=0.046]降低。与对照组比较,PVC-V组与左室心尖部旋转角度峰值[(3.93±7.23)°对(9.50±3.21)°,P=0.000]、左室整体扭转角度峰值均降低[(4.35±9.62)°对(14.00±4.07)°,P=0.000],同时出现左室基底部旋转角度达峰时间提前[(40.5±18.6)%对(48.0±9.1)%,P=0.05]且峰值显著降低[(-0.57±4.44)°对(-5.26±3.84)°,P=0.000]。PVC-V组与PVC-S组相比左室基底部旋转角度达峰时间提前[(40.5±18.6)%对(48.1±12.6)%,P=0.018]且峰值降低[(-0.57±4.44)°对(-4.57±4.57)°,P=0.000],同时左室整体扭转角度达峰时间提前[(39.3±15.4)%对(46.7±13.8)%,P=0.007]且峰值降低[(4.35±9.62)°对(11.25±6.31)°,P=0.001]。结论RVOT-PVC患者PVC-S时LVEF尚在正常范围之内,左室心肌扭转运动已发生改变,主要表现为左室心尖部旋转角度及左室整体扭转角度的降低;而其PVC-V时上述改变更加明显,且出现旋转/扭转时序的改变,并伴LVEF下降。
陈燕许迪张艳娟唐欢葛贝贝钱丽君王信淳沈艳姚静
关键词:超声心动描记术室性早搏复合征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后血浆NT-ProBNP水平变化观察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研究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前后血浆前体脑钠肽(NT-ProBNP)水平的变化是否能够反映CRT植入后心衰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改善程度。方法:对本中心33例植入CRT/CRT-D患者的随访资料进行分析,随访时间均>6个月,根据治疗效果将患者分为有反应组和无反应组,有反应者定义为术后左室收缩末容积缩小≥15%,心功能分级NYHA下降≥1级;无反应者为术后左室收缩末容积缩小<15%,NYHA下降<1级、因心衰再入院或心源性死亡。结果:有反应组术后NT-ProBNP水平明显降低[(2.90±0.57)ng/L vs(3.38±0.47)ng/L,P=0.001]。随访时间≥6个月时,NT-ProBNP水平的降低幅度(ΔNT-ProBNP%)与左室舒张末容积缩小幅度(ΔLVEDV%)呈线性回归(b=-0.499,R2=0.489,P=0.001);无反应组术后NT-ProBNP与术前相比无显著性差别[(3.53±0.42)ng/L,P>0.05];NT-ProBNP水平的变化与ΔLVEDV%无线性回归关系(P>0.05)。结论:CRT/CRT-D术后血浆NT-ProBNP水平下降>13%可以预测CRT有效(HR=14,P=0.02);血浆NT-ProBNP水平的变化可用于监测CRT疗效。
张文娟侯小锋姚静单其俊邹建刚
关键词: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疗效
右室不同部位起搏对左室收缩同步性及心功能影响的超声研究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及其定量技术,分析右室不同部位起搏即刻左室收缩同步性和收缩功能的变化。方法:建立犬右室心尖部(RVA)(n=6)和右室流出道(RVOT)(n=6)起搏模型,分别采集窦性心律(SR)、RVA及RVOT起搏3种状态下经胸超声心动图实时三维全容积图(RT-3DE)。应用左室定量容积分析软件,获取左室整体及16节段容积时间曲线,分别计算16节段、12节段(中间段和基底段)、6节段(基底段)最小收缩容积到QRS波起始点时间(Tmsv)的标准差(Tmsv-SD)和最大差值的绝对值(Tmsv-Dif)及其占心动周期的百分比(Tmsv-SD%,Tmsv-Dif%)、左室舒张末容积(EDV)、左室收缩末容积(ESV)、左室每搏输出量(SV),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与SR组比较,RVOT起搏组各参数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RVA起搏组Tmsv-16SD%、Tmsv-12SD%、Tmsv-6SD%、Tmsv-16Dif%、Tmsv-12Dif%、Tmsv-6Dif%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LVEF明显降低(P<0.05),EDV及SV减小、ESV增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VA起搏组与RVOT起搏组比较Tmsv-16SD%、Tmsv-12SD%、Tmsv-6SD%、Tmsv-16Dif%、Tmsv-12Dif%、Tmsv-6Dif%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LVEF降低明显(P<0.05),EDV、SV降低,ESV增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室流出道起搏时左室收缩同步性优于右室心尖部起搏,且对左室收缩功能的影响小。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可用于评价左室心肌收缩同步性和心功能。
徐亮许迪姚静雍永宏洪牮陆美娟李相权
关键词: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心功能起搏部位
超声心动图在心肌致密化不全心肌病家系分析中的应用被引量:4
2006年
目的:通过对心肌致密化不全心肌病家系的分析,了解该病在中国患者中的遗传规律及临床特点,以实现早期诊断与治疗。方法:对患者及其亲属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通过对左心室长轴、左心室短轴、心尖四腔等多切面扫查,观察心肌、心内膜的组织结构和血流分布等特征性超声心动图表现,诊断心肌致密化不全心肌病。结果:所有先证者的超声心动图检查均发现受累心腔内有异常隆突、粗大的肌小梁,其间存在深陷的隐窝,心腔内血液与之相通,并伴有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1例发生肺栓塞。在调查的4个家系中除1例为散发外,其余家系内均发现心肌病患者,其中1名亲属为肥厚型心肌病。结论:通过家系调查提示心肌致密化不全心肌病有遗传性,但遗传规律尚不能明确,且本研究首次发现该病与肥厚型心肌病同时出现在一个家系中,其联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徐兢陆凤翔许迪周蕾雍永宏陈莉姚静曹克将
关键词:心肌致密化不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家系
右室不同部位起搏时左室收缩时序及同步性的超声研究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探讨超声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评价右室间隔部起搏与右室心尖部起搏对左心室心肌收缩时序及同步性影响的应用价值。方法:获取右室间隔起搏组(9例)、右室心尖起搏组(15例)、正常对照组(13例)心尖四腔观、二腔观、左心室长轴观,胸骨旁左室短轴二尖瓣水平、乳头肌水平和心尖水平的图像,测量左室各节段收缩期纵向应变达峰时间(TsL),胸骨旁短轴观测量收缩期径向应变达峰时间(TsR)和径向应变率达峰时间(TsrR),并计算节段达峰时间的标准差(TsL-SD,TsR-SD,TsrR-SD)及任意两节段间达峰时间最大差值(TsL-d,TsR-d,TsrR-d)作为左室收缩不同步性指标。通过分析收缩期纵向应变达峰时间,评估各组内左室机械收缩时序。结果:右室心尖起搏组纵向与径向收缩不同步性指数高于正常对照组及右室间隔起搏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右室间隔起搏组与正常对照组纵向与径向收缩不同步性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右室间隔起搏组左室收缩时序与正常对照组类似,右心室心尖起搏组的左心室壁收缩时序较正常对照组发生改变,左室整体收缩达峰时间较正常对照组及右室间隔起搏组延迟,多数节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室心尖起搏较右室间隔部位起搏左室心肌在纵向、径向上均存在显著的收缩不同步,提示与异常的电机械激动顺序相关。斑点追踪成像技术可用于右室不同部位起搏对左室心肌收缩同步性及收缩时序影响的评价。
陈银花许迪姚静庄燕雍永宏
关键词:心肌收缩斑点追踪显像
应用分层斑点追踪技术对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左心室圆周应变的研究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探讨正常人及左束支传导阻滞(left bundle branch block,LBBB)患者左心室内膜、中层及外膜圆周应变的变化。方法选取40例LBBB患者,根据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分为两组,LBBB1组(LVEF≥50%)和LBBB2组(LVEF〈50%),另外选取25例健康人,分别采集胸骨旁左心室短轴二尖瓣水平、乳头肌水平及心尖水平图像,应用分层斑点追踪技术分析左心室内膜、中层及外膜圆周应变。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LBBB1组外膜及中层圆周应变在二尖瓣水平及乳头肌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在心尖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内膜圆周应变在二尖瓣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在乳头肌及心尖水平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0);与正常对照组和LBBB1组相比,LBBB2组内膜、中层及外膜圆周应变在短轴各个水平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心尖水平内膜圆周应变在LVEF正常的LBBB患者即发生明显的改变,可以较早地提供诊断信息。
张艳娟许迪姚静吴红平周蕾雍永宏季玲徐芳
关键词:超声心动描记术束支传导阻滞斑点追踪显像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