宓培
- 作品数:25 被引量:378H指数:10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肾集合管癌10例分析被引量:18
- 2001年
- 目的 研究肾集合管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回顾性研究肾集合管癌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并进行随访。结果 10例肾集合管癌占肾癌的 2 1%。主要症状为血尿、腰腹痛。 9例行肾癌根治术 ,1例行肿瘤剜除术。肿瘤主要位于肾髓质 ,呈灰白色或淡黄色 ,侵袭性生长 ;以腺管乳头状结构为主 ,部分混有肉瘤样癌、腺样囊性癌、条索及巢状癌。Fuhrman病理分级 :G2 ,1例 ;G3,4例 ;G4,5例。TNM综合病理分期 :Ⅰ期 4例 ,Ⅱ期 2例 ,Ⅲ期 1例 ,Ⅳ期 3例。 6例死于肾癌转移 ,其中 1例术后19个月死于心脏病 ;2例无瘤生存 ;1例失访。平均生存时间 13 3个月。结论 肾集合管癌临床症状明显 ,临床病理分期高 ,进展快。主要治疗方法为肾癌根治术 ,多数病例于术后数月发生转移或死亡。
- 孔祥田曾荔宓培夏同礼刘玉立郭应禄
- 关键词:肾肿瘤病理学肾集合管癌
- 共刺激分子B7在泌尿系肿瘤的表达
- 1999年
- 目的探讨B7与CD28和CTLA4作为共刺激信号在抗肿瘤免疫中的作用。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5例泌尿系肿瘤B7基因在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情况。结果RTPCR11例阳性,免疫组化6例阳性,RTPCR与免疫组化的检测结果有所不同。病理切片观察B7阳性肿瘤有明显的淋巴细胞浸润,肿瘤内有坏死。结论某些肿瘤细胞表达B7基因,肿瘤内有抗肿瘤免疫反应。
- 李鸿伟俞莉章李宏军宓培丁义那彦群
- 关键词:泌尿系肿瘤共刺激分子B7免疫组织化学
- 尿路上皮分化特异糖蛋白与膀胱癌分化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1
- 2000年
- 目的 探讨尿路上皮分化特异的糖蛋白 (UP)表达与膀胱癌分化程度的相关性。 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UPⅡ Ⅲ在 96例膀胱移行细胞癌的表达情况 ,并与膀胱癌的WHO分级进行对照研究。 结果 UP在G1组乳头状移行细胞癌的表达率为 1 0 0 .0 % (1 9/ 1 9) ,G2 组为90 .5 % (38/ 42 ) ,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 (P =0 .40 )。但明显高于G3 组的 5 1 .4% (1 8/ 35 ) ,P =0 .0 0 0 1 ,关联系数为 44 .5 %。G1、G2 组UP表达主要在乳头的外周和囊腔 ,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 (P1 =0 .2 0 ,P2 =0 .2 1 )。G3 组则主要在胞浆内 ,明显高于G1、G2 组 (P =0 .0 0 2 6 )。 结论 UP表达与膀胱癌分化程度有相关关系 ,膀胱癌分化越好 ,UP的表达比例越高。
- 孔祥田席志军宓培曾荔夏同礼张志文郭应禄
- 关键词:膀胱肿瘤病理学糖蛋白
- 乳头状肾细胞癌的临床病理表现被引量:18
- 2001年
- 目的 探讨乳头状肾细胞癌的临床病理表现 ,提高对此类型肾癌的认识。 方法 回顾性分析 9例乳头状肾细胞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并进行随访 结果 9例乳头状肾细胞癌占同期肾癌的 1.9% ,平均发病年龄 5 2岁。无自觉症状者 5例 ,血尿 4例。 7例行肾癌根治术 ,1例行肾输尿管全长切除术 ,1例行保留肾单位的肿瘤切除术。肿瘤最大径 4~ 15cm ,多位于肾皮质 ,淡黄色到金黄色 ,单灶或多灶性结节状生长。均以乳头或乳头管状结构为主 ,乳头轴心可见泡沫细胞。 9例均有细胞角蛋白CK7表达。Fuhrman病理分级G13例、G2 4例、G32例。TNM病理分期 pT2 7例、pT3a1例、pT3bN1V1b1例。随访 7例无瘤生存 36~ 134个月 ,1例G2 pT3b者无瘤生存 11个月 ,1例G3pT3a者 13个月后死于肾癌转移。 结论 乳头状肾细胞癌是少见的肾癌 ,表现为低分期 ,预后好。
- 孔祥田曾荔宓培潘柏年夏同礼那彦群郭应禄
- 关键词:肾肿瘤病理学
- 膀胱移行细胞癌中Uroplakin的表达被引量:3
- 2001年
- 目的 :研究膀胱移行细胞癌中 Uroplakin的表达 ,探讨它与肿瘤分级的关系。方法 :选取 96例膀胱移行细胞癌标本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进行检测。结果 :96例膀胱肿瘤标本中 ,75例 Uroplakin表达阳性 ;G1 与 G2 肿瘤 U roplakin表达相近 ,G3肿瘤表达降低 ;从表达部位分析 ,G1 与 G2 肿瘤表达多在乳头的外周和囊腔 ,G3肿瘤则以细胞质表达为主。结论 :大部分膀胱移行细胞癌有 U roplakin表达 ,随着肿瘤分化降低 ,U roplakin表达降低 ,且表达部位有所改变。
- 席志军孔祥田宓培夏同礼张志文郭应禄
- 关键词:膀胱肿瘤移行性细胞
- BPH组织中雄激素受体与转化生长因子-βⅠ型受体表达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6
- 1999年
- 目的探讨雄激素受体(AR)与转化生长因子βⅠ型受体(TGFβRⅠ)在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组织中表达的意义及其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研究两种受体在31例BPH和22例正常前列腺标本中表达的状况。结果AR和TGFβRⅠ在BPH上皮、间质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前列腺组织(P<005);在BPH间质组织中AR和TGFβRⅠ的表达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0358,P<005)。结论AR和TGFβRⅠ在前列腺增生组织中表达增高,两者之间具有协同作用,提示两者在前列腺中的过表达可能参与了BPH的发生和病理过程。
- 吴刚那彦群孔祥田宓培夏同礼薛兆英郭应禄
- 关键词:前列腺增生雄激素受体
- p53单抗M126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被引量:2
- 1999年
- 目的探讨M126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的组织学分级和病理分期之间的关系。方法用PCR扩增编码p53N端180个氨基酸的DNA片断并将其克隆在谷胱苷肽转移酶(GST)的表达质粒PGEX2T中。用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诱导产生p53GST融合蛋白,免疫小鼠,制备M126单抗。用M126对60例膀胱移行细胞癌石蜡切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46例(77%)表达融合蛋白,平均阳性细胞指数为(345±29.0)%,并与肿瘤的组织学分级和病理分期相关(P<0001,P<005)。与进口单抗PAb1801相比较,M126识别不同的抗原表位,染色强度和阳性细胞指数均明显增高,而且对不经微波修复的抗原也有很好的反应性。结论作为第一株国产抗p53单抗。
- 曾荔孔祥田夏同礼刘彩云寿成超赫炎宓培郭应禄
- 关键词:膀胱肿瘤移行细胞癌P53组织学
- 膀胱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及与血管生成的关系被引量:28
- 2000年
-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在原发性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膀胱癌血管生成之间的关系。 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 6 8例原发性膀胱移行细胞癌和 7例正常膀胱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 ,测定 40例浸润性膀胱癌的微血管密度 (microvesseldensity ,MVD) ,并分析VEGF和MVD间以及它们与膀胱癌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间的关系。 结果 VEGF在正常膀胱组织中不表达或低表达 ,而在膀胱癌组织表达较强 (中度以上表达占 6 4 7% ) ;VEGF表达及MVD值均与肿瘤的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密切相关 ,并且VEGF高表达者的MVD均值显著高于VEGF低表达者 (P <0 0 5 )。 结论 VEGF与膀胱癌的生长、浸润密切相关 ,是膀胱癌主要的血管新生诱导因子之一 ,可促进膀胱癌的血管生成。对膀胱癌组织中VEGF的测定将可能成为膀胱癌预后的一个有用指标 ,以用于识别高危转移和预后不佳者。
- 王嵩夏同礼张智清孔祥田曾荔宓培薛兆英
- 关键词:膀胱肿瘤血管生成VEGF
- 高分子量细胞角蛋白在前列腺腺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被引量:20
- 1996年
- 为提高对各种前列腺增生性病变与癌的认识和鉴别诊断水平,用抗高分子量的细胞角蛋白单克隆抗体34BE12做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特异地显示前列腺的基底细胞,并对前列腺腺癌及前列腺增生性病变进行了鉴别,其中前列腺腺癌21例、前列腺上皮内肿瘤30例、前列腺非典型性腺瘤样增生5例、前列腺基底细胞增生8例、前列腺萎缩11例、萎缩后增生4例、前列腺筛状增生3例。结果显示前列腺腺癌基底细胞均丢失,而前列腺增生性病变基底细胞绝大多数保存完好,只少数3级前列腺上皮内肿瘤和非典型性腺瘤样增生基底细胞不完整。研究表明特异地显示基底细胞的高分子量细胞角蛋白34BE12在前列腺腺癌鉴别诊断中有应用价值。
- 孔祥田邓方明王静华宓培苏晋伟夏同礼郭应禄顾方六
- 关键词:前列腺肿瘤腺癌免疫组织化学
- 良性前列腺增生临床表现的病理基础被引量:35
- 1998年
- 对103例无选择性良性前列腺增生病例的临床资料和病理资料进行比较研究。前列腺重量低于26g者5例,200g以上的巨大前列腺3例。本研究结果显示患者排尿梗阻症状、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最大尿流率与前列腺重量无关,而与前列腺病理组织学病变密切相关。排尿刺激症状的病理基础为尿道炎性病变。尿道梗阻症状与前列腺间质增生密切相关,这类前列腺增生结节以基质结节、腺肌型结节为主。以腺体增生为主病例可表现排尿梗阻相对轻微,但常伴有不典型增生。
- 夏同礼吴刚苏晋伟宓培
- 关键词:前列腺增生排尿障碍组织病理学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