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岚

作品数:132 被引量:349H指数:9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国际合作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矿业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9篇期刊文章
  • 22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17篇医药卫生
  • 4篇农业科学
  • 3篇矿业工程
  • 2篇生物学

主题

  • 51篇动脉
  • 32篇静脉
  • 30篇腔内
  • 29篇血管
  • 19篇腔内治疗
  • 18篇血栓
  • 16篇下肢
  • 16篇静脉血
  • 16篇静脉血栓
  • 15篇缺血
  • 14篇疗效
  • 13篇重症
  • 12篇细胞
  • 10篇动脉疾病
  • 10篇多能干细胞
  • 10篇干细胞
  • 9篇蛋白
  • 9篇动脉闭塞
  • 9篇血栓形成
  • 9篇下肢动脉

机构

  • 122篇上海交通大学...
  • 4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福建医科大学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北京医院
  • 1篇四川大学华西...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中华医学会
  • 1篇中南大学
  • 1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东莞市人民医...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上海市浦东新...
  • 1篇中国医师协会
  • 1篇北京协和医学...
  • 1篇广州医科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122篇张岚
  • 39篇叶猛
  • 34篇倪其泓
  • 28篇薛冠华
  • 27篇陈佳佺
  • 26篇张纪蔚
  • 26篇杨硕菲
  • 26篇郭相江
  • 13篇谢辉
  • 13篇张皓
  • 13篇黄晓钟
  • 11篇赵意平
  • 10篇吕磊
  • 9篇沈薇
  • 9篇顾怡
  • 8篇梁卫
  • 7篇郝长宁
  • 7篇陈佳俭
  • 7篇严泽振
  • 6篇邓昊昱

传媒

  • 14篇中华普通外科...
  • 12篇中华医学杂志
  • 10篇介入放射学杂...
  • 8篇中华全科医师...
  • 8篇上海交通大学...
  • 6篇中国血管外科...
  • 5篇中华实验外科...
  • 5篇中国实用外科...
  • 4篇大众医学
  • 4篇中国血液净化
  • 4篇血管与腔内血...
  • 3篇国际外科学杂...
  • 3篇中华血管外科...
  • 1篇临床外科杂志
  • 1篇临床放射学杂...
  • 1篇上海医学
  • 1篇肝脏
  • 1篇中国卫生质量...
  • 1篇中国普外基础...
  • 1篇血栓与止血学

年份

  • 10篇2023
  • 9篇2022
  • 7篇2021
  • 4篇2020
  • 10篇2019
  • 3篇2018
  • 13篇2017
  • 27篇2016
  • 8篇2015
  • 3篇2014
  • 8篇2013
  • 5篇2012
  • 5篇2011
  • 6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7
  • 1篇2003
13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诱导性多能干细胞在治疗性血管新生方面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16年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Hosclerosis obliterans,ASO)是老年人常见的血管疾病。欧美国家70岁以上人群中的患病率为18.59%,我国60岁以上人群的患病率为16.42%。
张雪张岚
关键词:治疗性血管新生多能干细胞诱导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血管疾病
基于Miller金字塔能力模型的动静脉内瘘围手术期护理能力培训方案的构建被引量:6
2021年
目的构建基于Miller金字塔能力模型的动静脉内瘘围手术期护理能力培训方案,旨在培训临床动静脉内瘘护士的护理能力,提高护理质量,预防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方法运用德尔菲法对初步拟定的培训方案指标进行数轮专家咨询,构建完整的护理能力培训方案指标体系。结果通过2轮专家咨询,最终构建了包含4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和38个三级指标的护理能力培训方案体系,2轮专家咨询有效问卷的回收率均>97%,专家权威系数均在0.85以上。结论咨询的专家具有较好的积极性和权威性,构建的动静脉内瘘围术期护理能力培训方案条目较为全面,且数量适中,为后续动静脉内瘘临床护士护理培训系统的设置和运用奠定了基础。
严玉茹倪兆慧张岚车霞静陈漪
关键词:动静脉内瘘护理培训德尔菲法
静脉高压对微血管床病理变化的实验研究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建立适合静脉高压病理机制研究的动物模型,观察毛细血管内皮细胞Duffy抗原趋化因子受体(DARC)在静脉高压炎症反应中的作用。方法选取SD大鼠,分别建立股动静脉瘘和髂静脉缩窄静脉高压模型,另设阴性对照和空白对照,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术后大鼠后肢肌肉及皮下组织毛细血管管腔面积的变化,并利用选出的模型观察毛细血管内皮细胞DARC表达的变化。结果术后不同时间点股动静脉瘘模型大鼠较髂静脉缩窄模型大鼠后肢肌肉及皮下组织毛细血管管腔扩张明显且持续时间长,股动静脉瘘模型大鼠毛细血管内皮细胞DARC表达随时间延长而增加。结论大鼠股动静脉瘘模型较适合静脉高压病理机制研究,毛细血管内皮细胞DARC的表达与静脉高压炎症反应有关。
齐砚庆张岚张纪蔚
关键词:DUFFY抗原趋化因子受体静脉高压动物模型慢性静脉功能不全
老年人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中国专家共识被引量:9
2023年
在老年人群中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的发生率较高,同时由VTE导致的致残率、致死率以及医疗费用也较高,但是在大量VTE相关随机对照及非随机对照研究中并未对患有多种基础疾病的老年人群给予足够的重视,因此,绝大多数的VTE指南所推荐的研究结果均是来源于较年轻患者和健康的老年人;同时大多数相关VTE防治指南或者共识是针对住院患者制定,而对于真正需要关注的存在VTE风险的居家、养老机构等非医院内老年人群来说,其推荐意见是不确定的。在此背景下,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周围血管疾病管理分会结合国内外指南、相关研究等循证证据,制定了《老年人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中国专家共识》。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周围血管疾病管理分会赵纪春赵渝赵渝黄建华张岚黄建华郭平凡王海洋李拥军
关键词:静脉血栓栓塞症老年人养老机构
运动处方在外周动脉疾病患者中的应用与进展被引量:8
2017年
专业指导下运动锻炼(SET)疗法是外周动脉疾病(PAD)一线治疗方案,其疗效受到国内外学者广泛认可。运动处方作为SET疗法之载体,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该文就运动处方在PAD患者中的应用与进展作一综述。
张婷张岚
关键词:外周动脉疾病运动处方
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处理原则被引量:4
2021年
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CRT)的处理包括血栓的预防和治疗,两者缺一不可。预防策略又包括置管前危险因素的分析和准备如选择合理的导管规格和置管部位能减少CRT的发生;置管术中减少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如无菌操作,导管头端放置于上腔静脉心房入口处;置管后血栓发生的预防措施如功能锻炼,不建议常规预防抗凝治疗。一旦发生了血栓,排除抗凝禁忌证后尽快开始抗凝治疗,抗凝时间至导管拔除后3个月;不建议放置上腔静脉滤器,不建议导管溶栓。尽可能保留有功能的导管,直到导管失功或者不再需要导管。至于拔管时机,建议在抗凝治疗2周后,分次拔出,以减少血栓脱落肺栓塞的风险。
郭相江张岚
即穿型人工血管在血液透析通路中的应用与长期疗效分析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 分析单中心即穿型人工血管应用于血液透析通路的36个月长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自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采用即穿型人工血管建立的移植物动静脉内瘘(AVG)病人的临床资料,搜集病人的基线资料、术中情况、术后穿刺时间、术后并发症及通畅率情况,根据病人的超声随访,分为规律随访组与未规律随访组,比较两组的通畅率。结果 总共有75例病人纳入研究,其中男性39例,女性36例,平均年龄为(60.1±15.8)岁,平均术后首次穿刺时间为(3.3±2.2)d。平均随访时间为(39.2±8.5)个月,术后12个月、24个月、36个月的一期通畅率分别为62.7%、40.0%、21.3%,一期辅助通畅率分别为77.3%、50.7%、33.3%,二期通畅率分别为94.7%、90.7%、89.3%。规律随访组的一期辅助通畅率显著高于未规律随访组(P值分别为0.026、0.027和0.008)。结论 即穿型AVG的长期通畅率结果满意,规律超声随访可以有效提高术后一期辅助通畅率,减少急性血栓形成。
倪其泓赵意平王韦仑杨硕菲张岚陈佳佺
关键词:人工血管血液透析通路通畅率
诱导多能干细胞在周围动脉疾病中的应用潜能
2013年
周围动脉疾病(PAD)是一类好发于中老年人群中的常见病。尽管治疗PAD的新型扩血管药物不断出现,外科手术和腔内介入治疗技术逐渐成熟,但是难以达到改善组织缺血的长期疗效,重症肢体缺血(CLI)的患者往往需要进行二次手术甚至截肢。近年来,为了提高PAD病人肢体缺血症状的长期缓解率和保肢率,于细胞移植疗法的有效性开始凸显,目前的干细胞研究中,iPSC被认为是最理想的选择,
黄伟彬张岚
关键词:周围动脉疾病多能干细胞介入治疗技术重症肢体缺血细胞移植疗法扩血管药物
慢病毒介导Yes相关蛋白基因过表达促小鼠诱导性多能干细胞来源的内皮细胞增殖的实验研究
张雪郝长宁严泽振陈佳全吴圣俊曾庆坛阚科佳张岚
一例遗传性蛋白C缺陷症家系的实验诊断
2013年
目的对一个蛋白C(PC)缺陷家系进行临床表型及基因突变检测,初步探讨突变位点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发色底物法和ELISA双抗体夹心法分别检测先证者和家系成员的血浆PC活性和PC抗原含量。用PCR法对先证者PROC基因9个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进行扩增,PCR产物纯化后测序,检测基因突变;对于家系成员,仅检测先证者发现基因突变部位的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通过对突变前后蛋白质的构象分析,初步推测突变位点的分子机制。结果先证者的PC活性和PC抗原含量分别为38%和33.6%。基因测序显示先证者的PROC基因外显子7区同时存在1个杂合错义突变[c.541T>G(p.Phe181Val)]和1个无义突变[c.595C>T(p.Arg199*)]。前者引起181位苯丙氨酸(Phe)变为缬氨酸(Val),后者使199位精氨酸(Arg)突变为终止密码子。其父亲和儿子的PC活性分别为49%和42.2%,PC抗原含量分别为90%和97.4%,存在一个相同的杂合无义突变c.595C>T。其母亲的PC活性为84.4%,PC抗原含量为100%,外显子7区在位点c.541T>G存在杂合错义突变。所有成员蛋白S活性和AT活性均在正常范围。结论通过表型检测、家系调查和基因诊断,明确先证者为遗传性PC缺陷症,先证者的2个突变分别来自父亲和母亲,是导致先证者患PC缺陷症的原因,突变位点c.595C>T可能是导致患者PC活性下降的主要原因。
朱芮张岚顾怡沈薇张纪蔚应春妹
关键词:静脉血栓蛋白C基因
共13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