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骏
- 作品数:11 被引量:40H指数:4
- 供职机构:南昌市第九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江西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江西省卫生厅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南昌地区506例麻疹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分析被引量:1
- 2008年
- [目的]探讨现阶段麻疹患者发病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方法]对南昌大学附属传染病医院2001~2005年度收治的506例麻疹住院患者进行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分析。[结果]506例确诊的麻疹患者中,小于等于8月龄达215例,占42.4%,大于7岁68例,占13.4%;181例起病前存在医疗暴露史,占35.8%;出疹前平均发热时间3.19d,平均出疹时间3.72d;麻疹死亡4例,占0.791%,全为肺炎并心衰所致。[结论]不满8月龄及7岁以上患者明显增多,流行期内医院感染为重要的传播途径之一。出疹前发热及出疹期均为3-4d,肺炎合并心衰是麻疹患者重要的死亡原因。
- 张骏王淑梅贾宝辉陈宏义
- 关键词:麻疹流行病学
- 麻疹患儿心肌酶谱测定的意义被引量:10
- 2006年
- 目的探讨各型麻疹患儿心肌酶谱的变化,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202例年龄0~5岁麻疹患儿外周血的心肌酶谱。结果麻疹患儿外周血心肌酶谱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麻疹患儿大多存在心肌酶谱的改变,但急性心力衰竭的发生与心肌酶谱的改变程度无一定的联系,麻疹并发急性心力衰竭多因严重支气管肺炎引起。
- 王淑梅陈家鸰陈宏义张骏
- 关键词:麻疹心肌酶谱
- MELD-ICG联合CTP分级运用在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预后中的临床价值
- 2022年
- 通过对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分别进行ICG清除试验、MELD评分、CTP分级,判断三者联合检测对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预后的准确性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9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脉搏光度法(PDD)分析患者体内注入的ICG实时浓度,通过DDG-3300K肝脏功能分析系统,对ICG血浆清除率进行获取,结合MELD评分、CTP分级,随访24个月,运用SPSS20.0软件对三者ROC曲线和95置信区间、Cox生存分析进行分析。结果:不同分级组的病死率对比有统计意义(P<0.05);CTP分级不同组的ICGR15和MELD-ICG评分比较有差异(P<0.05);存活组和死亡组的MELD-Na评分、ALT、EHBF、AST、MELD评分以及MELD-ICG评分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对于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MELD联合ICG清除试验、CTP分级可以预测预后,尤其是MELD-ICG达到36.05时,其特异性和敏感性较高,MELD-ICG评分和CTP分级是预后相关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
- 张伟徐龙张骏刘兵红沈虹
- 关键词:MELD评分
- 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cccDNA检测的临床观察
- 目的:观察乙型肝炎患者乙肝病毒(HBV)共价闭合环状DNA(covalently closed circular DNA,cccD- NA)在血清中分布特点及HBV感染状态的联系,探讨HBV cccDNA与患者病情的轻重...
- 徐龙程欣鲁纯腾姚雪兵张骏谢南
- 文献传递
- 血浆置换对慢性肝衰竭疗效分析被引量:1
- 2010年
-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疗法对慢性肝衰竭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51例慢性肝衰竭患者在常规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采用KM-8800换代型人工肝治疗仪行血浆置换。结果治愈好转率为49%(25/51),其中PTA>30%、临床分期早期、血清总胆红素≤400μmol/L、血清白蛋白(g/L)>35、年龄<40岁、无并发症治愈好转率分别为80%(16/20)、85.7%(18/21)、73.3%(11/15)、64.7%(11/17)、56.1%(23/41)、75%(21/28)。结论血浆置换疗法提高了慢性肝衰竭治愈好转率,治愈好转率与PTA、临床分期、血清白蛋白、血清总胆红素、年龄有明显的相关性。
- 徐龙张骏幸泽斌
- 关键词:肝衰竭血浆置换疗效
- 肝衰竭合并真菌感染临床分析被引量:13
- 2011年
- 目的探讨肝衰竭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与防治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收治的21例肝衰竭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1例患者共分离出真菌24株,病原菌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13例次(54.1%)。肝衰竭合并真菌感染患者临床特征无特异性。激素、广谱抗生素的使用,侵袭性操作的应用与真菌感染的发生有一定相关。肝衰竭患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病死率为76.1%。结论肝衰竭患者深部真菌感染机会明显增加,需积极早期治疗原发病,合理使用抗生素,不用或慎用激素,减少侵袭性操作,以降低病死率。
- 张志成张骏谭荣欣邹波炉军
- 关键词:肝衰竭侵袭性真菌感染
-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危重型流行性出血热的 临床效果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探讨连续性肾脏替代(CRRT)治疗危重型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南昌市第九医院收治的危重型流行性出血热的患者123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62例)与CRRT组(61例),两组均施以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血液透析(HD)治疗,CRRT组给予CRRT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肌酐(Cr)、尿素氮(BUN)、白介素-6(IL-6)、凝血酶原活动度(PTA)、住院天数、死亡率及异常反应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Cr、BUN、PT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98,t=0.56,t=0.76,t=0.61,t=0.94,t=0.22,P>0.05);CRRT组患者治疗后的Cr、BUN、IL-6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90,t=24.40,t=17.26,P<0.05),而PTA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3,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Cr、BUN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89,t=14.64,P<0.05),而IL-6、PTA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4,t=-0.27,P>0.05)。CRRT组住院天数、死亡率及异常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2,χ^(2)=4.01,χ^(2)=4.77,P<0.05)。结论CRRT治疗在危重型流行性出血热患者中的应用,相较HD治疗,能够缩短患者的住院天数,降低死亡率,而且异常反应发生率较低,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 张骏徐龙炉军王淑梅樊丹丹
- 关键词:危重型流行性出血热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血液透析白介素-6
- 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cccDNA检测的临床意义被引量:6
- 2008年
- 目的观察乙型肝炎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共价闭合环状DNA(covalently closed circular DNA,cccD-NA)在血清中的分布特点及与HBV感染状态的联系,探讨HBV cccDNA与患者病情的轻重、HBV的复制指标(HBeAg、HBV DNA)的关系。方法分别采用PCR荧光分子信标、荧光定量PCR、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ELISA)检测162例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清中HBV cccDNA定量、HBV DNA定量和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结果162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cccDNA阳性率为48.15%(78/62)。HBV cccDNA阳性率在HBV DNA阳性患者中为60.94%(78/128),显著高于HBV DNA阴性者[0(0/34)](P<0.01);HBeAg阳性患者HBV cccDNA检出率为61.70%(58/94),显著高于HBeAg阴性者29.04%(20/68)(P<0.01);中、重度慢性乙肝患者HBV cccDNA检出率为58.97%,高于轻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5.45%)(P<0.05)。重型肝炎患者HBV cccDNA阳性者存活率(37.5%)明显低于HBV cccDNA阴性者(78.26%)(P<0.05)。结论HBV cccDNA仅存在于血清HBV DNA阳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清中;HBV cccDNA检出率与外周血HBV复制指标(HBeAg、HBV DNA)有显著的相关性,并与肝细胞炎症相关,是乙型肝炎病毒在患者体内大量复制及肝细胞损伤的血清标志。
- 程欣徐龙鲁纯腾姚雪兵张骏
- 关键词:乙型肝炎CCCDNA乙型肝炎病毒
- 慢性乙型肝炎基因分型与阿德福韦酯疗效相关性研究被引量:3
- 2010年
- 目的调查本地区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分型的分布情况,观察乙型肝炎基因分型对阿德福韦酯抗病毒疗效的影响。方法对285例慢性乙型肝炎(其中HBV基因型B型219例,C型66例)用阿德福韦酯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的患者进行分析,观察治疗12周、24周、48周及96周丙氨酸转氨酶(ALT)、HBV DNA定量、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定量。结果阿德福韦酯治疗12周时B组以及C组HBV DNA转阴率为30.6%及36.4%,HBV DNA下降均值为(1.36±0.98)copies/ml及(1.31±1.40)copies/ml(P>0.05);治疗24周两组HBV DNA转阴率分别为33.8%及42.4%,HBV DNA下降均值为(2.19±1.18)copies/ml及(2.22±1.10)copies/ml(P>0.05)。治疗48周两组HBV DNA转阴率分别为38.8%及45.5%,HBV DNA下降均值为(2.98±1.24)copies/ml及(2.97±0.92)copies/ml(P>0.05)。治疗96周两组HBV DNA转阴率分别为44.8%及48.5%,HBV DNA下降均值为(3.41±1.68)copies/ml及(3.50±1.72)copies/ml(P>0.05)。治疗12周后B、C两组HBeAg转阴HBeAb出现分别为10.6%vs 8.6%及11.6%vs 9.3%,24周后B、C两组HBeAg转阴/HBeAb出现分别为14.6%vs 11.3%及16.3%vs 11.6%,48周后B、C两组HBeAg转阴/HBeAb出现分别为27.8%vs 21.2%及25.6%vs 20.9%,96周后B、C两组HBeAg转阴/HBeAb出现分别为36.4%vs 25.2%及39.5%vs 25.6%,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ALT复常率12周为59.8%vs 47.0%(P<0.05),24周为60.3%vs 63.6%,48周为76.3%vs 77.3%,96周为80.0%vs 80.3%,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B型及C型,病毒应答、生化应答及血清学应答相当,阿德福韦酯对HBV基因B型及C型疗效无明显影响。本地区HBV基因型以B型为主,C型次之,未发现A、D型。
- 程欣徐龙张骏任贵英徐贞秋龙涛洪建明朱龙川付军熊晓晴
- 关键词:基因型丙氨酸转氨酶阿德福韦酯
- 定量检测乙肝患者血清HBV标志物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5
- 2007年
- 目的:探讨HBV-M与HBVDNA含量的关系,分析其临床意义,以便合理地使用检测乙肝血清标志物.方法: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HBV-M定量,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HBV-DNA含量.结果:HBeAg阳性患者,HBV-DNA检出率94.07%(127/135),明显高于HBeAg阴性组77.07%(158/205),P<0.01.HBeAg>0.9NCU/mL组患者HBV-DNA含量(6.5±1.3)明显高于HBeAg0.03~0.9NCU/ml组含量(6.12±1.4).HBsAg含量与HBeAg含量密切相关,并与HBV-DNA含量有关,P<0.01.HBV-DNA>105cps/L组HBeAg含量明显高于HBV-DNA<105cps/mL组P<0.01. 结论:血清中HBsAg含量与HBeAg含量有关,HBeAg含量与HBV-DNA含量密切相关.
- 程欣徐龙张骏雷震姚雪兵
- 关键词:乙型肝炎HBV-DNA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