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曹钟

作品数:26 被引量:108H指数:6
供职机构:黄冈市中心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1篇肿瘤
  • 8篇病理
  • 7篇临床病理
  • 6篇乳头
  • 6篇乳头状
  • 6篇细胞
  • 5篇免疫
  • 5篇病理学
  • 4篇血管
  • 4篇神经内分泌
  • 4篇组织化学
  • 4篇文献复习
  • 4篇临床病理学
  • 4篇免疫组织
  • 4篇免疫组织化学
  • 4篇内分泌
  • 4篇复习
  • 4篇表达及意义
  • 3篇胰腺
  • 3篇原发性

机构

  • 19篇湖北省黄冈市...
  • 14篇华中科技大学
  • 8篇绍兴市人民医...
  • 7篇黄冈市中心医...
  • 4篇黄冈市中心血...
  • 2篇湖北省肿瘤医...
  • 2篇孝感市中心医...
  • 2篇黄冈市妇幼保...
  • 1篇黄冈职业技术...
  • 1篇莱芜市人民医...
  • 1篇武汉市第四医...
  • 1篇山东大学
  • 1篇武汉市中心医...
  • 1篇黄冈市中医医...
  • 1篇江汉大学附属...

作者

  • 26篇曹钟
  • 14篇敖启林
  • 8篇魏建国
  • 5篇赵建红
  • 3篇周刚
  • 3篇杨志勇
  • 3篇袁晓露
  • 3篇夏丹萍
  • 2篇左鹏
  • 2篇樊斌
  • 2篇赵建红
  • 1篇邵迎新
  • 1篇杨志勇
  • 1篇姬生威
  • 1篇毛永荣
  • 1篇陈传喜
  • 1篇方亮
  • 1篇耿江涛
  • 1篇袁琼英
  • 1篇汪虹

传媒

  • 11篇临床与实验病...
  • 2篇北京大学学报...
  • 2篇中华病理学杂...
  • 2篇临床放射学杂...
  • 1篇中华神经外科...
  • 1篇现代肿瘤医学
  • 1篇中国组织化学...
  • 1篇疑难病杂志
  • 1篇癌症进展
  • 1篇中西医结合研...
  • 1篇中国农村卫生
  • 1篇临床与病理杂...
  • 1篇实用妇科内分...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3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6篇2017
  • 2篇2016
  • 4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1
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脾窦岸细胞血管瘤13例被引量:7
2017年
目的:探讨脾窦岸细胞血管瘤(littoral cell angioma,LCA)的临床病理特征、形态学特点和免疫表型,为正确的诊断、避免误诊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研究13例LCA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组织学特点并将LCA的石蜡包埋标本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同时将5例海绵状血管瘤和4例正常脾窦岸细胞作为对照组。结果:13例LCA患者包括7名男性和6名女性,年龄从39~70岁,平均54.2岁,中位年龄55岁,这些肿瘤患者中,6例伴有腹腔内恶性、良性肿瘤或者炎症,7例由体格检查被偶然发现。肿瘤标本大体观发现脾内含有直径为0.5~6.2 cm孤立性或者多发性灰白色结节。肿瘤组织学特征为由相互吻合的血管腔隙构成,血管腔隙内排列丰富的、从圆形到立方状窦岸细胞,并延伸到血管腔,通常可以看到在肿瘤的一些区域中,覆盖于乳头状结构中的窦岸细胞延伸到血管腔内,在血管腔中还可以辨认出另外一种组织细胞样细胞,大小比窦岸细胞大,两种细胞均未显示细胞学非典型性。免疫组织化学显示所有病例中的窦岸细胞对血管内皮细胞和组织细胞标记物(如CD21、CD31、CD68、多克隆FⅧRAg和ERG)呈阳性表达,而这些细胞对CD8、CD34和WT-1呈阴性表达,表明LCA中的窦岸细胞的免疫表型与对照组不同。结论:LCA是一种良性病变,多发生在老年人,它的病因尚不清楚,然而,由于在一些病例中伴随的其他肿瘤或炎症,因此免疫失调可能和该肿瘤存在关联,LCA中的窦岸细胞在免疫组织化学中呈内皮细胞-组织细胞混合性表型,因此这些细胞可能具有介于内皮细胞和组织细胞之间的特征,强调组织学检查和免疫表型对诊断和鉴别诊断至关重要。
曹钟魏建国岑红兵袁晓露周刚赵建红敖启林
关键词:免疫表型分型
消化系统杯状细胞腺癌22例临床病理学观察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探讨消化系统杯状细胞腺癌(goblet cell adenocarcinoma,GCA)临床特征、组织学特征、免疫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2010年1月至2021年1月消化系统GCA 22例,收集临床病理资料、形态学特征、免疫表型,复习相关文献,同时将25例神经内分泌肿瘤(NEN)和24例腺癌作为阳性对照。结果男性16例,女性6例;年龄36~79岁,平均年龄56岁。22例肿瘤中发生部位位于阑尾17例,阑尾外5例。后者包括胃3例、十二指肠1例和肛管1例。17例阑尾GCA均为纯GCA,5例阑尾外GCA中1例胃GCA为纯GCA、2例胃GCA伴NEN或腺癌,十二指肠GCA伴NEN和腺癌,肛管GCA伴NEN。低级别GCA由数量不等的杯状细胞、潘氏细胞及神经内分泌细胞构成肠隐窝管状或簇状结构,分布于消化系统管壁中。管状和簇状结构缺乏黏附性。杯状细胞呈柱状,位于基底、胞质透明、细胞核小、异型性不明显、核分裂象不常见;细胞外黏液和变异型细胞核的印戒细胞在部分病例可见。常可见神经纤维束侵犯及脉管内瘤栓。高级别GCA则缺乏小管状和簇状结构,结构较复杂。肿瘤细胞混合性地表达神经内分泌和腺上皮标志物。与突触素和嗜铬粒素A的表达模式类似,CD200和INSM1在GCA中呈点状或斑片状阳性表达。结论GCA是一种消化系统不常见的肿瘤,呈现神经内分泌-腺上皮双向分化特征。准确地诊断及分期与患者的预后相关。
曹钟张淑坤岑红兵魏建国秦灵芝敖启林
关键词:消化系统肿瘤腺癌杯状细胞神经内分泌瘤
腰椎管内黏液乳头型室管膜瘤一例
2013年
患者 女,37岁。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腰部疼痛,疼痛向右下肢放射,可自行缓解。近1个月来自感右下肢疼痛加重,现因疼痛出现跌行。
岑红兵桂华伟左鹏曹钟赵建红耿江涛毛永荣
关键词:腰椎管内右下肢疼痛腰部疼痛
胰腺实体-假乳头状肿瘤32例临床病理分析及TFE3表达的诊断价值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solid-pseudopapillary neoplasms, SPN)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转录因子E3(transcription factor E3, TFE3)表达在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32例胰腺SPN中TFE3、β-catenin、CD10、CK、vimentin、Syn、CD56、AR、PR的表达,40例胰腺非SPN分别为17例神经内分泌肿瘤(neuroendocrine tumor, NET)、15例导管腺癌(duct adenocarcinoma, DACC)、3例腺泡细胞癌(acinar cell carcinoma, ACC)、3例神经内分泌癌(neuroendocrine carcinoma, NEC)和2例胰母细胞瘤作为对照组,分析TFE3在SPN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β-catenin、CD10、CK、vimentin、Syn、CD56、AR、PR在胰腺SPN和非SPN中均呈不同程度表达。32例胰腺SPN中TFE3阳性位于肿瘤细胞核,其中28例呈弥漫强阳性,4例呈局部阳性,阳性率为100.0%(32/32);胰腺非SPN中有3例NET、1例NEC和1例ACC呈TFE3阳性,阳性率为12.5%(5/40);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01)。TFE3对胰腺SPN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100.0%和87.5%。TFE3、β-catenin和CD10三者联合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3.8%和100.0%,优于TFE3和TFE3联合β-catenin或CD10检测。结论 TFE3在肿瘤细胞核中呈强阳性表达模式是胰腺SPN独特的免疫表型特征;TFE3联合β-catenin、CD10检测具有高敏感性和高特异性,可以作为诊断胰腺SPN的重要诊断标志物。
曹钟魏建国岑红兵秦灵芝廖伟敖启林
关键词:胰腺肿瘤实性-假乳头状肿瘤TFE3免疫组织化学
原发性性腺外卵黄囊瘤40例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探讨原发性性腺外卵黄囊瘤(extragonadal yolk sac tumor,eYST)的临床病理特征、组织来源、形态学特点、免疫表型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原发性eYST的临床病理资料、形态学和免疫表型特征,结合文献对其临床病理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40例eYST中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龄6个月~42岁,平均12岁,≥12岁者17例,占42.5%。肿瘤分别位于纵隔16例(40.0%)、骶尾12例(30.0%)、腹膜后5例(12.5%)、松果体4例(10.0%)、阴道3例(7.5%)。40例患者中32例为纯YST(80.0%),8例(20.0%)含有1~2种其他类型的生殖细胞肿瘤(germ cell tumor,GCT)成分。结论原发性eYST少见,纵隔和骶尾是eYST最常见的解剖部位;发生在纵隔的肿瘤患者大部分限于成年男性,患者平均年龄明显大于骶尾、腹膜后、松果体和阴道肿瘤的患者(P〈0.05),发生在其他部位的eYST多限于青春期前的儿童;一些成人eYST的病例包含其他类型的GCT成分,儿童eYST总是为纯YST;eYST表现出多形性的组织学特征,结合免疫表型对明确诊断、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
曹钟钟佳良朱贤海杨志勇敖启林
关键词:卵黄囊瘤临床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
外阴浅表性血管黏液瘤2例被引量:1
2015年
例1,42岁,发现左侧外阴部包块5年,进行性增大,有压痛。查体:左侧外阴可触及皮下包块,大小3.0 cm×3.0cm×2.5 cm,表面皮肤无红肿及破溃,与周围组织边界清。例2,26岁,左侧外阴部包块2年,逐渐增大,无明显不适。查体:左侧外阴皮下包块,大小0.5 cm×0.5 cm×0.5 cm,表面光滑,略呈分叶状,与周围组织边界较清。病理检查眼观:例1,带皮肿物1个,大小2.5 cm×2.0 cm×1.5 cm,肿物位于真皮及皮下,略呈分叶状,无包膜,边界较清,切面灰白色,实性,有黏液感,质中,
赵建红岑红兵曹钟
关键词:外阴肿瘤病例报道
1239例甲状腺结节回顾性分析并文献复习被引量:16
2015年
目的:分析甲状腺结节(thyroid nodules,TN)的病理特征,探讨湖北省黄冈地区TN疾病谱的变迁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黄冈市中医医院及黄冈市中心医院2011年-2013年进行甲状腺切除手术的1239例TN患者术后病理资料。对三年间TN各种病理类型的构成比和变化趋势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239例TN患者中单纯结节性甲状腺肿657例(53.03%)、单纯桥本甲状腺炎286例(23.08%)、甲状腺癌199例(16.06%)、滤泡性腺瘤61例(4.92%)、毒性结节性甲状腺肿36例(2.91%)。结节性甲状腺肿、甲状腺癌患者的数量逐年略有增加,同时滤泡性腺瘤、桥本甲状腺炎和毒性结节性甲状腺肿略有下降。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病率呈显著增长的趋势(P<0.05),而甲状腺滤泡性癌、髓样癌、未分化癌年间差异不大(P>0.05)。甲状腺乳头状癌常合并其他良性病变,乳头状癌合并桥本甲状腺炎、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分别为26和64例占所有乳头状癌病例的13.90%、34.22%,两者的发病率呈显著增长的趋势(P=0.0369)。结论:黄冈地区部分类型的TN发病率近年来明显上升。高碘、辐射、自身免疫和未被发现的环境致癌因素可能是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病率增长的原因。
汪虹曹钟邵迎新徐久元
关键词:甲状腺结节甲状腺乳头状癌流行病学
食管颗粒细胞瘤5例并文献复习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探讨食管颗粒细胞瘤( esophageal granular cell tumor, EGC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EGC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形态学特点、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5例EGCT中男性1例,女性4例;年龄32~61岁,平均51岁,中位年龄52岁;所有患者均无特异症状。内镜下,EGCT表现为孤立性息肉或无蒂的黏膜下结节,4例发生在远端食管,直径均不超过1.0 cm。组织学特点为肿瘤位于黏膜下层,肿瘤细胞由体积较大胞质丰富含有嗜酸性颗粒的细胞构成。免疫表型:S-100和vimentin阳性, CD34、CD117及SMA蛋白均阴性。细胞排列成密集的巢状,细胞巢之间被纤维组织分割,周围可有淋巴细胞聚集。患者行内镜黏膜切除术或高频电切术后随访9~2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3个月)均未见复发或转移。结论 EGCT是一种少见的软组织肿瘤,位于老年患者的食管远端,主要呈良性的生物学行为。该肿瘤的组织发生仍处于争论之中。形态学特点和免疫表型可辅助鉴别诊断。
曹钟钟佳良岑红兵赵建红万勇汉夏丹萍黄静魏建国
关键词:食管肿瘤颗粒细胞瘤临床病理学
原发性乳腺黏液性囊腺癌1例被引量:1
2019年
患者女性,56岁。因发现右侧乳腺包块4年余入院。体检:右侧乳腺外侧9点钟方向可触及质地较硬包块,境界不甚清楚,活动度较差,无压痛,无乳头溢液,无橘皮征,双侧腋窝可扪及质软样组织。余无异常发现。
曹钟梅俊岑红兵敖启林秦灵芝
关键词:乳腺肿瘤黏液性囊腺癌免疫组织化学荧光原位杂交病例报道
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和实性假乳头状肿瘤中INSM1和SOX11的表达及意义
2023年
目的:探讨胰岛素瘤相关蛋白1(insulinoma associated protein 1,INSM1)和SRY相关高迁移率族盒蛋白11(SRY-related high-mobility group box 11,SOX11)在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ancreatic neuroendocrine tumor,PNET)和实性假乳头状肿瘤(solid pseudopapillary neoplasm,SPN)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在56例PNET、42例SPN、16例导管腺癌(ductal adenocarcinoma,DACC)和8例腺泡细胞癌(acinar cell carcinoma,ACC)中检测INSM1、SOX11、Syn、CgA、CD56、β-catenin和CD99,比较INSM1和SOX11的组合与传统标记物(Syn、CgA、CD56、β-catenin和CD99)在诊断和鉴别诊断PNET和SPN中的应用价值。结果:(1)56例PNET中,INSM1表达于肿瘤细胞及胰岛细胞核,其在肿瘤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91.07%(51/56);42例SPN、16例DACC和8例ACC均未见INSM1的阳性信号。INSM1在PNET中的阳性表达率与SPN、DACC和ACC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2)42例SPN中,SOX11的阳性信号位于肿瘤细胞核,其阳性表达率为92.86%(39/42);56例PNET中,SOX11的阳性表达率为8.93%(5/56),其阳性信号位于3例G 1型和2例G 3型PNET;16例DACC、8例ACC及肿瘤旁的正常胰腺组织均未见SOX11阳性信号;SOX11在SPN中的阳性表达率与PNET、DACC和ACC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3)INSM1(+)/SOX11(-)免疫表型对PNET的敏感度为85.71%,与CD56(57.14%)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Syn(80.36%)和CgA(71.43%)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特异度为100.00%,与Syn(42.86%)和CD56(47.62%)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CgA(92.86%)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NSM1(-)/SOX11(+)免疫表型对SPN的敏感度为92.86%,与β-catenin(90.48%)和CD99(85.71%)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特异度为96.43%,与CD99(48.21%)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β-catenin(100.00%)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在PNET和SPN中,INSM1和SOX11的表达情况与临床病理参数(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部位、�
曹钟岑红兵赵建红梅俊秦灵芝廖伟敖启林
关键词:神经内分泌瘤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