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忠明

作品数:19 被引量:63H指数:5
供职机构: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历史地理自然科学总论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6篇文学
  • 1篇艺术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7篇小说
  • 5篇儒林
  • 5篇儒林外史
  • 5篇外史
  • 4篇《儒林外史》
  • 3篇古代小说
  • 2篇演义
  • 2篇中国古代小说
  • 2篇三国演义
  • 2篇通俗小说
  • 2篇晚明
  • 2篇文体
  • 2篇文学
  • 2篇小说文体
  • 2篇《三国演义》
  • 1篇道德
  • 1篇叙事
  • 1篇叙事结构
  • 1篇艺术
  • 1篇艺术特色

机构

  • 18篇南京师范大学
  • 1篇南京信息工程...

作者

  • 18篇李忠明
  • 1篇陈美林
  • 1篇刘庆兰

传媒

  • 6篇明清小说研究
  • 4篇南京师大学报...
  • 3篇南京师范大学...
  • 1篇文教资料
  • 1篇东南大学学报...
  • 1篇艺术百家
  • 1篇江苏第二师范...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0
  • 1篇2014
  • 1篇2006
  • 1篇2005
  • 2篇2004
  • 3篇2003
  • 3篇2002
  • 2篇1996
  • 2篇1994
  • 1篇1993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吴敬梓在南京修先贤祠再考被引量:1
1994年
关于吴敬梓等人在南京修先贤祠一事,前人多有论述,且基本倾向于肯定。谢谦先生《吴敬梓等人修先贤祠质疑》一文(载《南京师大学报》86年第3期),对传统说法提出质疑。
李忠明
关键词:先贤《儒林外史》金陵山志
《三国演义》:政治道德与社会理想的崩溃被引量:1
2003年
《三国演义》中将刘备塑造成宽厚、仁慈、爱民的贤君形象,以他为代表的蜀汉集团,坚持以民为本的政治主张,试图建立合乎政治道德、维护百姓利益的理想政权。但是,在建立蜀汉政权的过程中,刘备迫于现实利益的压力,为了政权本身,不断向现实妥协,离自己的理想越来越远,甚至将理想作为自己获得民心、夺取政权的手段。虽然刘备最终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政权,但是却付出了放弃理想的代价。作品以刘备的人生历程展示了在封建时代,以民为本等合乎道德的政治主张,只能是一种无法实现的理想。
李忠明
关键词:三国演义政治道德社会理想
中国古代小说概念的演变与小说文体的形成被引量:7
2005年
汉代以前,“小说”是一种学说派别的名称。从魏晋以后,“小说”一词才逐渐具有文体意义。宋代以后,“小说”所指的文体,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小说文体。但是,即使明清时期,人们仍然在不同意义上使用“小说”一词。
李忠明
关键词:小说文体中国古代小说汉代以前文体意义魏晋
晚明通俗小说刊工考略被引量:2
2003年
搜集刘素明、刘君裕等十余位通俗小说刊工的相关材料,阐述他们对晚明通俗小说和戏曲繁荣的巨大贡献。
李忠明
关键词:明朝清朝通俗小说戏曲刻本
《三国演义》中的历史悲剧与理想悲剧再探
2002年
《三国演义》的作者由于亲身经历了元末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 ,因而对历史、对理想有着深深的失望。这一切 ,构成了该书浓烈的历史悲剧感与理想悲剧感。
李忠明
关键词:悲剧《三国演义》
明末通俗小说刊刻中心的迁移与小说风格的转变被引量:5
2004年
明代万历以后,通俗小说的刊刻中心逐渐从福建建阳转移到江苏苏州,再从江苏苏州转移到浙江杭州。由于迁移过程与文人加入通俗小说的创作、刊刻队伍有关,因此这一迁移直接带来了通俗小说尤其是白话短篇小说不断雅化的风格转变。
李忠明
关键词:通俗小说
汉代“小说家”考被引量:10
1996年
汉代有关典籍中出现的“小说家”一词并非指小说作家,“小说”二字亦非文体名。从《汉书·艺文志》使用“小说家”一词的语言环境和著录的“小说家”作品来看,将它理解为学说派别之称可能更符合当时人的原义。但是,汉代人关于“小说家”的解释对后代的小说文体观念仍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李忠明
关键词:小说家《汉书·艺文志》《七略》小说观小说文体纵横家
’96国际《儒林外史》学术讨论会综述
1996年
7月15~18日,由中国《儒林外史》学会、江苏省明清小说研究会、江苏省作家协会、扬州大学等单位联合主办的’96国际《儒林外史》学术讨论会在扬州大学师范学院召开,来自国内各省市以及美国、韩国、瑞士等国的代表共四十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期间,共收到学术论文及论文提纲共三十六篇,涉及到《儒林外史》的思想内涵、艺术特色、作者生平、版本流变以及《儒林外史》研究的历史与现状等内容。现简要介绍如下。
李忠明
关键词:《儒林外史》知识分子理想人格匡超人互文性艺术特色
论《水浒传》梁山聚义的起因、性质和结局被引量:5
2002年
《水浒传》中梁山英雄们进行的是一次自发的对上层统治集团的暴力反抗活动 ,不是一场有预先准备、精心组织的农民起义。他们被“逼上梁山”,从个体来看 ,大多并不是由于朝廷的压迫 ,而是由于自身的原因或为梁山集团所逼 ;但是从群体的角度来看 ,这么多人被逼上梁山 ,仍然反映了深刻的社会危机。从这一角度来看 ,《水浒传》仍然表达了“官逼民反”的思想 ,只是这“民”主要是流民阶层。正是由于其流民集团的性质 ,导致其最后走上失败之路。因此 ,梁山招安就具有必然性。
李忠明
关键词:《水浒传》梁山好汉招安
文学地理学视域中《红楼梦》与《儒林外史》空间比较研究
2022年
从空间意义上看,无论作者还是作品,《红楼梦》与《儒林外史》都与南京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运用文学地理学的空间理论,从作者生存空间的自然特色与文化传承、作品描写空间的结构特征与文体意义以及读者重建空间的人文解读与精神寄托等三个方面,对《红楼梦》和《儒林外史》展开比较研究,可以发现:作者生存空间的自然环境与文化传承不仅是创作者的描写对象,反过来也会影响创作本身;吴敬梓与曹雪芹由于各自不同原因都发生过生活空间的转移,因而两部作品在空间结构上都不约而同地将南京作为核心要素,并与其他空间(北京、全椒)形成了或明或暗的对比、反衬,在相互映照中丰富了作品的空间意味与形式价值,呈现出独特而奇异的艺术风貌。
李忠明吴张慧
关键词:文学地理《红楼梦》《儒林外史》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