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浩博
- 作品数:28 被引量:134H指数:6
-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哲学宗教农业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 计算机辅助术前计划治疗肱骨干骨折的疗效评估
- 目的 总结分析计算机辅助术前计划(CAPP)辅助治疗肱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2月至2012年3月收治43例肱骨干骨折患者,男15例,女28例;年龄52-88岁,平均71.5岁;左侧12例,右侧31例;按AO...
- 陈雁西强敏菲张坤李浩博姜雨晨张毅杰
- 关键词:肱骨干骨折计算机辅助设计术前计划三维成像
- CT三维重建技术在踝关节骨折术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27
- 2013年
- 目的分析CT三维重建技术在踝关节骨折术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9年5月至2012年6月收治168例踝关节骨折患者,男99例,女69例;年龄21~75岁,平均47.5岁;损伤按Lauge—Hansen分型:旋后外旋型(SER)85例,旋后内收型(SAD)32例,旋前外旋型(PER)27例,旋前外胰型(PAB)24例;均为闭合性骨折,采用通用手术方案治疗。术后摄踝关节正、侧位X线片及CT片,采用容积币建法内置入物透视显示模式结合多平晰重组成像模式观察骨折复位质量及内固定置入情况,并将CT与X线片观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术后在SER、SAD、PER及PAB损伤中,x线片分别可见6、1、2、2例患者未达到解剖复位,而CT三维重建图像分别可见36、12、8、3例患者末达到解剖复位,X线和CT在评估SER、SAD、PER及所有患者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内固定置入质量评估上X线片分别可见2、1、0、0例患者螺钉位置欠佳,而CT三维重建图像分别可见8、8、3、4例患者的螺钉位置欠佳,x线和CT在评估SER、SAD及所有患者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踝关节骨折术后通过CT三维重建图像进行复位质最及内固定置入质量的评估能够扶得比x线片评估更加可靠的结果。
- 张坤陈雁西强敏菲李浩博戴号
- 关键词:踝关节骨折
- CT三维重建在髋臼骨折术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12
- 2016年
- 目的探讨CT三维重建在髋臼骨折术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57例髋臼骨折患者,其中男40例,女17例;年龄20~74岁,平均46.7岁。致伤原因:交通伤34例,高处坠落伤19例,重物压砸伤4例。按Letoumel—Judet分类:简单骨折33例,复杂骨折24例;均为闭合性骨折。采用Kocher—Langenbech(K—L)入路、髂腹股沟入路或前后联合入路行手术治疗。术后应用x线片和CT容积重建内置入物透视显示模式、多平面重组成像等多元化成像技术,比较两种方法的骨折复位质量及内固定置入情况。结果在33例髋臼简单骨折和24例复杂骨折患者中,术后x线片分别可见4例和6例未达到解剖复位,而CT三维重建图像分别可见12例和13例未达到解剖复位,X线和CT在评估所有患者术后复位质量时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X线和CT在评估所有患者的术后内固定置入质量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x线片分别可见1,3例内固定置入欠佳,而CT三维重建图像分别可见4,7例内固定置入欠佳。结论髋臼骨折术后应用CT三维重建图像进行复位质量及内固定置入质量评估能够获得比x线片更加可靠的结果。
- 强敏菲陈雁西贾小阳张坤李浩博姜雨晨张毅杰
- 关键词:髋臼成像
- 计算机辅助治疗AOC型桡骨远端骨折被引量:5
- 2016年
- 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术前计划(CAPP)治疗AO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2015年3月收治的17例C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其中男8例,女9例;年龄26~81岁,平均63.9岁。致伤原因:交通伤9例,跌伤7例,高处坠落伤1例。均为闭合性骨折,骨折按AO分型:c1型6例,c2型6例,c3型5例。应用一站式CAPP系统进行精确的术前设计,根据术前计划实施个性化内固定手术。记录CAPP耗时、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比较虚拟术后与末次随访时影像学相关参数,腕关节功能评价采用Gartland—Werley评分。结果CAPP平均耗时38.1min,平均手术时间62.1min,平均术中出血量90.3ml。术后平均随访14.7个月,骨折平均愈合时间12.8周,未见骨折不愈合或内固定失效患者。虚拟术后与末次随访影像学参数在桡骨高度、下尺桡关节面台阶、掌倾角及尺偏角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差值较小。根据Gartland—Werley评分标准:优8例,良8例,可1例,差0例,优良率为94%。结论一站式CAPP系统操作便捷、高效,术中实现虚拟手术计划较为精准,可有效辅助治疗C型桡骨远端骨折。
- 韩庆辉张毅杰陈雁西强敏菲张坤李浩博姜雨晨贾小阳
- 关键词:桡骨骨折成像
- 计算机辅助术前计划治疗跟骨骨折畸形愈合的疗效评估
- 目的 总结分析计算机辅助术前计划治疗跟骨骨折畸形愈合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5月至2013年3月收治16例16足跟骨骨折畸形愈合患者,损伤至本次治疗时间平均13个月,根据Stephens和Sanders跟骨畸形愈合分...
- 陈雁西强敏菲张坤李浩博戴号
- 基于CT三维重建技术的Lisfranc关节三维形态学研究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研究正常Lisfranc关节形态学参数。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66例(男42例,女24例)正常Lisfranc关节16排螺旋CT扫描薄层原始数据。采用表面重建法重建Lisfranc关节三维图像,应用三维拓扑窄区分割技术提取Lisfranc关节骨性结构,应用三维空间点与线二元素结合的测量模式进行Lisfranc关节相关参数测量。结果榫孔内缘深度为(10.67±2.18)mm(6.60-12.90 mm),榫孔外缘深度为(3.77±1.49)mm(1.60-6.20 mm),榫孔内、外缘深度比值为3.41±1.74(1.21-7.06),第2、3跖骨基底部背侧缘成角25.82°±6.09°(16.00°-35.00°),第4、5跖骨基底部背侧缘成角16.36°±8.26°(6.00°-35.00°),中间柱与外侧柱跖骨基底部背侧缘成角22.09°±4.89°(14.00°-32.00°)。男性组与女性组相比榫孔内缘深度(t=11.442,P=0.000),第4、5跖骨基底部背侧缘成角(t=3.282,P=0.002)及中间柱与外侧柱跖骨基底部背侧缘成角(t=3.134,P=0.00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Lisfranc关节骨性结构在冠状位呈拱形桥状排列,有利于其稳定。第2跖骨基底部插入内、外侧楔骨组成的榫卯样结构中,榫孔内、外侧缘深度是维持Lisfranc关节稳定性的重要因素。
- 李浩博张坤强敏菲姜雨晨陈雁西
- 关键词:LISFRANC关节CT三维重建形态学
- 计算机辅助术前计划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6
- 2017年
- 探讨计算机辅助术前计划(computer assisted pre-operation plan, CAPP)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5年6月,应用PFNA-Ⅱ治疗127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资料。根据是否行精准术前设计分为2组:CAPP组(53例;年龄60~92岁,平均75.3岁;EvansⅠb型12例,Ⅰc型9例,Ⅰd型15例,Ⅱ型17例),非CAPP组(74例;年龄62~95岁,平均76.6岁;EvansⅠb型18例,Ⅰc型15例,Ⅰd型20例,Ⅱ型21例)。记录术前计划所需时间,观察术前计划在术中的实现应用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住院天数,采用Harris评分评估患者末次随访时的髋关节功能。结果 CAPP组术前总耗时平均24.7 min,术中实施情况与计算机辅助术前设计方案吻合率为100%。CAPP组平均手术时间为(46.8±6.5) min、术中透视次数为(12.0±2.3)次、术中出血量为(154.4±27.6) ml,均低于非CAPP组的(57.8±10.3) min、(20.9±3.2)次、(235.0±65.8) ml,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APP组平均住院(13.9±1.3) d,非CAPP组为(14.3±1.4) d,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术后CAPP组45例患者获平均18.3个月随访;非CAPP组50例获平均19.2个月随访。末次随访时CAPP组患者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为84~96分,平均(88.6±2.8)分;非CAPP组为80~95分,平均(87.5±3.2)分;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APP可协助临床医生完成术前设计,使得PFNA-Ⅱ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操作更加精准、高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创伤,提高围手术期的安全性,并获得满意的手术疗效。
- 强敏菲陈雁西张坤贾小阳张毅杰姜雨晨李浩博陈松
- 关键词:骨折计算机辅助设计成像
- 基于计算机辅助骨科技术的腓骨远端形态学特征研究 及其临床意义
- 目的 通过对腓骨远端三维形态学特征进行观察分析及相关参数测量,为腓骨远端骨折的解剖复位及内固定的正确置入提供参考.方法 2009年5月至2014年6月,收集126例含有正常踝关节结构的16排螺旋CT扫描的薄层原始数据.其...
- 陈雁西张坤强敏菲李浩博姜雨晨张毅杰贾小阳
- 关键词:腓骨踝关节骨折
- 切开复位内固定跟骨关节内骨折后载距突固定效果被引量:15
- 2014年
-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术后载距突的固定情况及其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4月-2012年1月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139例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的资料。根据Sanders分型:Ⅱ型9例,Ⅲ型87例,Ⅳ型43例。采用跟骨外侧“L”形切口,骨折复位后应用跟骨解剖型钢板或解剖锁定钢板固定。术后2周内摄x线片和CT扫描,采用CT容积重建法的内置人物显像结合多平面重组成像(multiplanarreconstruction,MPR)模式对载距突固定情况进行观察。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载距突有效固定组(A组,28例)、边缘固定组(B组,58例)、未固定组(C组,53例)。比较3组患者术中及围术期相关特征、术后部分负重时间、完全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临床疗效。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OrthopedicFoot&AnkleSociety,AOFAS)踝后足评分标准进行功能评分。结果术后X线片示64例载距突获得有效固定,22例为边缘固定,53例未固定。但CT图像显示有效固定仅28例,边缘固定58例,未固定53例。A组手术时间[(93±11)min]和术中出血量[(252±27)m1]均大于B组[(85±8)min、(194±16)ml]和C组[(57±6)min、(136±13)ml](P〈0.05),3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2例患者获随访12—38个月,平均18.5个月,其中85例能按预设康复计划完成足踝功能锻炼。3组患者术后部分和完全负重时间、x线骨折愈合时间、末次随访时AOFAS评分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后载距突螺钉固定情况对短期临床疗效无明显影响。
- 强敏菲陈雁西张坤李浩博戴号
- 关键词:跟骨
- 数字化技术在足踝外科的应用现状及展望被引量:3
- 2014年
- 近年来,足踝外科作为骨科领域一个重要的分支学科,在国内外诸多学者的共同努力下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医生致力于足踝创伤和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由于足踝部骨骼形态不规则、微动关节较多、韧带结构错综复杂,目前诸多足踝外科疾病的诊治还存在较大争议数字化技术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本综述重点阐述数字化技术在足踝外科领域的应用现状,旨在让更多足踝外科医生能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深入拓展,最终能高效应用、整合各类数字化技术,有效辅助解决足踝外科疾病临床诊治工作中的难点.
- 李浩博陈雁西
- 关键词:数字化技术外科领域足踝部外科疾病外科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