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鹃

作品数:7 被引量:66H指数:3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消化科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基础研究重大(重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结肠
  • 2篇诊治
  • 2篇肿瘤
  • 2篇黏膜
  • 2篇胃肠
  • 2篇细胞
  • 2篇小肠
  • 2篇内镜
  • 2篇病理
  • 2篇肠道
  • 2篇肠镜
  • 2篇肠黏膜
  • 1篇心脏
  • 1篇心脏听诊
  • 1篇原发性
  • 1篇原发性小肠恶...
  • 1篇杂音
  • 1篇诊治分析
  • 1篇诊治进展
  • 1篇嗜酸

机构

  • 7篇复旦大学

作者

  • 7篇刘懿
  • 7篇李鹃
  • 6篇岳文杰
  • 6篇董乐
  • 3篇钟良
  • 3篇刘杰
  • 2篇蒋蔚茹
  • 1篇孙大裕
  • 1篇蒋义斌
  • 1篇孙旭
  • 1篇丁伟群
  • 1篇黄剑平
  • 1篇张志军
  • 1篇王磊

传媒

  • 1篇胃肠病学
  • 1篇中华微生物学...
  • 1篇上海医学
  • 1篇复旦学报(医...
  • 1篇中华消化杂志
  • 1篇国际消化病杂...
  • 1篇中华临床医师...

年份

  • 4篇2010
  • 3篇2009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胃肠道间质瘤43例临床诊治分析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特点、病理及免疫组化特征和治疗手段,以提高其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华山医院43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病史资料,并对患者进行电话回访。结果 43例胃肠道间质瘤临床表现各异,以腹痛腹胀最多(44.2%),25.6%的患者无任何症状;术前34例行胃镜检查,37例行腹部CT检查,31例行腹部超声检查,阳性发现率分别为85.3%、94.6%、54.8%,31例同时行胃镜及腹部CT检查,阳性发现率为96.8%,29例同时行腹部超声及CT检查,阳性发现率为96.5%;43例均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按肿瘤生物学分级良性18例(41.9%),潜在恶性13例(30.2%),恶性12例(27.9%);43例经免疫组化检测CD117(+)36例(83.7%);CD34(+)35例(81.4%);8例失访,余35例随访6个月至4年,其中7例死亡及5例复发者均为恶性或潜在恶性胃肠道间质瘤,良性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均存活。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早期发现依赖于联合内镜及各种影像学检查手段,确诊依靠病理及免疫组化结果。局部完整切除肿瘤是最佳治疗手段。对于恶性或无法切除的患者可应用伊马替尼进行治疗。
岳文杰董乐李鹃刘懿钟良蒋义斌刘杰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肿瘤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1例
2009年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是一种较罕见的胃肠道疾病,以胃肠道黏膜内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和一系列非特异性消化道症状为特征,其发病机制仍不明了。
岳文杰刘懿李鹃董乐钟良孙大裕
关键词:嗜酸细胞性胃肠炎超敏反应
小肠淋巴管扩张症被引量:1
2009年
患者男,45岁,因腹胀、腹泻伴下肢浮肿2个月入院。患者入院前2个月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腹泻水样便,5~6次/d,无发热、腹痛、恶心、呕吐。之后患者逐渐出现明显腹胀不适,伴活动后胸闷气促及全身乏力,外院B超示胸腔和腹腔积液。患者既往有反复间断性腹部不适伴粪便不成形二十余年。否认传染病、腹部手术及疫水疫地接触史。体检:皮肤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右下肺叩诊浊音伴听诊呼吸音减轻,心脏听诊未闻及病理性杂音,
岳文杰刘懿丁伟群蒋蔚茹李鹃董乐
关键词:小肠淋巴管扩张症腹部不适心脏听诊病理性杂音下肢浮肿全身乏力
TLR2 mAb和TLR4 mAb对急性期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结肠黏膜炎症因子IFN-γ、IL-4及IL-17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6
2010年
目的探讨TLR2单克隆抗体(toll-like receptor 2 monoclonal antibodies,TLR2 mAb)和TLR4单克隆抗体(toll-like receptor 4 monoclonal antibodies,TLR4 mAb)对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DSS)诱导的急性期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小鼠结肠黏膜的炎症因子IFN-γ、IL-4及IL-17表达的影响。方法50只雄性BALB/c小鼠分为5组(每组10只):对照组(A)、模型组(B)及TLR2 mAb干预组(C)、TLR4mAb干预组(D)、TLR2 mAb和TLR4 mAb联合干预组(E)。A组小鼠饮用蒸馏水7 d;B-E组小鼠仅饮用5%DSS水溶液7 d以产生急性期溃疡性结肠炎模型。造模开始的同时,每隔48 h分别给予C、D、E干预组小鼠以TLR2 mAb(10μg)、TLR4 mAb(10μg)、TLR2 mAb(10μg)+TLR4 mAb(10μg)腹腔内注射,A、B组给予腹腔内注射生理盐水,以观察TLR2 mAb和TLR4 mAb的干预作用。观察指标包括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index,DAI)、结肠组织病理学评分(histopathological score,HS)。造模及干预7 d后处死小鼠,Real-ti me PCR法检测各组结肠黏膜TLR2、TLR4、IFN-γ、IL-4及IL-17的mRNA表达。结果(1)与A组相比,B组小鼠肠道DAI及HS明显增高(P<0.01)。与B组相比,E组小鼠肠道DAI(P<0.05)和HS(P<0.01)均明显降低。与D组相比,E组小鼠肠道HS明显降低(P<0.05)。(2)与A组相比,B组小鼠结肠黏膜TLR2、TLR4表达明显增高(P<0.01,P<0.05)。与B组相比,C、D、E组小鼠结肠黏膜TLR2、TLR4表达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3)与A组相比,B组小鼠结肠黏膜IFN-γ、IL-4及IL-17的mRNA表达明显增高(P<0.01,P<0.05,P<0.01)。与B组相比,C、D、E组小鼠结肠黏膜IFN-γ、IL-4及IL-17的mRNA表达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结论TLR2 mAb和TLR4 mAb可能通过下调小鼠结肠黏膜的炎症因子IFN-γ、IL-4、IL-17的mRNA表达而发挥其干预作用。
李鹃刘懿董乐岳文杰黄剑平蒋蔚茹孙旭钟良刘杰
关键词:IFN-ΓIL-4IL-17
原发性小肠恶性肿瘤的诊治进展被引量:6
2009年
近年来,原发性小肠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有逐年提高的趋势。由于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故早期诊断困难,治疗效果也较差。随着双气囊电子小肠内镜和胶囊内镜的应用,小肠肿瘤的诊断率有了较大提高。但小肠恶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水平的提高仍需重视。
李鹃刘懿
关键词:原发性小肠恶性肿瘤胶囊内镜小肠镜
结肠息肉1239例内镜及病理分析被引量:41
2010年
目的探讨结肠息肉的大小、生长方式及病理分型等生物学特性与年龄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2003年1月—2008年10月经电子结肠镜检出的1 239例结肠息肉的大小、部位、生长方式及病理分型等在各年龄层的分布情况。结果①结肠息肉的大小、发生部位、生长方式、病理分型、单发或多发在各年龄层中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②40~79岁年龄段中,直径≤5 mm的息肉占53.0%,左半结肠息肉占51.3%,腺瘤型息肉占44.8%,单发息肉占55.4%。③左半结肠的息肉占59.1%,右半结肠的息肉占20.3%,全结肠的息肉占20.7%。④无蒂息肉占70.6%,亚蒂息肉占13.7%,有蒂息肉占15.7%;单发息肉占64.2%,多发息肉占35.8%。⑤腺瘤性息肉占51.1%,炎性息肉占35.1%,不典型增生息肉占10.7%,增生性息肉占2.3%,癌性息肉占0.8%。⑥不同大小结肠息肉的病理分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8.78,P〈0.0001)。不同性别间结肠息肉大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24,P=0.52)。结论 40-79岁年龄段好发结肠息肉。结肠息肉好发于左半结肠,病理类型以腺瘤性息肉和炎性息肉多见。结肠息肉大小与性别之无关。随着息肉逐渐增大,癌变的可能性也呈上升趋势。
李鹃岳文杰刘懿董乐张志军王磊刘杰
关键词:结肠息肉结肠镜检查发生率癌变
TLR2和TLR4单克隆抗体对DSS诱导的小鼠结肠炎肠黏膜细胞因子及肠道菌群的影响
2010年
目的 研究Toll样受体2单克隆抗体(Toll-like receptor 2 monoclonal antibody,TLR2McAb)、Toll样受体4单克隆抗体(TLR4McAb)对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DSS)诱导的小鼠急性期溃疡性结肠炎组织学改变及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方法 雄性BALB/c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A)、急性期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组(B)、TLR2McAb干预组(C)、TLR4McAb干预组(D)、TLR2McAb+TLR4McAb共同干预组(E),每组10只.A组饮用蒸馏水,B~E组饮用5%DSS水溶液以产生急性期溃疡性结肠炎,造模开始同时,每隔48 h予A、B两组小鼠腹腔内注射生理盐水,C~E组小鼠分别予以10μg的TLR2McAb、TLR4McAb、TLR2McAb+TLR4McAb,期间观察小鼠的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干预7 d后处死小鼠,HE染色观察结肠炎症,并进行结肠组织病理学评分(histopathological score,HS);使用real-time PCR法检测各组结肠黏膜中IFN-γ、IL-4、IL-17表达;留取盲肠内粪便对大肠杆菌、双歧杆菌及乳酸杆菌进行培养并比较各菌群菌落计数(colony forming units,CFU)的变化.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1)与A组比较,B组的DAI及HS显著增高(DAI:9.700±2.406 vs 0.500±0.707,P〈0.01;HS:16.500±2.991 vs 6.400±3.273,P〈0.01);C、D组与B组比较DAI及H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组的DAI及HS明显低于B组(DAI:5.700±3.498 vs 9.700±2.406,P〈0.05;HS:9.500±3.308 vs 16.500±2.991,P〈0.01).(2)与A组比较,B组小鼠结肠黏膜IFN-γ、IL-4及IL-17的mRNA表达明显增高;而C~E组结肠黏膜三种细胞因子的表达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3)A组大肠杆菌数量较少,B~E四组大肠杆菌均明显生长(与A组比较P〈0.05),C~E组大肠杆菌数值与B组比较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双歧杆菌及乳酸杆菌数量均明显少于A组及C~E组(P〈0.05),使用TLR2McAb、TLR4McAb�
董乐刘懿李鹃岳文杰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肠道菌群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