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小菊

作品数:26 被引量:121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农业科学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3篇天文地球
  • 22篇生物学
  • 1篇医药卫生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5篇化石
  • 11篇植物
  • 9篇早白垩世
  • 9篇植物化石
  • 9篇白垩世
  • 7篇侏罗世
  • 6篇侏罗纪
  • 5篇银杏
  • 5篇盆地
  • 4篇早侏罗世
  • 4篇穆棱组
  • 3篇中国银杏
  • 3篇松柏类
  • 3篇中侏罗世
  • 3篇木化石
  • 3篇鸡西盆地
  • 3篇古植物
  • 2篇英文
  • 2篇植物群
  • 2篇髫髻山组

机构

  • 25篇中国科学院南...
  • 5篇中国石油天然...
  • 3篇中国地质调查...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沈阳师范大学
  • 2篇沈阳地质矿产...
  • 2篇深圳市仙湖植...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国土资源部
  • 1篇兰州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地质科学...
  • 1篇中国科学技术...
  • 1篇中国石油勘探...

作者

  • 26篇杨小菊
  • 7篇王永栋
  • 6篇周志炎
  • 6篇吴向午
  • 5篇邓胜徽
  • 4篇郑少林
  • 4篇张武
  • 3篇卢远征
  • 2篇李楠
  • 2篇傅小平
  • 2篇李丽琴
  • 2篇李勇
  • 1篇李楠
  • 1篇杨家驹
  • 1篇蒋子堃
  • 1篇董重
  • 1篇李鑫
  • 1篇樊茹
  • 1篇丁秋红
  • 1篇李婷

传媒

  • 10篇古生物学报
  • 4篇科学通报
  • 2篇地学前缘
  • 1篇世界地质
  • 1篇中国科学:地...
  • 1篇中国古生物学...
  • 1篇中国古生物学...

年份

  • 2篇2021
  • 1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7
  • 1篇2006
  • 3篇2005
  • 1篇2004
  • 2篇2003
  • 2篇2002
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若干中国银杏目化石的命名问题(英文)被引量:1
2014年
中国银杏目化石中有一些不符合国际植物命名法规的名称:1)在发表新种时未明确指定模式标本的有下列名字:Antholithus yangshugouensis Zhang and Zheng,Baiera borealis Wu,Datongophyllum longipetiolatum Wang,Dukouphyllum noeggerathioides Yang,Ginkgo xiahuayuanensis Wang,Ginkgoidium crassifolium Wu and Zhou,Ginkgoidium eretmophylloidium Huang and Zhou,Ginkgoidium longifolium Huang and Zhou,Ginkgoidium truncatum Huang and Zhou,Ginkgoites rotundus Meng,Ginkgoites subadiantoides Cao,Ginkgoites tasiakouensis Wu and Li,Ginkgophyllum zhongguoensis Feng,Ginkgophytopsis fukienensis Zhu,Pseudotorellia longilancifolia Li,Sphenobaiera acubasis Chen,Sphenobaiera bifurcata Hsüand Chen,Sphenobaiera chengzihensis Zheng and Zhang,Sphenobaiera crispifolia Zheng,Sphenobaiera fujianensis Cao,Liang and Ma,Sphenobaiera micronervis Z.Wang and L.Wang,Sphenobaiera multipartita Meng and Chen,Sphenobaiera qiandianziense Zhang and Zheng和Sphenobaiera setacea Zhang;2)1996年1月1日后仅用汉语发表而未提供拉丁语或英语的特征集要和描述的名字:Antholithus ovatus Wu,Eremophyllum latifolium Meng,Ginkgo taipingensis Gong,Ginkgoites yaojiensis Sun,Sphenobaiera beipiaoensis Mi et al.,Sphenobaiera qiadamensis Zhang等也都不是合格发表的名称。囿于种种条件和篇幅所限,本文仅给出最后这六个种的英文特征集要,予以重新发表;3)Glossophyllum longifolium Yang(1978)一名已被Glossophyllum?longifolium(Salfeld)Sze and Lee(1963)先期占用,为非法的晚出同名,本文将其重新命名为Glossophyllum?yangii Yang,Wu and Zhou(nom.nov);4)Sphenobaiera huangi(Sze)Krassilov(1972)和Sphenobaiera huangii(Sze)Hsü(1954)都因没有直接而清楚地引证基名而成为不合格发表的新组合,李星学(1963)合格发表了这个新组合,即Sphenobaiera huangii(Sze)Hsüex Lee。
杨小菊吴向午周志炎
关键词:主模式
早侏罗世托阿尔期大洋缺氧事件(T-OAE)对中国北方陆地植物群的影响
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量研究证明,早侏罗世托阿尔期大洋缺氧事件(T-OAE)是一次全球性海洋生态系统古环境事件,无论是在北方-特提斯洋还是泛太平洋,无论是在北半球还是在南半球均同时存在。该事件主要表现在:大洋水体严重缺氧...
邓胜徽杨小菊卢远征万晓樵董淑欣李鑫
关键词:早侏罗世大洋缺氧事件陆地植物
鸡西盆地早白垩世穆棱组海相沟鞭藻的发现及其古环境意义被引量:8
2003年
最近在黑龙江省东部鸡西盆地穆棱河右岸青龙山一带穆棱组标准剖面地层中发现多属种海相沟鞭藻化石:Circulodinium cingulatum He et al,Circulodinium attadalucum(Cookson et Eisenack)Helby,Palaeoperidinium cretaceum Pocock,Oligosphaeridium totum Brideaux及Sentusidinium sp.,它们都是世界各地早白垩世海相地层中广泛分布的属种。这些化石的发现表明,在穆棱组沉积时期,鸡西盆地曾经历过海侵或海泛,修正了以往所谓的穆棱组为纯陆相沉积的观点,并为穆棱组地质时代的确认提供了新的依据,也为黑龙江省东部早白垩世古地理的重建提供了重要的海相沉积依据。
杨小菊何承全黎文本朴太元
关键词:鸡西盆地早白垩世古环境
中国银杏植物化石
<正>中国植物化石的研究自十九世纪晚期开始有零星报道,早期的植物化石大多是西方人在我国进行矿产资源调查或探险过程中采集的。我国学者自己开始研究古植物学是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后,新中国成立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在上世纪六、七...
杨小菊周志炎吴向午
关键词:古植物
文献传递
松柏类穗花杉属植物化石(Amentotaxus)具胚珠枝条在侏罗纪的发现及其系统演化意义
化石植物解剖构造研究表明,松柏类植物大多数现生属种的早期类群多出现于侏罗纪中晚期,该时期这些化石的结构特征已与现代松柏类植物非常相似。化石记录显示,松柏类中红豆杉科(Taxaceae)穗花杉属(Amentotaxus P...
董重王永栋杨小菊
关键词:中侏罗世松柏类
河南义马中侏罗世义马组一新的苔类植物——Sinolejeunea yimaensis gen. et sp. nov.被引量:2
2011年
记述河南义马中侏罗世义马组一新的苔类植物-义马中国鳞苔Sinolejeunea yimaensis gen. et sp. nov.此植物茎叶体和生殖器官(雌苞和雄苞)的形态特征及叶细胞构造与叶苔目(Jungermanniales)顶蒴叶苔亚目(Acrogyniineae)有着一定的亲缘关系,并与细鳞苔科 (Lejeuneaceae)某些现代属颇为相似.配子体长有生殖器官(雌苞和雄苞)的苔类化石全球仅报道过一属,在叶苔目中,尚为首次记录;配子体分化成茎叶状的苔类化石也非常少见,全球仅报道过4属10余种.因此,当前珍稀苔类化石在我国中侏罗世的发现颇具科学意义.
吴向午杨小菊
关键词:中侏罗世
中国中生代木化石研究新进展:多样性变化及古气候波动被引量:13
2017年
作为植物化石的重要组成部分,木化石不仅在探究地质历史时期植物群的组成特征和植物界演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也是反映陆地生态系统古气候变化和古生态环境重建的重要证据之一。中国中生代木化石不仅数量丰富,而且类型多样,研究成果丰硕。近年来,在四川、重庆、云南、辽西和新疆等三叠纪—白垩纪化石产地和层位陆续发现了一批木化石新材料,进一步丰富了我们对中国中生代木化石的多样性的认识,并在利用木化石揭示三叠纪至白垩纪陆相古气候特征和变化方面取得积极进展。文中重点介绍在四川盆地晚三叠世、辽西侏罗纪燕辽生物群及早白垩世热河生物群中的木化石新发现并分析其古气候指示意义,揭示上述化石所反映的气候降温事件、古气候波动及其与带毛恐龙出现的关系等。通过对中生代木化石多样性演化、时空分布模式以及木材生长轮解剖特征的研究和分析揭示侏罗纪和白垩纪的古气候整体特征,并对中国中生代木化石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展望。
王永栋田宁蒋子堃杨小菊丁秋红
关键词:木化石古气候波动中生代
中国侏罗纪古气候分区与演变被引量:49
2017年
以古生物学和沉积学资料为主,结合地球化学和植物化石气孔器参数等资料系统分析了中国侏罗纪的气候特征、气候分区及其演变过程。侏罗纪时期的气温明显比现代为高,但无论是温度还是湿度都经历了强烈的变化,可划分为早侏罗世早中期、晚期,中侏罗世早、晚期以及晚侏罗世等5个演化阶段,各阶段气候分区特征明显。其中,早侏罗世早中期(大致为埃唐日期—普林斯巴赫期)可划分为5个气候区,自北而南依次为黑龙江东部乌苏里温凉气候区、北方暖温带潮湿气候区、东南热带-亚热带潮湿气候区、西南热带-亚热带半干旱半潮湿气候区以及西藏—滇西热带海洋干旱气候区。其中,北方暖温带潮湿气候区范围最大,占据了昆仑—秦岭—大别山一线以北的广大地区。早侏罗世晚期(图阿尔期)总体升温并趋于干旱化,依然可以划分为5个气候区,但北方暖温带潮湿气候区由于南界的大幅度向北移而大为缩小,范围最广的是中部热带-亚热带半干旱-半潮湿气候区。中侏罗世早期(阿伦期—巴柔期)气温较早侏罗世晚期明显下降,北方暖温带潮湿气候区南界向南推移,基本恢复到了早侏罗世早中期的范围,东南地区为热带-亚热带半干旱-半潮湿气候。中侏罗世晚期(巴通期—卡洛维期)又复升温趋干,气候区界线再度北移,暖温带潮湿气候区范围再次大幅度缩小到燕辽及东北地区,热带-亚热带半潮湿-半干旱气候区范围扩大至整个华北与西北地区,南方则为热带-亚热带干旱气候区。晚侏罗世气温进一步升高,暖温带潮湿气候区退缩至东北一隅,除滇、藏热带海洋干旱气候区外,其他广大地区均为热带-亚热带干旱气候,且多地出现荒漠化。
邓胜徽卢远征赵怡樊茹王永栋杨小菊李鑫孙柏年
关键词:侏罗纪气候分区
中国银杏植物化石
中国植物化石的研究自十九世纪晚期开始有零星报道,早期的植物化石大多是西方人在我国进行矿产资源调查或探险过程中采集的。我国学者自己开始研究古植物学是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后,新中国成立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杨小菊周志炎吴向午
关键词:古植物
甘肃酒泉盆地下白垩统Pseudofrenelopsis(掌鳞杉科)的发现及其意义(英文)被引量:15
2005年
记述甘肃酒泉盆地早白垩世地层中发现的两种掌鳞杉科植物化石Pseudofrenelopsis dalatzensis(ChowetTsao,1977)Cao ex Zhou和P.gansuensissp.nov.。其中,归入P.dalatzensis的标本无论是小枝形态还是表皮构造都与产于吉林延吉盆地大砬子组的模式标本一致。定为新种的标本小枝较粗,可能只有一枚叶;节间角质层厚25—30μm,表面没有乳突和表皮毛,气孔器和表皮细胞均规则成行排列;气孔器圆形或椭圆形,较大,整体下陷。副卫细胞通常5—7个,少数可达8—9个。保卫细胞仅部分保存。已发现的Pseudofrenelopsis均分布于北半球,时代限于早白垩世,且多为早白垩世晚期,其中P.dalatzensis在模式标本产地与丰富的被子植物共生,应为早白垩世Aptian到Albian期。该种在酒泉盆地中沟组的出现说明该组的时代最高可到Aptian或Albian期。已有资料还表明,Pseudofrenelopsis主要生活于有季节变化、盐度较高或较干旱的环境中,这与酒泉盆地早白垩世沉积物和其他门类的化石所指示的环境特征相符合。
邓胜徽杨小菊卢远征
关键词:松柏纲早白垩世酒泉盆地下白垩统杉科模式标本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