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昌林

作品数:8 被引量:37H指数:4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篇生物学
  • 4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植物
  • 2篇真菌
  • 2篇生态系统
  • 2篇侵染
  • 2篇外生菌根
  • 2篇菌根
  • 1篇凋落
  • 1篇凋落物
  • 1篇凋落物分解
  • 1篇信息时代
  • 1篇亚高山
  • 1篇亚高山森林
  • 1篇原核表达
  • 1篇真菌侵染
  • 1篇植物多样性
  • 1篇植物学
  • 1篇森林生态
  • 1篇森林生态系统
  • 1篇丝状真菌
  • 1篇侵染率

机构

  • 8篇南京大学
  • 1篇新疆农业大学
  • 1篇西藏大学

作者

  • 8篇杨昌林
  • 7篇田兴军
  • 4篇朱静
  • 4篇宋福强
  • 3篇郝杰杰
  • 3篇陈彬
  • 1篇何兴兵
  • 1篇张智俊
  • 1篇庞延军
  • 1篇张立新
  • 1篇罗淑萍
  • 1篇高巾帼
  • 1篇琼次仁
  • 1篇李重奇
  • 1篇扎西次仁
  • 1篇陈斌

传媒

  • 1篇生态学报
  • 1篇东北林业大学...
  • 1篇南京大学学报...
  • 1篇西藏大学学报...
  • 1篇Journa...
  • 1篇第五届全国生...

年份

  • 3篇2006
  • 1篇2005
  • 3篇2004
  • 1篇2002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西藏维管植物种数分布初探被引量:7
2005年
文章利用《西藏植物资源检索系统》对西藏地区的植物进行了以行政划分的县级为基本单位和以海拔高度作为因子的多角度统计分析,得出西藏植物种数分布的一系列特点。结果表明,大多数植物分布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地带,低海拔地区植物种数相对较少;地区植物分布极不均匀,区域差异较大,绝大部分植物分布在土地面积较小的东南地区,而在中西部广阔地域,却分布极少;多数植物分布范围较窄。
琼次仁田兴军杨昌林扎西次仁
关键词:海拔高度维管植物
丝状真菌对不同底物的分解及种群数量的变化被引量:3
2004年
通过把芽枝霉 (Cladosporiumberbarum)、木霉 (Trichodermasp2 )、黄曲霉 (Aspergillusfumigatus)、链格孢(Alternariasp)、青霉 (Penicilliumsp2 )、曲卷毛壳菌 (Chaetomiumbostrychodes) 6个菌株混合后 ,接种在 3种底物枫香(Lf)、马尾松 (Pm)和两者组合 (mLf+mPm)上 ,研究了真菌对底物的分解速率和真菌在底物上数量的变化。结果表明 :混合真菌对底物的分解速率快于单独菌株对底物的分解 ,混合底物快于相应的单一底物的分解 ,并且底物分解过程符合Olson指数降解模型 ,根据分解系数推导出混合真菌对底物的分解速率依次为mLf>Lf>mPm >Pm。 6种真菌中Cladosporiumberbarum、Chaetomiumbostrychodes在分解前期对底物的分解起作用 ,Trichodermasp2、Aspergillusfu migatus、Alternariasp、Penicillium在不同的底物上始终能以一定的种群数量存活下来 ,对底物的分解一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真菌的总体数量与质量损失率呈正相关。底物的多样性有利于真菌的定殖、繁殖 ,同时也有利于加速底物的分解。
宋福强田兴军李重奇杨昌林郝杰杰
关键词:真菌落叶分解速率
森林生态系统外生菌根的侵染状况及外生菌根养分传递与凋落物分解的耦合关系
利用样方法于2003年8月对四川西部亚高山带分布的川滇高山栎(Quercus aquifolioides)、云杉(Picea asperata)、红桦(Betulaalbo—sinensis)、山杨(Populus da...
杨昌林
关键词:森林生态系统外生菌根真菌侵染凋落物分解
Diversity of filamentous fungi in organic layers of two forests in Zijin Mountain被引量:7
2004年
A study was conducted to evaluate the cultivable filamentous fungal diversity in organic layers (L, F, and H layers) and A1 layer of two main forest types, Pinus massoniana and Liguidambar formasana mixed forest and Quercus variabilis forest, in Zijin Mountain(325?N, 11848?E), Nanjing, China. A total of 67 taxa comprising 56 Deuteromycetes, 3 Zygomycetes, 5 Asco-mycetes and 3 unidentified fungi were recognized from samples from the forest floor of the two forest types. The most abundant group was Deuteromycetes. The dominant genera in both forests were Alternaria sp., Aspergillus sp., Cladosporium sp., Mucor sp., Penicillium sp., Rhizopus sp., Gliocladium sp. and Trichoderma spp. The fungal diversity was higher in the mixed forest than that in Q. variabilis forest. For both forest types, the maximum fungal diversity was found in layer F and there existed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in fungal diversity between layer F and layer L. In the mixed forest, richness of fungi isolated from needle litter (P. massoniana) was lower than that from leaf litter (L. formasana). The richness of fungi from needle litter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forest floor depth, but for leaf litter, the fungal diversity decreased with the depth of forest floor. The co-species of fungi from the two forest types, as well as from two kinds of litters in mixed forest, increased with the depth of the forest floor. The succession of fungi along with the process of decomposition was discussed here. The results also showed that litter quality was a critical factor affecting fungal diversity.
宋福强田兴军李重琦杨昌林陈斌郝杰杰朱静
关键词:DIVERSITYLITTER
植物学信息时代的来临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完善,大容量记忆装置,国际互联网技术的成熟,以及数码技术产品的市场化,植物学信息时代已经来临。这是一场革命,她将植物学推向新的时代。植物学信息化研究的主要内容有:(1)植物多样性的数字化;(2)数据...
田兴军陈彬高巾国张立新庞延军杨昌林朱静
文献传递
DNA分子标记技术在植物系统学研究中的应用
本文概述了DNA分子标记在植物系统学中的应用,介绍了其技术手段、对象基因的选择以及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主要技术手段有DNA分子标记(RFLP,PCR-RFLP,RAPD,SSR,ISSR,AFLP,SS(P等)以及对D...
高巾帼田兴军陈彬朱静杨昌林李重琦宋福强
关键词:DNA分子标记植物多样性
文献传递
茂原链霉菌谷氨酰胺转胺酶基因克隆、序列分析及原核表达被引量:4
2006年
以茂原链霉菌(Streptomyces m obaraensis)的基因组DNA为模板,利用PCR的方法扩增出谷氨酰胺转胺酶(Transglutam inase,TGase)的完整基因片段.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片段全长1 246 bp,包含一个完整的ORF,长度1 146 bp,编码395 aa,分子量为44 kD左右.该基因的核酸序列及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同已知微生物来源的若干TGase相比,序列相似性均很高,并且发现与酶催化活性有关的一些motif,如酰胺化位点等;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对其二级结构进行分析并完成了TGase三维结构的建模.将编码TGase酶的基因片段插入到原核表达载体pQE30Xa中,并转化大肠杆菌(E.coliJM109).SDS-PAGE结果表明,经IPTG诱导后该基因得到表达,表达产物的酶活为2.2 U/mL.
张智俊罗淑萍田兴军李亚玲杨昌林
关键词:谷氨酰胺转胺酶基因克隆
川西亚高山带森林生态系统外生菌根的形成被引量:16
2006年
利用样方法于2003年8月对四川西部亚高山带分布的川滇高山栎(Quercus aquifolioides)、云杉(Picea asperata)、红桦(Betula albo-sinemb)、山杨(eopulus davidiana)、铁杉(Tsuga chinensis)、华山松(Pinus armandi)、落叶松(Larix japonica)和冷杉(Abies faxoniana)8个主要森林类型的外生菌根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所有调查的森林类型均被外生菌根真菌所侵染,不同森林类型的宿主植物外生菌根的侵染强度不同。同种森林类型由于受海拔高度、坡度、林龄等条件的影响,植物的菌根侵染率、侵染强度指数以及细根生物量都发生相应的改变。高山栎林型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土壤上层(0-20cm)菌根侵染率增高、下层(20-40cm)菌根侵染强度指数增大,土壤上下层有效磷浓度都明显减少;坡度小的云杉林型内上下两层细根生物量、菌根侵染率都高于坡度大的云杉林,但是菌根侵染强度指数却较低;相同立地条件下,云杉林型在种群建立(幼林龄)和衰退(成过熟林)时菌根侵染率和侵染强度指数都显著高于种群相对稳定(中林龄)时期,在养分较为肥沃的土壤环境中,菌根侵染率、侵染强度指数与营养因子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山杨、落叶松、冷杉和红桦林型土壤上层菌根侵染率都超过了65%;华山松林型由于坡度最大(50°),其土壤上层菌根侵染强度指数也最大(55.78%);铁杉林型菌根形成状况最差,但细根生物量最大。亚高山带森林类型中的上层植物细根生物量都显著高于下层,表明植物的营养主要由上层根系所输送。
宋福强田兴军杨昌林何兴兵陈彬朱静郝杰杰
关键词:亚高山森林外生菌根菌根侵染率细根生物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