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书柏
- 作品数:23 被引量:235H指数:8
- 供职机构:唐山师范学院资源管理系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湿地定义研究中的若干理论问题被引量:26
- 2010年
- 针对目前还没有统一湿地定义研究现状,从逻辑学、系统论和自然地理学的相关原理出发,对湿地定义的内涵与外延、湿地定义多样性的原因、"公约定义"与"学科定义"的关系、湿地边界界定的指标及阈值确定等若干理论问题进行了较透彻的理论分析。认为:湿地"学科定义"与"公约定义"之间不存在广义与狭义的关系,"公约定义"也不是湿地的管理定义;湿地定义多样性原因主要表现为将湿地定义为区域的类型、相同的内涵用不同语词表达以及把湿地边界标准纳入湿地定义之中等;将"学科定义"的湿地和与其邻近陆地和水体当作一个执行一定功能的整体,从自然区划角度看应命名为"湿地区",分布于"湿地区"中的植被和土壤并不都是湿地土壤和植被;利用具有随机性指标作为边界指标时,应以多年平均值作为边界标准,利用具有相对不变性土壤指标确定湿地边界,应将边界界定在急变处。
- 殷书柏吕宪国武海涛
- 基于海陆互动的冀东经济区发展战略研究
- 李文荣郭海莉沈方刘晓春郝瑞彬崔屹范全玲殷书柏张新锋李冰
- 从海陆经济互动、区域协调发展双层视角出发,介绍了冀东经济区发展概况;然后阐述了冀东经济区海陆互动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详细分析了制约该区域海陆互动经济协调发展的障碍因素;并就区域内港口结构功能优化、港口与腹地联动发展、...
- 关键词:
- 关键词:经济区建设
- 1954—2015年不同地貌分区下湿地农田化过程的时空特征——以完达山以北三江平原为例被引量:7
- 2017年
- 以完达山以北三江平原(以下简称为小三江平原)为研究区,依据样带选择原则选取具有湿地农田化典型性的区域(即典型样带)。在地质地貌分区的基础上,基于特定历史时期的土地利用/覆被数据集构建长时间序列的耕地和沼泽湿地动态变化数据集,利用RS和GIS技术分析小三江平原典型样带内湿地农田化的时空变化规律,探究近60年小三江平原内湿地农田化的区位特征,结果表明:(1)1954—2015年,小三江平原的耕地面积显著增加,垦殖率达到了79.47%,耕地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2)小三江平原湿地农田化具有明显的历史阶段性:在改革开放之前(1954—1976年)湿地农田化程度不是很大,改革开放初期(1976—1985年)开始发生明显的湿地农田化,到全面改革开放期(1985—1995年)湿地农田化程度加重,在改革开放转型期(1995—2005年)湿地农田化最严重,在深化改革开放期(2005—2015年)湿地农田化程度有所减小;(3)区域大的自然背景决定了小三江平原湿地农田化整体趋势:1954—2015年间,小三江平原湿地农田化最初发生在中幅度沉降第四纪缓慢上升区,逐步扩展到大幅度沉降第四纪缓慢沉降区和小幅度沉降第四纪缓慢上升区;(4)小三江平原湿地农田化具有明显的地貌区位特征:湿地农田化最初发生在冲积平原上,然后扩展到河流低阶地和高河漫滩上,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扩展到低河漫滩和微高地上,最后蔓延到洼地上。
- 金晓敏李颖付波霖殷书柏杨高幸泽峰
- 关键词:样带区位特征地貌类型
- 湿地定义研究被引量:16
- 2015年
- 针对湿地定义理论基础薄弱及湿地定义多样性的现状,按照发生学原则,科学地确定了湿地外延。根据逻辑学关于定义的基本原理,从自然地理学的角度,利用系统分析方法,对湿地的"属"与"种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湿地外延是由"正常情况下""湿地三要素"齐全的湿地外延部分与"非正常情况下""湿地三要素"不全但具有湿地水文特征的特殊外延部分组成。湿地所在的"属"是地表自然地理系统(生态系统),这个"属"由陆地、湿地和水体3个"种"构成。湿地"种差"主要表现为"要素-指标-阈值"问题。"要素-指标-阈值"问题的分析表明,湿地水文特征是湿地的本质属性,淹埋深(S)、历时(D)和保证率(F)是表征湿地水文的特征指标,因而湿地"种差"可用一组有序数(S,D,F)表示,当(S,D,F)满足一定的阈值时,就具备了发育湿地土壤和湿地植被的水文条件。根据湿地"属"与"种差"分析结果,湿地可以定义为:湿地是由于在大多数年份"淹埋深-历时"在一定的阈值范围内而具备了湿地土壤和湿地植被发育的水文条件而形成的生态系统。利用定义规则,对湿地定义进行了科学性检验,指出湿地定义研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S,D,F)阈值的研究缺少科学可行的理论和方法。随着对湿地本质特征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随着对湿地外延的认识的发展以及(S,D,F)阈值研究的深入,湿地定义也应作相应的改进。
- 殷书柏李冰沈方付波霖
- 湿地功能快速评价中的若干理论问题被引量:31
- 2006年
- 针对目前湿地功能快速评价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分析了产生这些不足的原因及湿地功能快速评价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分析表明:湿地功能快速评价方法是为了达到“湿地功能无净损失”目的,是在需要评价的湿地如此之多而从事湿地功能评价的专业人员又极其缺乏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它对于湿地恢复与重建以及湿地受人类活动干扰程度的评价是非常有效的;在湿地功能快速评价过程中,把相对未受人类干扰的参照湿地的功能指数规定为1,这就使得快速评价方法不能对参照湿地的功能进行评价,而目前最需要评价其功能的湿地往往就是这些相对未受人类活动干扰的湿地;在相同水文地貌的湿地类型内评价湿地功能之间的差异,这使得快速评价方法不能评价湿地的水文地貌功能;由于快速评价的结果都是相对的功能指数,并不能说明湿地所提供的功能量是否满足人们的需求,因而在决策中不能单独使用;快速评价都是“一次调查就获得结果”,同时由于快速评价过程中指标选择的主观性、指标赋值的主观性、采样点空间设置的主观性以及采样时间的主观性,对于具有时空变化特征的湿地功能的评价结果的可重复性和科学性是很低的。为了使湿地功能评价的结果对管理和决策具有指导意义,基于湿地功能量计算的、定量的评价湿地功能的方法必须开发出来。针对不同的评价目的,湿地功能评价可采用双重参照标准:一是以自然为参照来评价湿地功能受人类活动影响的程度以及湿地恢复与重建成功与否;二是以人类需要为标准来评价湿地提供的功能量是否满足了我们的期望,以便采取措施改进湿地功能来满足人类的需求。
- 殷书柏吕宪国
- 湿地抗自然力侵蚀效益评估——以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被引量:3
- 2005年
- 利用环境经济学评价方法,结合侵蚀模型、野外实测数据以及GIS手段,对莫莫格保护区湿地的抗自然力侵蚀效益进行了评估。莫莫格保护区湿地潜在土壤侵蚀量为1.15×108kg·a-1,潜在土壤侵蚀模数为801kg·hm-2·a-1;潜在土壤侵蚀模数西部大于中东部。湿地抗侵蚀效益为398万元,单位面积效益为28元·hm-2·a-1。湿地减少土地废弃和减少河道淤积的效益分别为4.65和2.94万元·a-1;减少营养物质流失效益为390.41万元,大于前两项效益。湿地抗侵蚀效益评估研究,进一步丰富了湿地效益评价的理论基础,是建设绿色GDP的需要。
- 姜明吕宪国许林书刘吉平殷书柏
- 关键词:湿地
- 我国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变动贡献因素分解被引量:8
- 2018年
- 利用2003—2014年我国粮食主产区相关数据,基于改进的拉氏因素分解方法,建立粮食产量变动因素分解模型,定量分析了粮食播种面积、作物单产和种植结构三者的变化对粮食产量变动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期主产区粮食增产同时得益于播种面积扩大、作物生产力提高和粮食种植结构调整,贡献率分别为53.92%、32.78%、13.30%。从作物角度看,小麦、玉米、稻谷单产提高是主产区作物生产力效应提高的主体;玉米、稻谷种植比例调增是作物结构效应提高的主体。研究期13个主产省(区)都实现了粮食增产,但增产量及其驱动因素空间差异大,黑龙江、吉林、辽宁等9个主产省(区)的首要增产因素是播种面积扩大;河北、安徽等4个主产省(区)的首要增产因素是作物生产力提高。从作物角度看,各主产省(区)作物生产力效应变化的主要驱动作物差别大,规律性不明显;而作物结构效应变化的主要驱动作物基本上都是相对高产的玉米、水稻、小麦种植比例调增,相对低产的大豆、薯类、杂粮种植比例调减。
- 沈方郝瑞彬尹力军李文荣殷书柏
- 关键词:粮食产量粮食主产区
- 河北省粮食生产结构变化及其水土资源效应被引量:6
- 2018年
- 利用1990—2015年河北省粮食生产相关数据,在分析河北省粮食生产结构变化特征的基础上,系统测算了粮食种植结构变化对水土资源消耗的影响。结果表明,1990年以来,河北省粮食内部种植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相对高产的玉米种植比例不断增加,相对低产的大豆、薯类和杂粮种植比例持续下降。从全省来看,粮食种植结构变化较好地发挥了节地(播种面积)、节水的作用。分区域看,研究期除沧州市外,粮食种植结构调整在河北省下辖10个市均发挥了"节地节水"的作用。河北省内各市粮食种植结构调整空间差异较大,由此引致结构调整的水土资源效应也存在较大的空间差异。
- 沈方郝瑞彬尹力军殷书柏
- 关键词:粮食生产水土资源
- 基于LMDI模型的中国粮食安全变化的耕地因素分解被引量:3
- 2018年
- 在定性分析耕地数量变化影响粮食安全传导机制的基础上,利用2003—2013年中国粮食生产相关数据,基于对数平均迪氏指数分解模型建立粮食产量变化和粮食安全指数变化的因素分解模型,测算耕地数量变化对粮食产量变化、粮食安全系数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粮食产量持续增加得益于加权平均单产、复种指数和粮作比例的持续提高,三者对粮食增产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64. 83%、32. 57%、11. 15%;而耕地数量变化的作用为负,贡献率为-8. 55%。中国粮食安全系数整体呈逐年递增态势,粮食安全状况逐年好转; 2003—2007年粮食安全系数小于1,粮食不安全; 2008—2013年粮食安全系数均大于1,粮食安全。中国粮食产量变化对粮食安全系数变化的贡献率平均为118. 57%,叠加耕地数量变化对粮食产量变化的贡献率为-8. 55%,测得耕地数量变化对粮食安全系数变化的贡献率为-10. 14%。
- 郝瑞彬尹力军殷书柏
- 关键词:耕地粮食产量粮食安全LMDI模型贡献率
- 三江平原碟形洼地-岛状林土壤氮磷空间分布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被引量:7
- 2019年
- 为阐明由碟形洼地 岛状林方向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特征,选取非生长季中国科学院三江平原沼泽湿地生态试验站内的碟形洼地为研究对象,探讨土壤全氮和全磷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由碟形洼地 岛状林方向,全氮、全磷和氮磷比在各样点的平均值分别呈“V”字、倒“N”字和“V”字型分布,土壤全氮、全磷与氮磷比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2278.11 mg/kg、820.50 mg/kg与2.44,变异系数为全氮(51.77%)>氮磷比(36.07%)>全磷(13.65%)。在0—50 cm土层内,全氮、全磷和氮磷比总体呈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逐渐降低的趋势,其中全氮主要集中于不同样点土壤的中上层,各样点的最高值均分布在土壤表层区域;全磷的富集深度与全氮相同,但在土壤20 cm深度各样点含量相近,后在20—50 cm深度内呈逐渐下降趋势;氮磷比在各样点的最高值与全氮和全磷分布总体一致,富集深度与两元素呈基本一致趋势。相关性分析表明,碟形洼地 岛状林方向土壤全氮与全磷之间均呈现出良好的相关关系,其中土壤有机质的分布,植物与水文状况、季节变化和土壤温度也在养分分布中起重要作用。
- 梁晨殷书柏刘吉平
- 关键词:全氮全磷三江平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