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作者详情>游俊梅

游俊梅

作品数:32 被引量:174H指数:10
供职机构:贵州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贵州省科学技术基金农业部作物种质资源保护项目贵州省农业科技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6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1篇稻种
  • 11篇水稻
  • 11篇种质
  • 11篇种质资源
  • 8篇遗传资源
  • 7篇稻种资源
  • 6篇地方稻种
  • 6篇杂交
  • 4篇耐冷
  • 3篇性状
  • 3篇杂交稻
  • 3篇杂交水稻
  • 3篇耐冷性
  • 2篇栽培
  • 2篇栽培试验
  • 2篇制种
  • 2篇资源收集
  • 2篇两优363
  • 2篇抗逆
  • 2篇海拔

机构

  • 30篇贵州省农业科...
  • 1篇贵州大学
  • 1篇阿肯色大学

作者

  • 32篇游俊梅
  • 30篇陈惠查
  • 28篇金桃叶
  • 25篇阮仁超
  • 19篇杨玉顺
  • 13篇张再兴
  • 6篇严宗卜
  • 6篇朱玉琴
  • 3篇吴宗桃
  • 1篇邓光辉
  • 1篇陈锋
  • 1篇谌生慧
  • 1篇葛必庆
  • 1篇焦爱霞

传媒

  • 17篇贵州农业科学
  • 4篇种子
  • 2篇云南植物研究
  • 1篇耕作与栽培
  • 1篇植物遗传资源...
  • 1篇现代农业科技
  • 1篇第六届全国青...
  • 1篇中国农学会水...
  • 1篇2005年全...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12
  • 3篇2006
  • 7篇2005
  • 1篇2004
  • 2篇2003
  • 2篇2002
  • 3篇2001
  • 2篇2000
  • 8篇1999
  • 2篇1998
3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贵州优异稻种遗传资源评价保存与利用研究
阮仁超陈惠查游俊梅金桃叶张再兴杨玉顺朱玉琴邓光辉盛锦山罗利军
稻种优异资源是优良基因的载体,是开展稻作高产、优质、抗病虫、抗逆性育种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故开展遗传多样性的优异稻种资源的鉴定、评价、保存与利用研究对稻作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
关键词:
关键词:稻种遗传资源
保护作物种质资源 推进改良创新利用——今后贵州作物品种资源研究工作的思考被引量:7
2002年
种质资源是作物优良基因的载体 ,切实保护现有保存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 ,努力推进改良创新利用是当前乃至长远种质资源研究工作的主要内容 ,也是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概述了贵州稻种资源研究的主要进展、存在问题 ,并围绕其保护与利用的主题提出今后的主要任务与建议。
阮仁超陈惠查金桃叶游俊梅
关键词:种质资源作物品种资源种质改良种质创新种质利用
贵州地方旱稻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评价被引量:22
2005年
以原产于贵州的765份地方旱稻种质资源为研究对象,对其32个主要形态学性状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粳型旱稻的遗传多样性指数(1.157)大于籼型旱稻(1.123);数量性状的多样性指数明显高于文字类描述性状.其中文字类描述性状多样性指数在0.353~1.620之间;数量性状多样性指数却在1.324~2.243,贵州旱稻表现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游俊梅陈惠查金桃叶阮仁超
关键词:旱稻形态学性状中文字籼型粳型
贵州地方稻种(Oryza Sativa L.)遗传资源命名特点浅析
编入《中国稻种资源目录》来源于贵州不同生态稻区的5168份地方品种资源的命名状况进行综合分析表明,其命名上存在多样性,而且具有以植物学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为主要依据的命名特点,这有助于通过对地方品种命名与其特征特性关系的...
阮仁超杨玉顺陈惠查金桃叶游俊梅
关键词:种质资源
5个水稻品种对美国稻瘟病小种(IB-1,IE-1k,IG-1)的抗性遗传(英文)
2012年
为研究5个水稻品种对美国稻瘟病小种IB-1、IE-1k和IG-1的抗性遗传,于2008―2009年在美国阿肯色大学潘布拉夫分校和水稻研究推广中心,用中国水稻品种特青和4个美国水稻品种Katy、Mars、LaGrue和Newbonnet组成完全双列杂交。一代、杂交二代和亲本在温室,用美国稻瘟病(Magnaporthegrisea)3个主要菌原小种IB-1、IE-1k和IG-1进行接种鉴定,进行完全双列杂交遗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特青抗所有的小种;Katy抗IB-1和IG-1,但感IE-1k;Mars抗IE-1k和IG-1,但感IB-1;LaGrue感所有小种;Newbonnet抗IG-1,但感IB-1和IE-1k。抗病品种特青与感病品种Newbonnet对小种IB-1,抗病品种特青与抗病品种Mars对IE-1k,抗病品种特青与抗病品种Katy,抗病品种特青与抗病品种Newbonnet对IG-1,其正反交二代抗病植株与感病植株的比例为63∶1,说明,这些抗病品种对相应的IB-1、IE-1k和IG-1分别存在3对独立遗传的显性抗病基因,出现重叠作用的遗传关系。抗病品种特青与抗病品种Katy,抗病品种特青与感病品种LaGrue,抗病品种Katy与感病品种Newbonnet对IB-1,抗病品种特青与感病品种Mars和感病品种Lagure,抗病品种Katy与感病品种Mars和感病品种Lagure对IG-1,其正反交杂交二代抗病植株与感病植株的分离比例符合15∶1的比例,说明,这些抗病品种对相应稻瘟病小种存在两对独立遗传的显性抗性基因,出现重叠作用的遗传关系。抗病品种Mars与感病品种Katy、感病品种Lagure和感病品种Newbonnet对IE-1k,其杂交一代表现感病,正反交杂交二代抗病植株和感病植株的分离符合7抗︰9感的比例,说明,品种Mars存在两对隐性抗病基因,感病品种Katy、Lagure和Newbonnet与抗病品种Mars的后代出现两对显性感病基因互补作用的遗传关系。抗病品种特青与感病品种Mars,抗病品种Katy与感病品种Mars及LaGrue对IB-1,抗病品种特青与感病品种Katy、LaGrue和Newbonnet对IE-1k,抗病品种Katy、Mars和New
HUANG Bi-hu严宗卜游俊梅
关键词:水稻稻瘟病抗性
贵州地方稻种遗传资源研究与利用概述被引量:10
2005年
贵州稻种遗传资源经过20余年的研究,在收集、保存、评价与利用方面已取得较大进展。主要表现在:(1)陆续收集并整理、编目的地方稻种达5 667份,大部分已分别于不同时期送国家种质库作长期保存,系统完成农艺性状的鉴定与评价,筛选出一批矮秆、大穗、大粒、优质、抗病虫、耐逆(冷、旱)和功能型等特性突出的优异种质;(2)贵州地方稻种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是环境对品种的选择和品种对环境适应双向作用的同化产物,尤其在贵州高原的低温、高湿、寡照生境下形成的禾类和旱稻等种质,在耐逆(包括冷、烂、锈等不良土壤因子)等特性上表现出一定的独特性;(3)开展了地方稻种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基因源、非sd1基因新矮源、双(多)胚等有利基因资源的鉴定和筛选;(4)概述了立足贵州省情的稻种资源保存途径,建立了以高原异生境繁种为基础、国家种质库为保障的遗传资源保存保护工作体系。对目前贵州稻种资源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今后工作的重点与发展方向进行了讨论。
阮仁超陈惠查游俊梅金桃叶张再兴杨玉顺
关键词:SATIVA种质资源
贵州地方稻种资源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基因材料的筛选被引量:12
1999年
对368份源于贵州不同生态地区的地方稻种资源与不同胞质类型雄性不育系珍汕97A、金23A、协青早A和K17A等进行测交,鉴定其F1育性。结果表明,在贵州不同生态条件下形成的地方稻种资源存在一定数量对野败等类型雄性不育恢复的品种,并讨论了其在水稻育种中的利用途径。
阮仁超陈惠查杨玉顺金桃叶游俊梅
关键词:地方稻种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基因水稻
贵州稻种禾类种质资源耐冷性和抗旱性鉴定与评价利用被引量:26
1999年
分别对286份和232份贵州稀有稻种禾类种质资源的芽期耐冷性和苗期抗旱性进行鉴定研究。结果表明,禾类资源中存在丰富的耐冷、抗旱基因。耐冷性鉴定表现中抗(5级)以上品种179份,占62.58%,其中1级高抗品种46份,占16.08%;抗旱性鉴定表现强(1级)的品种有35份,占15.09%,5级中抗以上品种104份,占鉴定数的44.82%;筛选出耐冷抗旱的双抗种质有9份。并就禾类资源的耐冷、抗旱等优异特性应用于水稻育种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陈惠查张再兴阮仁超杨玉顺金桃叶游俊梅
关键词:种质资源耐冷性抗旱性水稻
构建贵州地方稻种遗传资源核心样品种质库的基本原则与程序被引量:13
1999年
核心样品种质库是体现作物品种资源遗传多样性并促进有效利用的一项重要资源管理机制。构建贵州稻种资源核心样品种质库时,须遵循既要保证最大可能的遗传多样性,又要避免过多的遗传同一性材料;既便于管理,更有利于利用和交流;既是数量上的精炼,又是特色性优异种质研究成果的集中体现等基本原则。采取形态特征与生物学特性鉴定为主,辅之同工酶等生化分析作为性状评价指标,分层取样,逐层聚类分析的方法,提出了贵州稻种核心样品构建程序按初级(30%)→次级(20%)→核心样品(10%)三个层次逐步开展。
阮仁超陈惠查杨玉顺游俊梅金桃叶朱玉琴
关键词:种质资源水稻
贵州稻种资源双(多)胚材料的筛选初报被引量:5
1999年
利用异位胚作为识别标准,对2094份国内外品种进行了双(多)胚或双(多)生苗的筛选鉴定,结果发现双A32、双A33、双A34、双A35和双A40等5个品系双(多)苗频率较高,达10.86%~20.14%。将这5个品系分别与显性遗传标记紫色稻进行正反交测验表明,正交F1其绿苗应是由不定胚形成的,其植株在形态特征、结实率、千粒重等与母本相似,反交F1则均为紫苗;对18个双苗品系在不授粉的情况下通过化学药物诱导孤雌生殖,诱导率较高的仍是双(多)胚苗自然频率较高的品系。
金桃叶张再兴陈惠查阮仁超杨玉顺游俊梅
关键词:水稻双胚苗多胚苗无融合生殖固定杂种优势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