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伟
- 作品数:36 被引量:227H指数:9
- 供职机构: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深圳市南山区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的MRI表现被引量:18
- 2012年
- 目的:探讨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的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6例。男5例,女1例,年龄21~76岁(平均56岁)。6例均行MRI检查,增强扫描4例。结果:6例均为单发,躯干和四肢皮下各3例;4例表现为边界清楚的类圆形或椭圆形软组织肿块;2例表现为边界欠清的分叶状或不规则软组织肿块。与肌肉信号相比,T1WI表现为等(n=3)或稍高信号(n=3),T2WI脂肪抑制序列上均表现为略不均匀的高信号,其内可见少许条片状的稍低信号。Gd-DTPA增强扫描病灶均明显强化,4例内部可见不规则弱强化区。结论: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MRI对病灶的术前评估及术后复发的检测有重要的价值。
- 郭翠萍张雪林吕晓飞韩路军熊伟熊炜烽
- 关键词:皮肤纤维肉瘤磁共振成像
- 舌癌的CT、MRI诊断(附23例报告)被引量:8
- 2011年
- 目的:探讨舌癌的CT、MRI表现在舌癌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病理证实的23例舌癌CT、MRl资料,并结合临床及病理资料深入分析。结果:23例患者之中,肿块位于舌侧缘14例,舌背面3例,舌根4例,舌尖2例。CT平扫示舌癌病灶呈不均匀软组织密度影,增强扫描病灶显著不均匀强化;MRI平扫显示病灶边缘较清晰,T1WI呈等-低混杂信号、T2WI呈等-高混杂信号,T1WI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受侵颈部淋巴结可伴肿大,中心坏死囊变。结论:舌癌的CT与MRI均有助于舌癌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案的确定。
- 刘珍银邱士军吕晓飞熊伟段芙红冯霞
- 关键词:舌鳞状细胞癌磁共振成像
- 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不典型MRI表现被引量:8
- 2018年
- 目的探讨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的不典型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1年5月至2016年12月及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2003年9月至2009年5月间经病理证实的影像表现不典型的17例PCNSL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首诊MRI资料。所有病例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由2名资深放射医师对MRI资料进行评价,包括瘤灶数目、生长部位、大小、形态、信号特点及强化方式等。结果17例中8例单发,9例多发。不典型MRI表现主要包括病变部位不典型和信号特点不典型。(1)部位不典型共9例。7例单发,位于脑干3例、大脑半球浅表部位2例、小脑半球1例、鞍区1例;2例多发,均表现为单纯室管膜下多发结节不伴脑实质异常。6例单发及2例多发病灶均呈结节样T1WI等或稍低信号,T2WI等或稍高信号,增强扫描显著均匀强化。(2)信号特点不典型共10例。①散在斑片状T1WI稍低、T2WI稍高信号,增强扫描不同程度补丁样或线样强化,共6例,1例单发于脑干、5例多发以幕上白质为主;②弥漫白质T1WI稍低、T2WI稍高信号,无具体瘤灶,增强无强化,共2例;③结节样病变,内部信号欠均、可见钙化1例,明显囊变坏死1例(增强扫描呈花环状强化)。结论非典型生长部位和信号特点的PCNSL易被误诊或诊断延迟,了解其影像表现并结合临床特点,可提高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
- 李新瑜孙聚葆杨静熊伟鲁果果陈殿森
- 关键词:淋巴瘤中枢神经系统磁共振成像
- 读片窗
- 2006年
- 张兴华熊伟张雪林
- 关键词:读片窗异常阴道流血排尿困难宫颈萎缩左肩部凹陷性
- 原发性骨淋巴瘤的影像学诊断被引量:5
- 2009年
- 目的分析原发性骨淋巴瘤的影像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骨淋巴瘤的影像资料,其中CT检查9例,5例行增强扫描;MRI检查12例,7例行增强扫描。结果14例原发性骨淋巴瘤中12例为B细胞源性,2例为T细胞源性。11例侵犯单一骨,3例侵犯多骨,共侵犯19处骨骼。其中骨盆8例次,椎体5例次,股骨4例次,颅骨2例次。行CT扫描的9例中,6例表现为溶骨性破坏,呈虫蚀样、筛孔样,2例呈浸润性骨质破坏,1例呈混合型骨质破坏,2例出现骨膜反应。行MRI扫描的12例均可见骨髓侵犯,伴周围软组织肿块。T1WI呈等或低信号,T2WI呈等或高信号,增强扫描病灶呈明显不均匀强化。T2WI脂肪抑制序列显示骨髓腔侵犯更为清楚,可见病变区骨髓腔信号明显增高。结论原发性骨淋巴瘤的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 熊伟张雪林张静张兴华
- 关键词:淋巴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磁共振成像
- 核磁共振动态增强成像评价肝纤维化的临床应用被引量:8
- 2011年
-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MR)动态增强时间信号曲线(TIC)定量参数评价肝纤维化程度的价值。方法患者及健康志愿者共36人行肝脏MR常规及动态增强扫描,依据肝纤维化程度分为正常组(n=9)、轻度纤维化(n=5)、中重度纤维化(n=7)及肝硬化(n=15)共4组。获取门静脉、肝、脾的TIC,评价峰高、TTP、信号上升最大斜率(MSI)和信号下降最大斜率(MSD)等TIC量化参数与肝纤维化程度的相关性,运用ROC曲线评价TIC斜率指标诊断肝纤维化程度的效力。结果各ROI的TIC曲线的峰高、MSI、肝脾的MSD均与纤维化程度呈负相关关系(P<0.05,r为-0.446~-0.800),TTP与之呈较为密切的正相关关系(P<0.05,r>0.5)。ROC曲线分析显示:诊断轻度肝纤维时,各斜率指标曲线下面积(AUC)依次为0.747~0.783,其中脾MSD曲线下面积最大;诊断中度以上纤维化(S≥3)时,AUC为0.728~0.877,由小到大对应的指标依次为动脉期肝MSI、门静脉MSI、门静脉期肝MSI、肝MSD、动脉期脾MSI、脾MSD;诊断肝硬化时,AUC为0.742~0.821,由小到大对应的指标依次为门静脉期肝MSI、肝MSD、动脉期肝MSI、门静脉MSI、动脉期脾MSI、脾MSD。结论 MR动态增强TIC能反映肝纤维化进程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是一种无创评价肝纤维化程度的功能影像学方法。
- 李新瑜熊伟韩路军张雪林邱士军李绍林
- 关键词:肝纤维化肝硬化
- 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影像表现被引量:17
- 2011年
- 目的探讨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IMT)的CT、MRI表现,旨在提高对其诊断水平。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腹部IMT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其中男、女各3例,年龄1~61岁,平均35.5岁。5例行CT扫描,其中4例行平扫及增强扫描,1例仅行平扫;1例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肠系膜4例,横结肠1例,前列腺后方1例。5例为单发病灶,1例为多发病灶,部分相互融合。4例边界清晰,2例不清晰。病灶最大横径5.3~15.4cm。CT平扫4例密度均匀,1例密度不均匀,CT值25~58HU;增强扫描3例呈明显强化,其中不均匀强化2例,均匀强化1例,1例呈轻度均匀强化,2例强化病灶内及周边可见血管影。1例MRI表现为边界清晰的软组织肿块,实性部分T1WI呈等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中心可见不规则黏液样变性,呈明显短T1、长T2信号,增强扫描病灶实性部分呈明显均匀强化,黏液样变性区无强化。结论 CT、MRI能清楚显示IMT的部位、大小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但表现无特异性,确诊仍依赖病理检查。
- 熊伟张雪林张静韩路军吕晓飞侯刚强
- 关键词: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磁共振成像
- 肾脏淋巴瘤的影像诊断被引量:10
- 2011年
- 目的探讨肾脏淋巴瘤的CT、MRI及PET/CT特征。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经病理证实的肾脏淋巴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17例患者行CT检查,1例仅行平扫,其余16例行平扫及增强扫描,3例同时行PET/CT检查;1例患者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 18例中表现为多发结节型6例,单发结节型3例,邻近腹膜后侵犯型5例,肾周型3例,弥漫浸润型1例。结论 CT、MRI及PET/CT均能显示肾脏淋巴瘤病变。肾脏内多发、单发肿块或腹膜后肿块直接侵犯,CT平扫表现为均匀等或稍低密度,MRI呈等T1、等T2信号,轻度强化是肾脏淋巴瘤的普遍特点,有一定的特征性。PET能更敏感地发现其他器官的隐匿性病灶。
- 熊伟张雪林李洪生吕晓飞侯刚强郭翠萍
- 关键词:肾肿瘤淋巴瘤磁共振成像发射型计算机
- 室管膜母细胞瘤的CT和MRI表现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探讨室管膜母细胞瘤的CT和MRI表现特点及其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室管膜母细胞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5例均接受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其中2例同时接受CT平扫。结果 5例室管膜母细胞瘤中4例为单发病灶,其中1例发生于右侧额叶,3例发生于脑室内(右侧侧脑室、左侧侧脑室及四脑室各1例)。1例为多发病灶,主体位于双侧额叶侵犯胼胝体膝部并脑室及鞍上池多发播散转移。肿瘤体积2.6 cm×2.4 cm×3.4 cm^5.7 cm×5.6 cm×5.4 cm。CT平扫1例发生于左侧侧脑室内病灶表现为大片状钙化,边界清晰,瘤周无水肿,另1例发生于双侧额叶病灶表现为不均匀稍高密度,边界不清,可见大片水肿。MRI平扫T1WI多表现为等稍低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增强扫描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3例见肿瘤内囊变。结论CT和MR检查能准确显示室管膜母细胞瘤部位、范围及周围受累情况,但是影像学表现无特异性,定性诊断有赖于病理检查。
- 熊伟许乙凯严承功谭相良吕晓飞
-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
- 原发性鼻腔鼻窦黏膜恶性黑色素瘤CT、MR诊断被引量:10
- 2019年
- 目的:探讨CT、MR对原发性鼻腔鼻窦黏膜恶性黑色素瘤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分析经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的11例原发性鼻腔鼻窦黏膜恶性黑色素瘤影像、病理及临床资料。CT检查11例,增强5例。其中3例行MR平扫、增强扫描。观察病灶位置、范围、密度或信号特点、周围淋巴结以及病变同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等特征。结果:肿瘤位于鼻腔3例,鼻窦6例,同时累及鼻腔、鼻窦者2例。CT平扫病灶形态欠规则,软组织密度,未见坏死囊变或钙化灶;增强扫描2例明显强化,3例中度强化。3例MR检查中,1例T_1WI呈高信号,T_2WI呈低信号;余2例T_1WI、T_2WI均呈等信号;增强扫描中度强化。11例均对周围组织有不同程度的侵犯。11例均行免疫组化染色,肿瘤细胞HMB-45(+)、S-100(+)、Vimentin(+)。结论:原发性鼻腔鼻窦黏膜恶性黑色素瘤CT缺乏特异表现;典型的黑色素瘤MRI表现典型的信号特征。CT、MR能准确显示病灶部位、肿瘤与周围组织关系及相邻重要结构侵犯情况。
- 侯刚强张小静高德宏曾志斌熊伟
- 关键词:黑色素瘤鼻窦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