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景枝
- 作品数:90 被引量:291H指数:10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利妥昔单抗治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EB病毒病的疗效和安全性被引量:8
- 2012年
- 目的了解利妥昔单抗治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EB病毒(EBV)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2012年3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诊断为allo-HSCT后EBV病并应用利妥昔单抗治疗的26例患者,其中临床诊断EBV病15例,活检确诊(移植后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PTLD)11例。利妥昔单抗静脉输注375mg/m2,每周1次。采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疗效标准判定疗效,采用通用的毒性分级标准判定输注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结果共应用利妥昔单抗78例次,中位3(1~6)例次。利妥昔单抗输注过程中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治疗后1、2、3、4、8周的累积完全缓解(CR)率分别为(11.5±6.3)%、(42.2±10.2)%、(64.4±10.0)%、(74.6±9.4)%、(87.3±7.9)%。总有效率84.6%,CR率73.1%;单个器官受累患者的CR率高于多器官受累患者(10/10比9/16,P=0.023),临床诊断的EBV病患者CR率高于PTLD患者(13/15比6/11,P=0.09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自首剂利妥昔单抗应用后的1年和2年总生存(os)率分别为(55.7±10.2)%和(39.6±12.4)%。单器官受累患者的存活率高于多器官受累患者(8/10比5/16,P=0.041),临床诊断的患者存活多于PTLD患者(11/15比2/11,P=0.015)。结论利妥昔单抗治疗EBV病安全有效,建议根据临床诊断在单器官受累时即开始治疗,同时争取尽早获取病理结果。利妥昔单抗的治疗方案需要前瞻性研究提供循证医学的证据来进一步规范。
- 许兰平刘代红刘开彦张春丽王峰蓉王景枝王昱陈欢张圆圆闫晨华韩伟陈育红赵婷张晓辉黄晓军
- 关键词:爱泼斯坦巴尔病毒感染异基因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
-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应用伊曲康唑肝功能异常53例病因分析
- 2011年
- 目的分析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应用伊曲康唑患者肝功能异常的病因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53例allo-HSCT患者应用伊曲康唑预防或治疗侵袭性真菌感染(IFI)后肝功能异常指标的动态变化特点及病因。结果 14例(26.4%)肝功能异常与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相关,13例(24.5%)与感染相关,11例(20.8%)与预处理毒性相关,8例(15.1%)与药物相关,与血栓性微血管病(TMA)、肝窦阻塞综合征(SOS)相关均为1例(1.9%),另5例(9.4%)病因不能确定。GVHD相关组发生肝酶、胆红素同时升高比例高于感染相关组(P=0.007);与预处理毒性相关组比较,GVHD相关组4级肝功能异常发生率较高(P=0.021)。结论 allo-HSCT后应用伊曲康唑患者肝功能异常常见病因依次是GVHD、感染、预处理毒性、药物及其他。GVHD相关组肝功能异常程度较重。
- 张熙洋许兰平黄晓军王昱莫晓冬王景枝刘代红
- 关键词:造血干细胞移植异基因肝功能异常伊曲康唑
- 更昔洛韦胶囊在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巨细胞病毒血症中的应用被引量:3
- 2007年
- 目的探讨更昔洛韦(ganciclovir,DHPG)胶囊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后患者巨细胞病毒(CMV)血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06年2月至5月在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行HSCT的30例移植后CMV血症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CMV感染预防采用更昔洛韦10mg/(kg.d),分2次静脉滴注,移植前第9天至移植前第2天,连续8d。移植后应用定量多聚酶链反应(PCR)定期进行病毒DNA检测,CMV-DNA定量>6.0×102拷贝/mL或<1×105拷贝/mL的患者应用更昔洛韦胶囊1g每日3次治疗。结果HSCT后发生CMV血症的中位时间为移植后42d,诊断时CMV-DNA中位数4.626×103拷贝/mL。更昔洛韦胶囊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0%,14d转阴率66.67%,转阴中位时间10d。4例(13.3%)出现不良事件,程度为轻至中度,表现为血细胞计数减少3例,转氨酶升高1例。结论更昔洛韦胶囊用于治疗HSCT后CMV血症患者安全有效。
- 王昱黄晓军许兰平刘代红韩伟陈育红王景枝张晓辉陈瑶刘开彦
- 关键词:更昔洛韦巨细胞病毒造血干细胞移植
-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基础上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优于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单药治疗慢性髓性白血病急变期患者
- 目的:比较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基础上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和TKI单药治疗慢性髓性白血病(CML)急变期(BC)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4月至2010年10月间92例CML-BC患...
- 江浩许兰平刘代红刘开彦陈珊珊江滨江倩陈欢陈育红韩伟张晓辉王昱王景枝王峰蓉秦亚溱赖悦云刘艳荣黄晓军
- 关键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慢性髓性白血病
- 文献传递
-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晚发重症肺炎患者预后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6
- 2017年
- 目的 探讨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晚发重症肺炎(LOSP)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5年12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病研究所68例LOSP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研究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LOSP中位发生时间为移植后213(90-2330)d,总生存率为42.6%(29/68);LOSP患者中位死亡时间为发病后21 d(研究中定义〈21 d为早期死亡,≥21 d为晚期死亡).LOSP发病时的中位氧合指数为199.15(92.21-290.48)mmHg(1 mmHg=0.133 kPa).LOSP有病原学证据者32例(36.8%),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真菌或混合型.LOSP发病时,中位CRP水平为75.65(0.94-451.00)mg/L;中位降钙素原(PCT)水平为0.66(0.00-249.00)μg/L.ROC曲线分析显示,高PCT水平(≥0.94μg/L)预示LOSP患者早期高病死率.多因素分析进一步显示,PCT水平高的LOSP患者早期死亡风险增加(OR=5.77,95%CI 1.66-20.11,P=0.006),LOSP发生时间≥移植后213 d也是早期死亡危险因素(OR=4.74,95%CI 1.33-16.89,P=0.017);而既往未发生过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OR=4.50,95%CI 1.58-12.83,P=0.005)及LOSP发生时间≥移植后213 d(OR=4.40,95%CI 1.61-11.99,P=0.004)是晚期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 PCT≥0.94μg/L及LOSP发生时间≥移植后213 d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发生LOSP患者的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既往未发生过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及LOSP发生时间≥移植后213 d是晚期死亡的危险因素.
- 陈瑶王昱江志红许兰平张晓辉陈欢陈育红王峰蓉王景枝韩伟张圆圆韩婷婷唐菲菲莫晓冬孙于谦闫晨华刘开彦黄晓军
- 关键词:造血干细胞移植重症肺炎
- 成人初发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年龄相关临床特征和预后被引量:9
- 2018年
- 目的探讨非老年成人初发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年龄相关的临床特征、早期治疗反应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18-65岁初发AML(非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连续病例,分析不同年龄组患者初诊时疾病特征、早期治疗反应、复发和生存,以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共收集1097例患者,男性591例(53.9%),中位年龄42岁。随着年龄的增长,患者WBC显著下降(P=0.003),PLT显著上升(P=0.034),骨髓原始细胞比例显著下降(P=0.021)。SWOG危险度在各年龄组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3)。NPM1阳性伴FLT3-ITD阴性的患者比例随年龄增长显著上升(P<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在总人群中,年龄增加是获得形态学无白血病状态(MLFS)(P=0.053)、完全缓解(CR)(P=0.004)和总生存(OS)(P=0.070)的不利影响因素,但在接受标准诱导治疗的患者中,年龄增加仅与CR相关(P=0.075),而与MLFS和OS无关。结论非老年初发AML患者的临床、细胞遗传学和分子学特征随年龄变化而不同。在接受标准诱导治疗的患者中,年龄增加与获得MLFS和OS均无显著相关性。
- 窦雪琳赵婷许兰平张晓辉王昱陈欢陈育红闫晨华韩伟王峰蓉王景枝陈瑶江浩主鸿鹄贾晋松王婧江滨王德炳刘开彦黄晓军江倩
- 关键词:年龄成人预后
- 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 2010年
-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本质是造血干/祖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是唯一可能治愈该病的手段。对于FAB中的RAEB及RAEB-t患者,IPSS系统中的中危-2及高危MDS患者,进行HSCT是最佳选择。具有高危染色体核型的患者也应进行HSCT。严重输血依赖也是HSCT的适应症。关于供者的选择,同胞全相合供者是首选;配型相合的非血缘供者是另一选择;在有条件的中心,可以进行亲属HLA部分相合/单倍体供者的HSCT。对于高复发风险的MDS患者,选用PBSC对于生存更有益。常采用的标准剂量的预处理方案,通常包括清髓剂量的TBI或马利兰,两者疗效相似。采用减低剂量的预处理方案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可以进行HSCT的患者范围,但生存率没有改善,因此没有标准预处理方案的禁忌症的患者不应选择RIC。
- 王景枝黄晓军
- 关键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造血干细胞移植
-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EB病毒感染情况分析被引量:22
- 2013年
- 目的分析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EB病毒感染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于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行allo-HSC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720例患者中男469例,女251例,中位年龄30(2~67)岁,其中66例患者发生EBV感染,累积发生率为(9.3±1.1)%,中位发生时间54.5(18~253)d。在HLA全相合、HLA半相合及非血缘移植患者中移植后1年EBV感染累积发生率分别为(1.3±0.7)%、(13.7±1.7)%和(9.1±4.4)%。在其中HLA半相合移植中EBV血症、临床诊断EBV病及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PTLD)的累积发生率分别为(5.8±1.1)%、(5.7±1.1)%和(2.3±0.7)%。所有感染EBV患者的总病死率为(33.9±5.9)%,不同EBV疾病患者的病死率:PTLD为(63.6±15.8)%,临床诊断的EBV病为(42.3±9.9)%,单纯EBV血症为(13.8±6.5)%。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均显示预处理过程中使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是allo—HSCT后EBV感染及EBV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EBV感染是allo-HSCT后常见的合并症,尤其是EBV相关疾病及PTLD的患者病死率高,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是预处理过程中使用ATG。
- 韩婷婷许兰平刘代红刘开彦张晓辉陈欢陈育红韩伟王峰蓉王昱王景枝黄晓军
- 关键词:EB病毒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造血干细胞移植
- 亲缘单倍型与同胞全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白血病髓外复发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比较被引量:1
- 2018年
- 目的比较急性白血病患者接受亲缘单倍型供者(HID)和同胞全相合供者(MSD)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髓外复发(EMR)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对2000年1月-2015年12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科接受allo HSCT的急性白血病患者(HID 48例和MSD 4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HID组EMR的最常见部位为中枢神经系统(56.2%);MSD组EMR的最常见部位为皮肤软组织和中枢神经系统,均为38.1%.MSD较HID组EMR更易出现多部位的累及(33.3%对10.4%,x^(2)=7.064,P=0.010),且MSD组患者更容易出现皮肤软组织为表现的EMR.HID组EMR发生时间为241.5(10~2856)天,早于MSD组的302(35~1532)天(Z=2.091,P=0.037).两组EMR治疗的完全缓解(CR)率分别为56.2%和69.0%(x^(2)=1.561,P=0.277),2年疾病进展相关死亡(PRM)率分别为(45.4±8.2)%和(37.0±8.1)%(x^(2)=1.002,P=0.317),EMR后2年的治疗相关死亡(TRM)率分别为(15.0±5.8)%和(10.3±5.0)%(x^(2)=0.098,P=0.754).发生EMR后2年总生存(OS)率分别为(39.6±8.0)%和(52.7±8.2)%(x^(2)=1.527,P-0.217),两组均无显著差异.联合治疗组EMR后2年OS率高于单项治疗组[(53.0±6.7)%对(31.9±11.2)%,x^(2)=7.966,P=0.005],尤其是接受MSD-HSCT的患者[(63.0±8.9)%对(14.6±13.3)%,x^(2)=6.542,P=0.011].结论皮肤软组织是MSD后重要的EMR部位,而且MSD-HSCT后的EMR更易出现多系统累及,而MSD组患者或许更能从联合治疗中获益;对于HID移植后出现EMR的患者,如何进一步改善预后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 郑凤美孔军赵婷张晓辉许兰平王昱闫晨华陈欢陈育红韩伟王峰蓉王景枝刘开彦黄晓军莫晓冬
- 关键词:髓外复发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单倍型
-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监测E2A—PBX1融合基因的意义初探被引量:3
- 2015年
- 目的观察伴有E2A—PBX1融合基因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造血干细胞移植后E2A—PBX1融合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特点,初步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2月至2015年1月于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10例E2A-PBX1融合基因阳性ALL患者临床资料,采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方法监测E2A.PBX1融合基因水平,分析其水平变化与疾病复发和治疗的相关性。结果10例E2A-PBX1融合基因阳性患者(其中4例为移植前阳性),移植后6例E2A—PBX1基因转阳,中位转阳时问90(75~180)d,第1次转阳基因中位水平为25.200%(0.022%~353.600%),从E2A—PBX1基因转阳至血液学复发间隔中位时间30(0~74)d,4例最终血液学复发,中位复发时间为164(75-240)d。6例E2A—PBX1融合基因转阳患者4例死亡,3例死于复发,1例死于弥漫性肺泡大出血。结论伴有E2A—PBX1融合基因ALL患者移植后一旦E2A—PBX1基因转阳,其水平迅速上升,病情进展迅速,预后差。
- 赵晓甦秦亚溱张艳玲徐永艳王昱陈欢王峰蓉王景枝黄晓军
- 关键词:造血干细胞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