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玉英

作品数:11 被引量:14H指数:2
供职机构:第四军医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生物学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神经元
  • 6篇膜片
  • 6篇膜片钳
  • 5篇背根
  • 5篇背根节
  • 3篇兴奋性
  • 3篇突触
  • 3篇初级传入纤维
  • 3篇传入纤维
  • 2篇神经节
  • 2篇温度敏感性
  • 2篇膜片钳术
  • 2篇互信息
  • 2篇脊髓背角
  • 2篇脊髓背角神经...
  • 2篇背根节神经元
  • 2篇背角
  • 2篇背角神经元
  • 1篇电生理
  • 1篇电生理特性

机构

  • 11篇第四军医大学

作者

  • 11篇王玉英
  • 11篇胡三觉
  • 7篇万业宏
  • 3篇菅忠
  • 2篇文治洪
  • 2篇王文挺
  • 2篇雷革胜
  • 2篇朱俊玲
  • 1篇董辉
  • 1篇戴飞
  • 1篇刘志洋
  • 1篇张萍
  • 1篇杨瑞华
  • 1篇邢俊玲
  • 1篇张磊
  • 1篇张磊

传媒

  • 4篇第四军医大学...
  • 2篇中国疼痛医学...
  • 2篇中国神经科学...
  • 1篇生理学报
  • 1篇生物物理学报

年份

  • 1篇2007
  • 1篇2006
  • 3篇2005
  • 6篇2004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背根节初级感觉神经元的温度敏感性
2006年
目的:观察大鼠背根节(DRG)中型神经元的温度敏感性.方法:在新鲜分散的大鼠背根节中型神经元运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观察给予不同温度梯度刺激下引起细胞放电的特征.结果:根据大鼠背根节中型神经元在不同温度梯度刺激下的放电特征可将它们区分为两类温度敏感神经元.Ⅰ类神经元的温度敏感性与冷温度变化密切相关,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引发的逐渐增强的膜电位超级化可引发频率由高到低的动作电位.随着温度的降低神经元又表现出频率由低到高的动作电位变化.动作电位的幅值一致,符合“全或无”定律.该类神经元具有电压依赖性.Ⅱ类神经元的兴奋性与温度变化的关系不明显,随着温度升高或降低,神经元只出现一个动作电位,其频率没有变化,仅仅表现在随温度升高,动作电位的幅值降低,温度降低后,其幅值又恢复.结论:大鼠DRG两类神经元在温度变化一致的情况下各具不同的冷温度敏感性.
张磊王玉英董辉胡三觉
关键词:温度敏感性膜片钳术神经节神经元
大鼠初级传入纤维与脊髓背角神经元间的动作电序列的突触传递(英文)被引量:1
2004年
外周感觉神经元通过动作电位序列对信号进行编码,这些动作电位序列经过突触传递最终到达脑部。但是各种脉冲序列如何通过神经元之间的化学突触进行传递依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研究了初级传入Aδ纤维与背角神经元之间各种动作电位序列的突触传递过程。用于刺激的规则、周期、随机脉冲序列由短簇脉冲或单个脉冲构成。定义“事件”(event)为峰峰间期(interspike interval)小于或等于规定阈值的最长动作电位串,然后从脉冲序列中提取事件间间期(in-terevent interval, IEI)。用时间-IEI图与回归映射的方法分析IEI序列,结果表明在突触后输出脉冲序列中可以检测到突触前脉冲序列的主要时间结构特征,特别是在短簇脉冲作为刺激单位时。通过计算输入与输出脉冲序列的互信息,发现短簇脉冲可以更可靠地跨突触传递由输入序列携带的神经信息。这些结果表明外周输入脉冲序列的主要时间结构特征可以跨突触传递,在突触传递神经信息的过程中短簇脉冲更为有效。这一研究在从突触传递角度探索神经信息编码方面迈出了一步。
万业宏菅忠文治洪王玉英胡三觉
关键词:互信息
大鼠受损背根节中型感觉神经元的温度敏感性
2007年
目的:观察大鼠损伤背根节(DRG)中型感觉神经元的热温度敏感性。方法:在急性离散的大鼠DRG中型神经元上,运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观察不同温度梯度刺激下受损DRG神经元的放电的特征。结果:大鼠损伤DRG中型神经元与热温度变化有一定的关系,它们根据放电模式可分为3型,其中62%(26/42)的中型神经元与热温度变化密切相关,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引发的逐渐增强的膜电位去极化可引发频率由低到高的动作电位。随着温度的降低神经元又表现出频率由高到低的动作电位变化,放电后有规律的膜电位振荡,于较弱的超极化刺激可产生反跳动作电位,动作电位的幅值不一致。该类神经元具有电压依赖性。结论:大鼠受损DRG中型感觉神经元特别是紧张型放电的神经元对非伤害性刺激反应强烈,具有热温度敏感性。
张磊王玉英杨瑞华胡三觉
关键词:温度敏感性全细胞膜片钳背根节
大鼠背根节内两类兴奋性神经元的放电特征被引量:1
2004年
目的 :观察大鼠背根节 (DRG)神经元兴奋性分类的放电特征 .方法 :在新鲜分散的中、小型大鼠背根节神经元运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 ,观察给予胞内去极化 ,超极化电流刺激引起细胞放电的特征 .结果 :根据大鼠背根节神经元的放电特征可将它们区分为两类兴奋性 .1类 :神经元兴奋性与刺激强度相关 ,逐渐增强的去极化刺激可引发频率由低到高的动作电位 .一般于超极化刺激后不产生反跳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的幅值一致 ,符合“全或无”定律 .2类 :神经元的兴奋性与去极化刺激强度关系不明显 ,神经元放电频率比较稳定 ,不随刺激强度的增强而增加 ,放电前后有规律的膜电位振荡 .于较弱的超极化刺激后可产生反跳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的幅值不一致 .结论 :大鼠DRG两类兴奋性神经元各具不同的放电特征 .
王玉英菅忠万业宏胡三觉
关键词:背根节膜片钳兴奋性神经元
受损背根节神经元持续性钠流的检测被引量:3
2004年
目的 :检测损伤大鼠背根节 (DRG)神经元持续性钠流 (persistentsodiumcurrent,INap)并研究其与阈下膜电位振荡的关系 .方法 :术后 3~ 6d慢性痛大鼠模型背根节急性分离 ,消化离散成单细胞 ,对中小型DRG神经元运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 .结果 :电压钳下 ,钳制电位在 - 80mV ,给予斜波去极化到 - 30mV时 ,细胞产生一持续时间 15 0~ 2 0 0ms,幅值 89~ 2 0 0pA的持续性内向钠流 ,且对 10 0nmol/LTTX敏感 .电流钳下 ,产生阈下膜电位振荡的细胞 ,给予 10 0nmol/LTTX后 ,振荡消失 .结论 :在受损DRG神经元上检测到的持续性钠流可能是产生阈下膜电位振荡的基础之一 .
刘志洋王玉英王文挺胡三觉
关键词:膜片钳术
噪声对神经元活动基本性质的影响
<正>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在神经信息的检测、编码与传导过程,噪声起着干扰与破坏作用。近年, 随着非线性随机共振研究的深入,在理论与实验上均证明,适当强度的噪声可以增强感受器与神经元对弱信号的检测,从而使得对噪声作用的观念发...
胡三觉王玉英
关键词:噪声神经元随机共振兴奋性
文献传递
去甲肾上腺素对慢性压迫背根节神经元的兴奋作用
2004年
目的观察去甲肾上腺素对大鼠正常及慢性压迫背根节中具有后去极化的神经元的兴奋性作用。方法急性离散大鼠背根节(dorsalrootganglion,DRG)神经元后,以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了正常DRG神经元及慢性压迫DRG神经元的膜电位及放电数目在施加去甲肾上腺素(NE)前后的改变。结果在NE的作用下,受损DRG内具有后去极化(afterdepolarizepotential,ADP)的30个神经元中有13.3%出现自发放电,20%出现兴奋性增强;而检测的正常DRG内具有ADP的20个神经元在NE的作用下未出现自发放电,也无兴奋性增强。结论受损DRG的ADP神经元对NE的反应显著增强,ADP可能参与交感神经维持痛的形成。
王玉英万业宏邢俊玲胡三觉
关键词:去甲肾上腺素神经元
应用红外可视脑片膜片钳技术研究大鼠海马CA1神经元的电生理特性被引量:8
2004年
目的 :建立红外可视脑片膜片钳技术 ,初步观察大鼠海马CA1细胞的电生理特性 .方法 :应用红外微分干涉相差技术 ,结合脑片膜片钳记录 ,对健康SD大鼠海马CA1细胞电生理特性进行观察 ,并分析影响记录成功的主要因素 .结果 :红外可视膜片钳技术可实时观察到脑细胞形态结构 ,有助于对封接过程的判断 .大鼠海马脑片CA1细胞可分为多种类型 .生理条件下 ,锥体细胞处于静息或自发低频状态 ,具有膜阻抗低、频率适应现象、后放电等特点 ;中间神经元自发放电频率高、膜阻抗高、无频率适应现象 .结论 :红外可视膜片钳技术克服了盲法膜片钳的缺陷 ,实现了实时、直视的特点 ,可操作性强 .应用该项技术 。
雷革胜万业宏王玉英朱俊玲胡三觉
关键词:膜片钳电生理
大鼠下托锥体神经元theta频率膜共振特性及其离子机制
<正>theta(θ,4-10 Hz)频率的低频振荡是海马结构(hippocampal formation)群体神经元活动的一个显著特征,在感觉-运动行为、学习和记忆、突触可塑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神经元的内源性膜共振(...
王文挺万业宏朱俊玲雷革胜王玉英张萍胡三觉
关键词:振荡
文献传递
可视膜片钳法记录初级传入纤维介导的脊髓背角神经元突触后电流(英文)被引量:2
2004年
本文描述了用明胶半包埋法制备带背根脊髓薄片的实验步骤,和在脊髓背角记录由初级传入纤维介导的突触后电流的可视膜片钳法。手术制备一段带背根的脊髓标本,并用20%的明胶包埋在琼脂块上,再用振动切片机切片获得带背根的脊髓薄片。通过红外线可视的引导,在脊髓背角神经元上建立全细胞封接模式。在钳制电压为-70mV条件下,记录自发的和背根刺激引起的兴奋性突触后电流。以传入纤维的传导速度与刺激阈值为指标,可以区分A样纤维与C样纤维兴奋性突触后电流。在钳制电压为0 mV条件下,记录自发的和背根刺激引起的抑制性突触后电流。用5 μmol/L的士宁或20μmol/L的荷包牡丹碱分离出γ-氨基丁酸能或甘氨酸能的抑制性突触后电流。用可视膜片钳方法可以准确测量脊髓背角神经元的突触后电流,从而研究初级传入突触的传递过程。更重要的是,在红外线可视观察的帮助下,建立膜片钳封接的成功率显著提高,同时也使记录研究脊髓背角深层神经元变得更加容易。本研究为探索初级传入突触传递过程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方法。
万业宏王玉英戴飞胡三觉
关键词:膜片钳技术兴奋性突触后电位背角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