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琳芳
- 作品数:3 被引量:10H指数:2
-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利塞膦酸钠对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的影响
- 2005年
- 目的观察利塞膦酸钠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MBC)分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及PBMC细胞数目的影响。方法采用双盲法将54名绝经后骨质疏松妇女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在用药前和用药后6月进行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培养,并以放射免疫方法(RIA)检测培养上清中TNFα、IL1、IL6水平,计录PBMC细胞数目改变。结果利塞膦酸钠治疗组服药6月后,PBMC培养上清中TNFα、IL1水平较治疗前有所下降,IL6较前增加,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BMC细胞数目也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利塞膦酸钠作为一种骨吸收抑制剂,口服治疗对PBMC分泌细胞因子(IL1、IL6和TNFα)及细胞数目并无明显影响,这些结果提示利塞膦酸钠并未通过影响PBMC参与骨代谢调节。
- 李裕明张众志王琳芳陈璐璐
- 关键词:利塞膦酸钠绝经后骨质疏松外周血单核细胞
- 葡萄糖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的影响及调控机制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葡萄糖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uman mesenchymal stem cells,hMSCs)增殖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可能的基因调控机制。方法 hMSC-TERT细胞在不同浓度葡萄糖(5.6、11.0、25.0mmol/L)培养液中,分别培养14、28d后,用MTT法测定各组hMSC-TERT细胞的增殖率,基因芯片检测hMSC-TERT细胞在高浓度葡萄糖(25.0mmol/L)与生理浓度葡萄糖(5.6mmol/L)作用下基因谱的差异性表达,并用RT-PCR扩增技术进一步证实不同浓度葡萄糖作用下的hMSC-TERT细胞硫氧还蛋白相关蛋白(TXNIP)mRNA表达的差异。结果细胞增殖测定结果显示随着葡萄糖浓度的增加以及培养时间的延长,hMSC-TERT细胞的增殖率下降。同时基因芯片测定筛选出表达差异的基因有87条,其中12条表达上调,75条表达下调。在表达上调的基因中,TXNIP基因表达增加最为显著。RT-PCR结果也进一步证实在相同培养时间下,与5.6mmol/L葡萄糖浓度组相比,11.0mmol/L和25.0mmol/L葡萄糖浓度组TXNIP mRNA表达均明显增加(均P<0.01);25.0mmol/L组较11.0mmol/L组TXNIP mRNA表达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5.6mmol/L葡萄糖浓度组,培养28d时TXNIP mRNA水平较培养14d时明显增加(P<0.01);在11.0mmol/L和25.0mmol/L葡萄糖浓度组间,培养至14d与28d后,TXNIP mRNA水平的改变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糖环境中hMSC-TERT细胞的增殖能力下降,TXNIP mRNA的表达增加调节hMSC-TERT细胞增殖能力的改变。
- 王琳芳龚娟邓波李裕明
-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葡萄糖细胞增殖基因芯片
- 利塞膦酸钠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疗效及安全性被引量:8
- 2006年
- 目的探讨利塞膦酸钠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并评价其安全性。方法54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采取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方式进行12个月的药物研究,以双能量X线骨密度测量仪比较治疗前后0月、6月、12月腰椎及髋部骨密度(BMD)改变,同时检测骨代谢标志物血Ca、ALP、BGP及尿NTX在治疗前后的变化,并监测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X线等药物安全性指标,记录不良事件。结果腰椎(L2-4)BDM用药6月时增加(3·29±1·18)%,12月时为(4·51±1·64)%,而对照组分别为(-0·62±0·24)%和(0·48±0·18)%,股骨颈、大转子和Ward s三角区BMD改变在药物组和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反映骨形成标记物ALP和BGP在6月和12月时,药物组显著降低,骨吸收标记物NTx在治疗6月和12月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主要不良反应为消化道反应2例(7·1%)、皮肤搔痒、皮疹2例(7·1%)和血尿1例(3·6%)。结论利塞膦酸钠能有效阻止绝经后妇女的骨丢失,以腰椎骨量增加最为显著,并且显示该药物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 李裕明张众志邓秀玲王琳芳陈璐璐
- 关键词:利塞膦酸钠骨质疏松症绝经后骨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