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丹
- 作品数:13 被引量:35H指数:4
- 供职机构: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更多>>
- 拉祜族(苦聪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以镇沅县拉祜族(苦聪人)为例
- 2014年
- 苦聪人归属拉祜族拉祜西支系,属氐羌族群南迁后裔之一,是世居于云南省镇沅县境内无量、哀牢深山中的古老山地民族。20世纪50年代,在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扶持下实现了政治、经济社会的直接过渡,通过地方政府"十一五"期间重点扶持与引导,苦聪人的经济社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通过对苦聪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问题的研究,提出合理对策建议,以期对边疆民族地区"特困民族"经济社会的发展模式提供建设性参考。
- 罗丹
- 关键词:苦聪人经济社会发展
- 哈尼梯田历史溯源及景观价值探析被引量:10
- 2019年
- 以哈尼族为主的多族群在红河南岸的哀牢山脉顺应山川形变、流水趋向,因地制宜地创造出了山地梯田稻作农耕文明。哈尼梯田景观集群包括:汇水的森林、聚人的村寨、储水的鱼塘、配水的沟渠、产粮的梯田等要素。独具特色的景观样态和丰富多元的人文内涵,使哈尼梯田具备稀有性、多样性、功效性、和谐性、美学性和宜人性等价值特性,因此符合世界文化遗产的多重标准并具有'突出的普遍性价值'。梯田稻作灌溉垦殖技术并非仅在红河水系南岸为梯田稻作族群所独有,但就其集中连片的规模性、农耕技术传承的历史经验性、人文意涵的丰富性而言,其在世界范畴内都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故堪称世界多样性文化系统的重要资源板块之一。
- 马翀炜罗丹
- 关键词:哈尼梯田历史溯源景观价值
-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哈尼族"四季生产调"活态传承机制研究
- 国家级非遗哈尼族"四季生产调",与滇南梯田稻作民族的农耕节令、生产时序、物候历法、传统宇宙观、族群再生产等内容密切关联,是梯田农业由粗放垦殖向精致细耕跃迁的重要表征。"四季生产调"内涵丰富,演述形式多样,在哈尼族的不同聚...
- 罗丹
- 关键词:哈尼族活态传承
- 滇南哈尼族节令古歌《四季生产调》的多样性感知与生态观照被引量:4
- 2022年
-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哈尼族《四季生产调》是世界文化景观遗产红河哈尼梯田活态生境中衍生的口头传统资源。梯田稻作农耕文明的衍存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演述互为生境,前者指向当地各世居民族繁衍生息的再生产实践,后者表征稻作农耕族群的多样性感知与生态观照的善存之道。“百科全书”式的节令古歌《四季生产调》核心内容与稻作农耕节律、生产时序、物候历法、族群再生产、生态宇宙观,乃至山地民族的世界想像等密切关联。自然的启示录被具体稻作生境中日复一日从事人口与社会再生产实践的哈尼人所感知、解码,并转译成日常生活中的制度规束,《四季生产调》也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乃至跨种群多样性关系的映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国家叙事的继续编码与持续转译,为该节令古歌“标注”了“调值”,有助于地方经验在国家非遗叙事平台乃至世界遗产表意图式中找到它们的结构归位以及价值输出图景:它提供了彼此交互的多主体间自洽和合、多元共生、持续善存的一种地方参照系。
- 罗丹
- 关键词:哈尼族
- 哈尼族南迁文化与南方丝绸古道关系研究
- 南方丝绸陆路通道始于成都,取道云南,跨越缅甸,通向印度和中亚以及西亚地区,直抵欧洲,最初只是民族迁徙路线和民间古商道,从汉武帝至东汉明帝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间,完成了从民间商道向官方外交干线的角色转变.哈尼族是北来氐...
- 罗丹
- 关键词:民族迁徙文化传播丝绸古道哈尼族
- 文献传递
- 流动与绵延:驭水于成的哈尼梯田“族群—生态”命运共同体被引量:6
- 2021年
- 世界文化景观遗产及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红河哈尼梯田,是当地各世居民族基于联合劳动摆脱生态束缚并维系再生产的产物。哈尼梯田能够不断排除各项社会干扰并确保文化与生物多样性及民族和谐的并置,这既是人与自然协同进化的结果,也得益于集中、均衡、可持续的精细灌溉垦殖机制。与江河平原和低山丘陵的治山理水模式不同,以山地立体围垦为基础的哈尼梯田灌溉系统,形成了肥力输送、温度控制、尾水处理三大核心生态创举。流动的水与绵延的文化构成哈尼梯田灌溉社会的生态及文化基调,盈梯而下的庞大灌溉水资源将哀牢山立体筑居的稻作农耕民族串联成“族群—生态”命运共同体,非排他性的水资源共享共管机制使多民族在“他我之别”中互嵌共生。哈尼梯田灌溉系统流动与绵延的特质既能为世界贡献可通约的地方性生态、人文智识体系,也为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话语提供可调用的叙事资源,贡献鲜活的“族群—生态”命运共同体的地方性文化解析个案。
- 罗丹
- 关键词:哈尼梯田肥力尾水
- 红河哈尼梯田“稻作—灌溉”系统的地方性知识生产与区域性生态担当研究被引量:9
- 2021年
- 云南红河哈尼梯田“稻作—灌溉”系统,是当地七种世居民族与自然共生演替的集体生态智慧结晶。在1300余年间围绕稻作和灌溉两大主题的生产实践过程中,当地民族经历了早期创建出敬畏和顺应自然的人地共生、自然和合的生计知识,到逐步形成通过集体配置提升对自然资源管理的有效性,不断构建并完善着适应生态变迁、适宜各民族生存发展需求、均衡可持续梯田农耕知识体系的过程。目前,“遗产”名录和生态文化符号不仅赋值强化了梯田农耕民族对地方性知识体系的“文化自信”,而且正在唤醒他们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的“文化自觉”。传统梯田稻作农耕知识系统在新时代的重构,为当地民族融入和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叙事主旋律,发挥区域性生态担当正在发挥积极作用。
- 罗丹
- 关键词:地方性知识
- 传统的“撤离”与未来的拓殖——一场哈尼族驱火灾仪式的人类学思考被引量:3
- 2018年
- 哈尼族村落社会中个人的日常往往被村寨集体秩序所规范,因此个人的灾难要以集体的驱灾仪式来应对。传统的驻留和再造是村寨权威合法化的标志,而现代性却既消解又重置着传统。在一个"除魅"和日趋理性的现代社会中,尽管意外不断,人们拓殖未来的意愿和实践却从未停歇,被宣称断裂的传统在面对现代风险性以及未来的不确定性时通常表现出式微或社会整合功能的下降。但来自哈尼族村寨的个案表明,传统并非真正撤离,而是换一种形式被言说,其规训意义还在存续,传统正不断地吸纳着现代性的新元素进行自我调适,并营建着整合村寨日常生活的新模式。
- 罗丹
- 关键词:哈尼族
- 社会交换与共同在场:西南山地民族“默商”交易活动中的共同体意识实践逻辑被引量:1
- 2024年
- 基于西南山地民族早期“默商”交易活动相关记载,结合近当代大量相关实证个案,可探知“默商”活动超越了“以物易物”的用益性思维并表征了参与多方各民族的交往意愿和认同愿景。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当代叙事情境里反观这一历史现象,可知“默商”活动是西南山地民族在特定历史时态中确立守望互信感、寻求身份获得感、增强文化认同感,提升价值效能感的能动交往方式。“默商”作为社会交换的另类表达形式,既让相关人群在彼此见证与相互观照中确立了近端认同秩序,交换各方又因积极参与到近代民族国家的历史建构过程中而分别获得了身份合法性,进而拥有了平等的资源适配和共生发展权。这表明,多民族国家共有精神家园的历史叙事和共同体意识的动员叙事并非是单向度的国家话语输出,它同时也是“共同在场”的地方人群历时实践、共时演绎的客观实践与共情回应。
- 罗丹谢佳衛
- 关键词:社会交换民族国家建构
- 哈尼族迁徙史的灾害叙事研究被引量:3
- 2018年
- 哈尼族大量以迁徙为主题的民间口述史记载了哈尼人迁徙进程中所经历的自然和社会灾害。逃避及应对灾害是哈尼先民举族迁徙的重要原因。迁徙过程中对'权威性资源'和'配置性资源'共享与互竞的实践活动塑造和影响了传统的哈尼社会结构,社会秩序在'建立—失序—重构'的循环过程中不断完善。哈尼族也因此积累了在不同生态位下获取生存资源和发展空间的经验系统,并形成了以协调族际关系、增强族群内聚力、形塑大致统一的文化样态等为内容的灾害应对经验系统。
- 罗丹罗丹
- 关键词: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