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苏蕊

作品数:13 被引量:89H指数:4
供职机构: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厦门市科技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淋巴
  • 5篇淋巴瘤
  • 3篇预后
  • 3篇细胞
  • 2篇通路
  • 2篇免疫
  • 2篇金淋巴瘤
  • 2篇霍奇金
  • 2篇霍奇金淋巴瘤
  • 2篇急性
  • 2篇非霍奇金
  • 2篇非霍奇金淋巴...
  • 2篇白血
  • 2篇白血病
  • 2篇白血病患者
  • 2篇病患
  • 1篇单核
  • 1篇单核苷酸
  • 1篇单核苷酸多态
  • 1篇单核苷酸多态...

机构

  • 13篇厦门大学
  • 3篇福建医科大学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作者

  • 13篇苏蕊
  • 10篇黄耘
  • 10篇王思力
  • 5篇方志鸿
  • 4篇骆宜茗
  • 3篇林志娟
  • 2篇骆锦忠
  • 2篇谢泗停
  • 2篇赵金涛
  • 2篇樊亚群
  • 2篇韩明哲
  • 1篇吴晓鹭
  • 1篇洪强
  • 1篇于永洋
  • 1篇刘庭波
  • 1篇徐卫
  • 1篇李志峰
  • 1篇江慧
  • 1篇李志锋
  • 1篇王凌燕

传媒

  • 4篇中国老年学杂...
  • 2篇中华血液学杂...
  • 2篇中国实验血液...
  • 1篇中国临床药理...
  • 1篇中国综合临床
  • 1篇中国生化药物...
  • 1篇医学分子生物...
  • 1篇中国医药

年份

  • 2篇2022
  • 1篇2019
  • 2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0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lncRNA HOXB-AS3通过激活PI3 K-AKT通路加剧急性髓样白血病患者细胞的增殖、凋亡、迁移和侵袭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探究lncRNA HOXB-AS3对急性髓样白血病(acutemyeloidleukemia,AML)的增殖、调亡和侵袭的影响和机制。方法RT-qPCR检测AML患者骨髓单核细胞(BMMCs)和细胞系中lncRNA HOXBAS3相对表达量。慢病毒转染建立稳定表达shRNA-HOXB-AS3-01,shRNA-HOXB-AS3-02和shRNA-HOXBAS3-03的THP1和HL60细胞系。CCK-8实验、EdU实验、流式细胞术实验和Transwell实验分别检测THP1和HL60细胞活力、增殖、凋亡和侵袭能力,Western印迹检测蛋白相对表达量。建立裸鼠AML移植瘤模型,体内验证HOXB-AS3低表达对肿瘤生长的影响。结果lncRNA HOXB-AS3在AML患者BMMCs和细胞系中的表达量显著增加。在细胞实验中,HOXB-AS3低表达显著抑制THP1和HL60细胞活力、增殖和侵袭,增加细胞凋亡率,上调cleaved caspase-3、cleaved caspase-9和E-cadherin蛋白的表达,下调N-cadherin、VECF、PI3Kp85α和p-AKT蛋白的表达。在体内实验中,HOXB-AS3低表达显著抑制肿瘤生长,下调PI3Kp85α和p-AKT蛋白表达。结论lncRNA HOXB-AS3通过激活PI3K-AKT通路加剧AML细胞的增殖、调亡和侵袭。
黄耘于永洋苏蕊王思力
关键词:增殖凋亡
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因子1蛋白与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探讨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因子(ERCC)1蛋白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组织中的表达与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该院首诊的76例NHL患者,取其组织标本作为实验组,另选择同期肿瘤周围组织清扫的非肿瘤侵袭的淋巴结增生的12例患者,取其炎症组织标本作为对照组,运用免疫组化SP法对ERCC1蛋白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统计并分析其与NHL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两组ERCC1蛋白阳性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RCC1蛋白阳性表达与性别、年龄、病理亚型、临床分期、有无B症状、乳酸脱氢酶(LDH)水平无关(P>0.05),与有无巨大肿块有关(P<0.05);ERCC1蛋白阳性表达组5年生存率高于阴性表达组(P<0.05)。结论 ERCC1蛋白表达阳性者具有较好的预后效果。
黄耘王思力苏蕊韩明哲
关键词:非霍奇金淋巴瘤免疫组化
拉米夫定预防淋巴瘤化疗后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的临床观察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 探讨拉米夫定预防淋巴瘤化疗后乙型肝炎病毒(HBV)再激活的临床疗效及方法.方法 36例HBV感染的淋巴瘤患者(拉米夫定组)化疗同时及化疗期间口服拉米夫定100 mg/d,并持续至化疗结束后半年;对照组42例HBV感染的淋巴瘤患者未接受预防性拉米夫定治疗.对2组患者HBV病毒激活发生率及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拉米夫定组36例,病毒再激活5例(13.9%),无一例死亡;对照组42例,病毒再激活19例(45.2%),死亡2例(4.8%),2组病毒再激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943,P=0.003),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759,P=0.497).对照组使用CEOP方案24例,7例(29.2%)病毒再激活;使用R-CEOP方案18例,12例(66.7%)病毒再激活,CEOP和R-CEOP方案病毒再激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893,P=0.016).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利妥昔单抗与对照组HBV再激活相关(P=0.042,OR=4.139,95%CI为1.052~15.207).结论 对于HBV感染的淋巴瘤患者,化疗同时应使用拉米夫定预防HBV再激活,特别是使用含利妥昔单抗方案的患者.
骆锦忠樊亚群骆宜茗苏蕊吴晓鹭
关键词:拉米夫定化疗乙型肝炎病毒
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弥漫大B淋巴瘤发病风险及亚型的相关性
2017年
目的探讨修复交叉互补基因(ERCC)1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弥漫大B淋巴瘤(DLBCL)发病风险及亚型的相关性。方法 DLBCL患者108例,根据病理亚型分为活化B细胞型组(ABC组)和生发中心型组(GCB组)各54例。另选取同期该院体检中心体检的健康人群54例作为对照组,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进行ERCC119007 T>C和ERCC18092 C>A位点多态性检测,分析ERCC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DLBCL发病风险及亚型的相关性。结果 3组ERCC1基因型中19007 T>C的TT和CT+CC分布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8092 C>A的CC和CA+CC分布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个单体型中2种单体型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单体型C-C-C降低了个体DLBCL患病的风险(OR=0.589,P=0.039),单体型T-C-T则提高了个体DLBCL患病的风险(OR=0.915,P=0.025);TT和CT基因型发生不同亚型DLBCL发病危险明显高于CC基因型,且高分化和高分期患者的CT+CC基因型分布频率高于低分化和低分期患者(P<0.05)。结论 ERCC1基因19007 T>C位点多态性与DLBCL发病风险及亚型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携带该基因2种不同单体型的个体在DLBCL发病风险及亚型患病风险上存在差异。
苏蕊黄耘王思力
关键词:ERCC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
成人急性白血病患者住院化疗感染的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48
2015年
目的研究成人急性白血病(AL)患者住院化疗感染的临床特征,探讨感染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至2014年12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化疗的191例成人AL患者临床资料,研究感染的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191例AL患者累计完成化疗728个疗程,其中385个疗程出现感染,占52.9%。明确感染部位者374例次,常见的感染部位为下呼吸道(36.3%,153/374)、血流感染(17.1%,64/374)、口腔(13.6%,51/374)和肛周(13.4%,50/374)。共检出164株病原菌,革兰阴性菌占59.1%,革兰阳性菌占32.9%。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未获得完全缓解(OR=0.142,P〈0.001)、中性粒细胞缺乏时间97d(OR=12.764,P〈0.001)、住普通病房(OR=I.821,P〈0.001)、住院时间〉10d(OR=0.720,P=-0.039)是AL患者住院化疗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成人AL患者住院化疗易发生感染,未获得完全缓解以及化疗后粒细胞缺乏时间97d的患者感染发生率更高;缩短住院时间、住层流病房可减少感染的发生。
骆宜茗刘庭波谢泗停王思力方志鸿苏蕊李志峰黄耘林志娟韩明哲
关键词:白血病
双膦酸盐类药物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骨病的临床疗效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探讨双膦酸盐类药物伊班膦酸钠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骨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30例接受常规化疗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对照组用常规方案进行治疗,长春新碱(VCR)1.4 mg·m^(-2)·d^(-1),d1;脂质体多柔吡星40 mg·m^(-2)·d^(-1),d1;地塞米松40 mg/d口服d1~d4,dq^d12,d17~d20。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静脉滴注伊班膦酸钠4 mg和5%葡萄糖注射,滴注4 h以上,每月1次,3个月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发生骨痛、脊椎骨折和高钙血症的情况,比较两组治疗后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CR)-5b、Wnt抑制剂(DKK1)、白细胞介素(IL)-6和Runt相关转录因子(Runx)2的表达情况,同时观察两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骨痛发生率为6.67%(1/15例),低于对照组13.33%(2/15例,P<0.05)。试验组脊椎骨折发生率为6.67%(1/15例),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3.33%(2/15例,P<0.05)。试验组的高钙血症发生率为13.33%(2/15例),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6.67%(4/15例),(P<0.01)。试验组中位生存期为(29.32±3.84)个月,对照组为(14.32±2.93)个月(P<0.05)。治疗后,试验组TRACR-5b为0.99±0.02,IL-6为1.02±0.03,DKK1为1.08±0.01,Runx2为0.84±0.02;对照组TRACR-5b为0.77±0.03,IL-6为0.52±0.04,DKK1为0.65±0.03,Runx2为1.13±0.03(均P<0.05)。试验组8例(53.33%)有胃肠道症状,包括呕吐、恶心和腹泻,乏力6例(40.00%),血小板减少4例(26.67%),肢短麻木5例(33.33%),发热7例(46.67%),憋气和心慌7例(46.67%),体位低血压3例(20.00%),视觉障碍1例(6.67%);对照组分别有胃肠道症状11例(73.33%),乏力9例(60.00%),血小板减少9例(60.00%),肢端麻木11例(73.33%),发热12例(80.00%),憋气和心慌11例(73.33%),体位性低血压9例(60.00%),视觉障碍5例(33.3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伊班膦酸钠可有效延长MM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减少骨痛、脊椎骨折等并发症,可能与调节成骨或破骨细胞因子TRACR-5b、DKK1、IL-6和Run
王思力苏蕊黄耘方志鸿
关键词:双膦酸盐类药物伊班膦酸钠多发性骨髓瘤高钙血症骨骼疼痛
伏立康唑胶囊预防初诊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侵袭性曲霉菌感染的临床研究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观察伏立康唑在初诊急性髓系白血病(AML)诱导缓解治疗中侵袭性曲霉菌感染一级预防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初诊急性髓系白血病诱导缓解治疗的96例患者分为试验组66例和对照组30例。试验组患者口服伏立康唑胶囊预防真菌感染,首日为负荷剂量6 mg·kg^(-1),每日2次。次日起维持剂量200 mg,每日2次;对照组患者未进行真菌感染预防。观察2组患者真菌感染的发生率,分析预防用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应用伏立康唑胶囊进行真菌感染的一级预防,未发现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试验组患者在诱导缓解治疗中侵袭性曲霉菌(IA)感染发生率为0.02%(1/66例),对照组侵袭性曲霉菌感染的发生率为13.33%(4/30例,P<0.05)。结论伏立康唑胶囊能有效降低初诊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侵袭性曲霉菌感染的发生率。
赵金涛方志鸿王思力苏蕊黄耘李志锋谢泗停林志娟王凌燕
关键词:伏立康唑急性髓系白血病侵袭性曲霉菌感染
血小板分析仪、血小板聚集仪和血栓弹力图仪检测血小板聚集率被引量:12
2019年
目的:分析并比较血小板分析仪、血小板聚集仪和血栓弹力图仪三者检测血小板聚集率的相关性。方法:对血小板分析仪在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性能方面进行评估;分别采用血栓弹力图仪、血小板聚集仪和血小板分析仪对55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单用阿司匹林(32例)、单用氯匹格雷(23例)前后血小板聚集率进行测定,并对检测结果进行比较,进一步分析不同仪器设备所测结果的相关性,将所得数据纳入统计学分析。结果:血小板分析仪日间和批内精密度均低于1/3总误差(7%),携带污染率为0.30%,在4.15×10^9/L至1379.95×10^9/L的线性范围内的回归方程斜率为1.02,R^2=0.99,血小板计数所测结果与血小板参考方法的检测结果符合率达85%,符合行业标准要求。血栓弹力图仪、血小板聚集仪和血小板分析仪测定T2DM患者单用氯匹格雷和阿司匹林后血小板聚集率较服药前明显下降(P<0.01)。结论:血小板分析仪能够为临床检测血小板计数和聚集功能提供可靠、客观、准确的信息,并符合行业标准要求,且其与血小板聚集仪和血栓弹力图仪对血小板聚集率的检测结果相当。
江慧苏蕊洪强
关键词:血小板聚集率
硼替佐米联合苯达莫司汀治疗淋巴浆细胞淋巴瘤一例被引量:1
2013年
患者女,66岁,2007年6月19日因发现右腋窝肿块就诊于我院。入院查体:双侧颈部、腋下、腹股沟触及多个肿大淋巴结,肝脾无肿大,骨髓活检正常。颈部淋巴结病理:淋巴浆细胞淋巴瘤,CD20、Bcl-2、CD79均阳性,Bcl-6、CD3、CD5、CD56均阴性,CD38部分阳性。骨髓细胞学未见异常改变。
苏蕊樊亚群骆宜茗骆锦忠赵金涛
关键词:硼替佐米
肿瘤坏死因子α在不同类型淋巴瘤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预后意义被引量:10
2014年
目的 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不同类型淋巴瘤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预后意义.方法 以88例不同类型淋巴瘤患者和88名健康志愿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组化和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其石蜡组织和血浆标本中TNF-α的表达水平,并结合患者Ann Ardor分期、血常规、骨髓象、红细胞沉降率(ESR)、铁蛋白的表达水平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 88例患者中男50例,女38例,平均年龄54.3 (10~80)岁,其中霍奇金淋巴瘤(HL)11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侵袭组56例,NHL惰性组21例.TNF-α在对照、HL 、NHL侵袭和NHL惰性组患者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0、72.72%、67.86%和57.14%,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TNF-α在血浆中的表达水平分别为(30.17±16.02)、(43.12±15.28)、(40.73±16.65)、(53.18±20.47)ng/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Ann Ardor分期Ⅲ~Ⅳ期、骨髓象异常、ESR>20 mm/1 h、TNF-α表达阳性是影响患者无病生存和总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P值均<0.05).结论 TNF-α作为一个独立的影响因素,可能在淋巴瘤中扮演促进肿瘤发生和发展的角色,直接影响患者的临床治疗和生存预后.
王思力方志鸿黄耘林志娟苏蕊
关键词:淋巴瘤肿瘤坏死因子Α酶联免疫吸附法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