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岳华
- 作品数:5 被引量:20H指数:4
- 供职机构:潮州市中心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18例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研究及免疫组化分析被引量:4
- 2006年
-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组织病理学形态特征和免疫组化特点。方法对18例胃肠道间质瘤进行常规病理检查和免疫组化CD117、CD34、Vimentin、Desmin、SMA、S-100和NSE染色。结果胃肠道间质瘤由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组成,其中良性3例,潜在恶性9例,恶性6例,绝大多数病例肿瘤细胞CD117和CD34标记阳性。结论胃肠道间质瘤是胃肠道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缺乏定向分化。肿瘤细胞CD117和CD34标记阳性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 温建成黄小萍苏少雪王延红刘俊斌蔡岳华
-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免疫组织化学CD117CD34
- 附睾原发性恶性淋巴瘤1例及文献复习被引量:6
- 2006年
- 目的:探讨附睾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病理特点、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及其治疗。方法:通过光镜观察、免疫组化染色观察1例附睾原发性恶性淋巴瘤,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临床表现为无痛性附睾肿大。病理诊断为:附睾非霍奇金淋巴瘤(小T淋巴细胞性、低度恶性),睾丸及精索未见肿瘤细胞浸润。免疫组化染色:肿瘤细胞CD45RO、CD3均为强阳性,CD20、CD79α、CK、E-MA、CgA、CD68、胎盘碱性磷酸酶(PLAP)均为阴性。结论:附睾原发性恶性淋巴瘤很少见,根据病理组织学特点及免疫组化染色,并排除附睾慢性炎和肉芽肿性炎等疾病后,可以确诊。
- 温建成苏少雪黄小萍王延红刘俊斌蔡岳华
- 关键词:附睾肿瘤恶性淋巴瘤病理学免疫组化染色
- c-erbB-2、VEGF-c及激素受体在乳腺癌中的表达被引量:5
- 2005年
- 目的 :探讨 c- erb B- 2、VEGF- c、ER、PR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PV- 90 0 0二步法分别检测 12 8例乳腺癌、2 5例乳腺良性病变中 c- erb B- 2、VEGF- c、ER、PR的表达。结果 :c- erb B- 2、VEGF- c、ER、PR的表达在乳腺良、恶性病变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 (P<0 .0 1) ,c- erb B- 2、VEGF- c的表达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P<0 .0 1) ;ER、PR与 c- erb B- 2、VEGF- c的表达呈负相关 (P<0 .0 5 ) ;四种蛋白的表达均与乳腺癌发病年龄、肿瘤大小、是否浸润无关 (P>0 .0 5 )。结论 :c- erb B- 2、VEGF- c的过度表达预示着乳腺癌具有较强的转移能力 ,二种蛋白可能在乳腺癌的浸润转移过程中起协同作用。联合检测 c- erb B- 2、VEGF- c、ER、PR对预测乳腺癌的淋巴结转移、判断预后、指导临床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黄小萍温建成蔡岳华
- 关键词:乳腺癌PR激素受体
- 乳腺叶状肿瘤23例病理分析被引量:1
- 2006年
- 目的:探讨乳腺叶状肿瘤的病理特征、诊断、鉴别诊断以及与治疗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对经病理证实的23例乳腺叶状肿瘤进行回顾性临床病理分析。结果:良性7例,交界性14例,恶性2例,均为女性,发病平均年龄40岁。病理特征:肿瘤大小不等,切面呈分叶状。组织学表现为良性的腺上皮和不同异型性的间质成分混合组成。结论:乳腺叶状肿瘤的确诊主要靠病理诊断,需与分叶状纤维腺瘤、巨纤维腺瘤、乳腺癌肉瘤和乳腺肉瘤等鉴别,交界性和恶性叶状肿瘤易复发和转移,临床目前主要是以手术切除为主要治疗方法。
- 温建成刘俊斌王延红蔡岳华
- 乳腺嗜酸性细胞癌临床病理分析及文献复习被引量:4
- 2006年
- 目的探讨乳腺嗜酸性细胞癌的病理组织特点、诊断及其鉴别诊断。方法通过光镜观察、免疫组化及组织化学染色观察1例女性乳腺嗜酸性细胞癌并复习有关文献。结果乳腺嗜酸性细胞癌组织学特点为癌细胞呈圆形或不规则形,胞浆宽广,内含大量嗜酸性颗粒,细胞核中度异形,核仁明显,核分裂象少见;癌细胞大多呈松散的大片块状分布,部分呈梁状、条索状或弥漫成巢状排列,伴有腺管及乳头形成。免疫组化染色癌细胞CK、EMA阳性表达,不表达SMA、S-100蛋白、CgA、Syn及GCDFP-15。PAS染色阴性。结论嗜酸性细胞癌是不同于大汗腺癌及嗜酸性神经内分泌癌的一种特殊类型乳腺癌。
- 温建成黄小萍王延红苏少雪刘俊斌蔡岳华
- 关键词:乳腺肿瘤免疫组织化学病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