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薛志婧

作品数:10 被引量:125H指数:6
供职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9篇农业科学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9篇土壤
  • 4篇土壤碳
  • 4篇丘陵区
  • 4篇小流域
  • 4篇黄土丘陵
  • 4篇黄土丘陵区
  • 3篇有机碳
  • 3篇土地利用
  • 3篇土壤有机
  • 3篇土壤有机碳
  • 3篇团聚体
  • 2篇地统计
  • 2篇地统计学
  • 2篇典型植物
  • 2篇植被
  • 2篇植被恢复
  • 2篇植物
  • 2篇土地利用方式
  • 2篇土壤团聚体
  • 2篇小流域尺度

机构

  • 10篇西北农林科技...
  • 2篇西藏职业技术...
  • 2篇陕西师范大学
  • 1篇南京师范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10篇薛志婧
  • 6篇安韶山
  • 4篇程曼
  • 2篇侯晓瑞
  • 2篇朱秋莲
  • 1篇邢肖毅
  • 1篇马露莎
  • 1篇李壁成
  • 1篇王万忠
  • 1篇方炫

传媒

  • 2篇水土保持学报
  • 2篇水土保持通报
  • 2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生态学报
  • 1篇生态科学

年份

  • 2篇2019
  • 2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对土壤团聚体特征及腐殖质分布的影响被引量:14
2013年
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宁南山区植被恢复对土壤团聚体大小、分布和稳定性的影响,并对土壤团聚体中腐殖质的分布加以研究。结果表明,干筛法测定得到的R0.25在53.2%~71.3%之间,MWD在1.98~2.59之间,GMD在0.96~1.14之间,分形维数在2.70~2.83之间;湿筛法测定的R0.25、MWD、GMD均为天然草地最大,25年柠条、15年柠条次之,坡耕地最小。不同植被恢复措施下土壤的腐殖质碳含量在0.53~2.67g/kg之间变化,1~0.25mm大小的团聚体腐殖质碳含量相对高于其他粒级团聚体。逐步回归表明,影响团聚体大小分布和水稳性的因素是1~0.25mm大小的团聚体中腐殖质含量。
朱秋莲程曼安韶山薛志婧
关键词:植被恢复团聚体稳定性腐殖质
黄土丘陵区小流域尺度上土壤有机碳空间异质性被引量:27
2011年
通过对上黄试区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的60个样点的采样分析,结合地统计学原理对小流域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异质性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的土壤有机碳存在显著性差异。表层0-10cm的土壤有机碳含量为9.544g/kg,明显高于10-30cm的7.10g/kg和30-60cm的4.63g/kg。通过Kriging插值法估算,其结果也表现出相同的规律。由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布图可知,0-10cm,10-30cm和30-60cm 3层土壤的有机碳含量均表现出天然草地和柠条纯林高于川台地和河滩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在空间分布上表现出的特征,与动植物在土体中的垂直分布格局、人类社会活动及区域气候条件等因素有关。
薛志婧侯晓瑞程曼安韶山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小流域地统计学
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在不同粒径团聚体土壤细菌PLFA分布中的综合应用被引量:1
2019年
利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土壤主要细菌PLFA在土壤不同粒径团聚体上的分布进行了表征和聚类。旨在探讨土壤主要细菌在不同土壤粒径团聚体上的分布特征和区分的可能性。结果表明,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可以有效的将不同土壤粒径团聚体中细菌的PLFA进行表征和区分, 5种细菌在<0.25和>5 mm粒径下分布最广, 0.25-1 mm居中, 2-3和3-5 mm含量最少,但差异不明显。聚类分析显示,<0.25, 1-2和2-3 mm土壤团聚体中细菌的脂肪酸种类和含量相似,而其它土壤粒径的细菌各聚一类。由于细菌的磷脂脂肪酸在不同粒径团聚体中的组合和含量各不相同,其存在的差异决定了土壤不同粒径团聚体细菌的分布特征及相互关系。
薛志婧薛志婧周正朝
关键词: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PLFA土壤团聚体细菌
宁南山区典型植物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碳、氮形态被引量:19
2013年
以宁南山区典型植物冰草、冷蒿、长芒草、百里香和铁杆蒿为对象,研究不同植物根际土壤和非根际土壤碳、氮形态的变化.结果表明:5种植物对根际土壤和非根际土壤碳、氮含量的影响不同.其中,铁杆蒿的根际土壤碳含量最高,总有机碳、轻组有机碳和重组有机碳含量分别为22.94、1.95和20.88g·kg-1,长芒草的根际土壤氮含量最高,总氮、可矿化氮和速效氮含量分别为2.05g·kg-1、23.73mg·kg-1和11.99mg·kg-1.冷蒿的根际土壤中活性有机碳/总有机碳、可矿化氮/总氮最高,有利于土壤中碳素和氮素向活性态转变.轻组有机碳、可矿化氮可作为植物生境改变的敏感指标.5种植物根际土壤各形态碳、氮含量总体上高于非根际土壤.
朱秋莲邢肖毅程曼薛志婧安韶山
关键词:典型植物根际土壤土壤氮素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对土壤团聚体养分特征及微生物特性的影响被引量:31
2019年
测定了宁夏黄土丘陵区植被恢复近30年的天然草地和农地不同粒径团聚体的土壤养分含量、微生物生物量、呼吸特性和生态化学计量比等指标,探索黄土丘陵区植被恢复对不同粒径土壤团聚体的养分特性和微生物学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微团聚体(粒径<0.25 mm)质量百分比、各粒径土壤团聚体养分(有机碳、全氮、速效钾)含量、C/N均表现为天然草地大于农地,其中1~2 mm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全氮含量在天然草地和农地中均最高,C/N也较高,说明植被恢复能有效促进土壤团粒的形成,适宜养分积累和有机碳的汇集,且在1~2 mm粒径团聚体上表现最为突出;天然草地各粒径土壤团聚体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基础呼吸强度均高于农地,而呼吸熵低于农地,可见植被恢复措施可有效提高各粒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与活性,并使土壤生境趋于稳定;但由于养分特性的差异,不同粒径团聚体微生物特性对植被修复的响应存在差异,其中天然草地土壤1~2 mm粒径团聚体微生物生物量碳,<0.25、0.25~1、1~2 mm粒径团聚体微生物生物量氮,以及1~2、>5 mm粒径团聚体基础呼吸强度显著高于其他粒径,即上述粒径团聚体的微生物生物量和微生物活性在植被恢复过程中逐渐被改善.表明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有效改善了土壤团聚体的肥力状况与结构特征,且1~2 mm粒径团聚体的改良效果最为突出.
李秋嘉薛志婧薛志婧
关键词:土壤团聚体微生物生物量土壤呼吸植被恢复
黄土丘陵区草地生态系统典型植物枯落物分解特征研究
本研究以黄土丘陵区温带草原典型植物枯落物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恒温恒湿培养(去除环境因素对其影响)和野外自然状态模拟的分解实验,监测枯落物分解过程中干物质质量的变化,计算枯落物失重率,揭示不同植物枯落物分解过程中质量的损...
薛志婧
关键词:草地生态系统枯落物失重率
文献传递
黄土丘陵区小流域尺度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储量被引量:23
2015年
通过对上黄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114个样点的采样分析,结合地统计学原理对小流域不同土层土壤有机碳密度的空间变异程度进行研究。研究表明,除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的空间变异程度较弱外,其余两层均属于中等强度变异。并呈现东部天然草地分布区与中部带状灌丛林地分布区空间变异程度较强的分布特点。不同土层深度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密度存在明显差异,土壤有机碳含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有机碳密度则表现为10—30cm最高,30—60cm其次,0—10cm最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有机碳密度表现为:天然草地>果园>灌丛林地>河滩、河台地>撂荒地>人工草地>耕地。以土地利用方式为基本单元,对上黄小流域土壤有机碳储量进行估算。结果表明,上黄小流域土壤有机碳总储量为46527.12t,其中,灌丛林地(22052.81t)和天然草地(14573.14t)的储量最高,占总储量的78.72%。
薛志婧马露莎安韶山王万忠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密度土壤碳储量土地利用方式
基于最大似然法与矩法的黄土高原小流域土壤碳氮空间变异分析被引量:6
2014年
以黄土高原寺底沟小流域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土地利用方式采集46个样点的土壤样品,通过地统计方法对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空间变异特征进行了分析。采用受限最大似然法(REML)和矩法(MOM)两种方法分别对变异函数进行了估计,通过交叉检验选择克里金预测效果较好的变异函数进行地统计插值。(1)与矩法(MOM)相比,在多数情况下受限最大似然法(REML)估计的变异函数进行克里金插值更加准确。(2)土层深度对土壤全氮空间变异影响较小,对土壤有机碳影响较大,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变异程度明显高于下层土壤。(3)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空间分布有重要影响,灌木林和天然草地土壤有机碳和全氮水平最高,弃耕地其次,梯田、果园、人工草地最低,表明退耕还林对提高土壤碳氮水平有重要贡献。
方炫安韶山薛志婧李壁成
关键词:变异函数
宁南山区小流域土壤属性空间异质性及土壤碳、氮储量研究
由于黄土高原地区地质景观破碎,低山丘陵连绵不断,长期严重的水土流失,致使沟壑纵横,是我国乃至全世界最为典型的生态脆弱区,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本文以黄土高原宽谷丘陵区综合治理小流域上黄试验区为例,以未治理小...
薛志婧
关键词:土壤属性空间异质性地统计学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碳
文献传递
黄土丘陵区纸坊沟小流域土壤有机碳储量研究被引量:4
2012年
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研究了黄土丘陵区纸坊沟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的剖面变化特征及土壤有机碳储量。结果表明,该流域各层土壤的有机碳含量为中等变异,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0—60 cm土层有机碳储量为4.73×104t,天然草地和林地的储量较高,占总储量的80%。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流域内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差异显著,表现为:天然草地>灌木林地>乔木林地>川坝地>梯田>坡耕地>撂荒地>果园。
侯晓瑞薛志婧程曼安韶山
关键词:黄土丘陵区小流域土壤有机碳土地利用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