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平安
- 作品数:33 被引量:202H指数:8
- 供职机构:清华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语言文字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 谈谈出土文献整理过程中有关文字释读的几个问题——以清华简的整理为例被引量:4
- 2012年
- 文字释读是出土文献整理的基础工作。对于古文字阶段的出土文献来说,文字释读更具关键意义。但是,文字释读的问题非常复杂,处理起来非常棘手。我们在清华简的整理过程中,经常遇到棘手难办的问题。
- 赵平安
- 关键词:出土文献古文字释读
- 说“盾”被引量:3
- 2014年
- 《说文》小篆盾是隶楷盾的前身,字形结构并不复杂,却一直得不到合理的解释,其中的一条重要原因,就是对曾侯乙墓竹简文字的特点认识不够。曾简文字是迄今为止书写年代最早的竹简文字,保留了不少早期的写法,比一般战国文字要古得多。就曾侯乙墓竹简所存字形结构分析来看,盾本是在象形的基础上加允声构成的,后来字形发生讹变,便成了小篆的样子。
- 赵平安
- 关键词:字形结构曾侯乙墓竹简
- 《楚居》的性质、作者及写作年代被引量:21
- 2011年
- 在《清华大学藏战国楚竹简(壹)》中,《楚居》是一篇很另类的文献。共14支简,原无篇题。"主要叙述自季连开始到楚悼王共23位楚公楚王的居处迁徙,内容与《世本》之《居篇》很相类,故定名为《楚居》"。应该说,这个定名是有一定依据的。
- 赵平安
- 关键词:写作年代《世本》
- 试说“迩”的一种异体及其来源被引量:5
- 2017年
- 上博简和清华简中有一些读作"迩"的"逐",可分析为从"辵""豕"声。新公布的《清华七》"逐"有一异体作"■",应源自甲骨文"■"。"■",从"犬""埶"声,在金文中省去两手形写作"■",皆读作"迩"。因此,战国文字"逐(er)"的声符就是由甲骨文"■"一类写法省简而来的,先省作"■",再省作"逐"。""声符上面部分由臼和丨两部分构成。丨系"木"的省变,"豕"系"犬"的讹变。
- 赵平安
- 关键词:上博简清华简
- 战国文字研究的一座里程碑——评《出土战国文献字词集释》
- 2019年
- 王国维先生曾说:"古来新学问起,大都由于新发见。"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战国文字资料不断涌现。这极大地激活了战国文字研究,并使战国文字研究成为当下古文字研究的热点。从材料上看,战国文字种类繁多,主要门类有竹简、铜器、玺印、货币、陶器、玉石、帛书等。较之殷商西周文字,战国文字可谓五花八门;并且,每一种材料在数量上又成千上万。我们甚至可以夸张地说,战国文字已经"洋洋大观"。
- 赵平安王挺斌
- 关键词:战国文字古文字研究玺印殷商
- 补“屚”——兼说相关诸字被引量:3
- 2019年
- 清华简《邦家处位》屚作■,印证了许慎训屚为"屋穿水下也"的正确性,也印证了训屚所从尸为"屋也"的正确性。"尸"表示屋,与屋的形、义有关。屋的本义应如段玉裁所说为"室之覆",即屋顶、屋盖,引申表示房屋。《说文》所收籀文屋是在"室"的基础上加上"室之覆"。籀文省简形成了小篆的屋字。小篆屋字上的"尸"来源于"室之覆",与尸体的"尸"属于异源合流的关系。"尸"由于在屋字中作偏旁,因此被赋予了房屋的含义。从秦简庑字异体看,秦代尸旁已被赋予房屋的意义,因此屚字的产生不会太早,也不会太晚,应在籀文与古隶之间。
- 赵平安
- 关键词:字源清华简
- 清华简《楚居》妣隹、妣■考被引量:6
- 2012年
- 本文旨在从清华简《楚居》所载楚先妣妣隹、妣的结构出发,探讨它们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指出妣有配偶的意思,隹即鸟,妣隹的意涵是来自以鸟为图腾的部落的女子。通厉(古书或作赖、列、烈),是来自厉山氏的女子。楚先祖娶妣隹、妣,反映了楚人与商部落、与厉山氏的关系。这种关系既折射了商人和厉山氏的不同地位,也在楚文化中留下了深深的烙痕。
- 赵平安
- 关键词:清华简
- 战国文字■的来源考辨被引量:1
- 2013年
- 战国文字中的"■"字来源于甲骨文中的"■"、"■"。此字在甲骨文中主要有两种用法:一是作为副词"尚",用在动词前,表示事情的继续或残存的状态;二是和"日"字联合使用,构成表示时间概念的专用语"晌日",指"中日"之前的一段时间。
- 赵平安
- 关键词:战国文字甲骨文
- 基于数字图像处理的出土简帛摹本的制作方法
- 本发明公开一种基于数字图像处理的出土简帛摹本的制作方法,为解决现有摹本制作难、精确度低的问题而发明。所述的方法依次按以下步骤实现的:1)获取需要制作摹本的出土简帛的数字图像;2)逐一提取所述出土简帛数字图像中每个字的字形...
- 贾连翔赵平安
- 文献传递
- 再论所谓倒山形的字及其用法被引量:6
- 2014年
- 关于战国文字中倒山形的字,李学勤先生和郭永秉先生已有专文讨论①.李先生释为“丁”,以为是丁字的一种异体,郭先生释为“覆”,以为用倒山形来表示倾覆的“覆”.我在《“京”、“亭”考辨》[1]一文中,曾暂从李先生释“丁”说,来解释战国文字中其中一系亭的构形.
- 赵平安
- 关键词:用法战国文字异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