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坤木
- 作品数:11 被引量:53H指数:4
- 供职机构: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局部亚低温对急性脑出血患者血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及超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及临床意义被引量:6
- 2009年
- 目的研究局部亚低温对急性脑出血患者血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及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的影响,探讨局部亚低温治疗脑出血的临床意义和机制。方法将急性脑出血患者36例随机分为局部亚低温组19例和甘露醇等常规治疗组17例。局部亚低温组在甘露醇等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病灶侧局部亚低温治疗72h。对照组为40例健康体检者。动态监测脑出血患者入院时及第3、7、14天血中NSE、hsCRP的浓度,并对患者的临床结果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结果脑出血患者血中NSE、hsCRP的水平均升高,与常规治疗相比,NSE水平在第7天和第14天局部亚低温组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而hsCRP水平在第14天局部亚低温组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NIHSS评分在第14和21天局部亚低温组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局部亚低温治疗可显著降低脑出血患者血液hsCRP及NSE水平,抑制脑出血炎症反应,减轻神经损伤,保护和改善急性脑出血神经功能。
- 郑坤木童绥君马琪林
- 关键词:急性脑出血局部亚低温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超敏C反应蛋白
- 急性脑梗死局部亚低温治疗的时间窗研究被引量:15
- 2011年
- 目的 探讨局部亚低温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最佳治疗时间窗. 方法 将11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开始接受亚低温治疗时间的不同分为3组,即A组(≤6 h)、B组(6~24 h)和C组(≥24 h),每组再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A1组、B1组、C1组)和对照组(A2组、B2组、C2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抗血小板等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病灶侧局部亚低温治疗48 h.各组患者均在人院时、治疗第7天、治疗第14天、治疗第30天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并在入院时及治疗第7天、治疗第14天动态监测血清中一氧化氮(NO)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 结果 与A2组、B2组相比,A1组、B1组治疗第7天、治疗第14天、治疗第30天NIHSS评分明显降低,治疗第7天、治疗第14天血清中NO含量明显降低,SOD活力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1组在各时间点的NIHSS评分、NO含量、SOD活力与C2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1组、B1组在治疗第7天、治疗第14天、治疗第30天NIHSS评分较C1组明显下降,在治疗第7天、治疗第14天NO含量较C1组明显下降,SOD活力较C1组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尤以A1组突出. 结论 早期局部亚低温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有效,理想的治疗时间窗为6 h,6~24 h开始亚低温治疗仍有效,但24 h后开始亚低温治疗则无效.
- 毕敏王德生童绥君马琪林曲红丽李剑鹏郑坤木张艺丹
- 关键词:局部亚低温治疗时间窗一氧化氮超氧化物歧化酶
- 亚低温治疗急性脑出血的病理生理机制被引量:2
- 2008年
- 脑出血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脑血管疾病,其致残率、致死率高。脑出血的脑损伤是多种因素参与、多环节的病理生理过程;亚低温能够通过多环节机制减轻脑出血后脑损伤,起到显著的脑保护作用。本文对脑出血的病理生理机制及亚低温对脑出血的脑保护机制进行综述。
- 郑坤木马琪林童绥君
- 关键词:亚低温急性脑出血病理生理机制
- 局部亚低温对急性脑出血患者局部脑血流灌注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研究局部亚低温对急性脑出血患者病灶区脑血流灌注的影响,探讨局部亚低温治疗脑出血的机制和临床意义。方法将急性脑出血患者36例随机分为局部亚低温组19例和甘露醇等常规治疗组17例。局部亚低温组在甘露醇等常规治疗基础上施予病灶侧局部亚低温治疗72h。对照组为20例健康体检者。应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成像术(SPECT)显示脑出血患者脑水肿高峰期(发病第4天)局部脑血流灌注情况,并对患者入院时及第3、7、14、21天分别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结果脑出血患者病灶区脑SPECT血流灌注明显低于健康对照,局部亚低温与常规治疗组两组病灶区平均血流灌注对比,常规治疗组明显低于局部亚低温组(P〈0.05),NIHSS评分在常规治疗组和亚低温治疗组患者在入院时,第3天和第7天无明显差异(P〉0.05),第14天和第21天亚低温组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局部亚低温治疗可显著改善脑出血急性期病灶区的脑血流灌注,减轻神经损伤,保护和改善急性脑出血神经功能。
- 郑坤木童绥君马琪林
- 关键词:急性脑出血局部亚低温局部脑血流灌注
- 局部亚低温治疗急性脑出血的临床研究
- 目的:(1)研究局部亚低温治疗对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2)研究局部亚低温对急性脑出血患者病灶区脑血流灌注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3)探讨局部亚低...
- 郑坤木
- 关键词:局部亚低温治疗临床疗效脑保护作用
- 文献传递
- 三七通舒胶囊通过增加TRPC6表达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 2021年
- 目的探究三七通舒胶囊治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机制。方法于2019年1月—2020年12月间选取54只250~300 g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两组(手术后3天组及7天组),每组再分成3个亚组(假手术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组和三七通舒胶囊治疗组),每组9只进行造模。对7天组大鼠每日评估神经功能。术后第3天和第7天终止实验,进行相对脑梗死体积测定,并通过免疫荧光和免疫印迹检测缺血神经元瞬时受体电位阳离子通道蛋白6(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cation channel 6,TRPC6)的表达水平。结果三七通舒胶囊治疗组大鼠神经功能在术后第4天开始较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组大鼠显著改善(P<0.05,P<0.001),术后第3天及第7天相对脑梗死体积缩小(P<0.001),术后第7天TRPC6的表达水平显著增加(P<0.01)。结论三七通舒胶囊可以降低大鼠脑缺再灌注引起的神经功能损伤,其中可能的机制之一是其可以提高损伤神经元中的TRPC6表达水平。
- 王菁王菁江斌江斌郑坤木
-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三七通舒胶囊三七三醇皂苷TRPC6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 局部亚低温对急性脑梗死氧自由基及炎症反应的干预作用被引量:17
- 2011年
- 收集2008年7月至2010年6月的4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21例和对照组2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抗血小板等治疗,亚低温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病灶侧局部亚低温治疗24h。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第14,30天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明显降低(P〈0.05),第7,14天血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一氧化氮(NO)、白细胞介素-6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含量明显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明显升高(P〈0.05)。局部亚低温治疗可减轻急性脑梗死的炎症反应,减少自由基产生。
- 毕敏王德生童绥君马琪林曲红丽李剑鹏郑坤木张艺丹
- 关键词:脑血管意外
- 天麻钩藤颗粒治疗女性月经相关性偏头痛急性发作的疗效观察
- <正>目的观察天麻钩藤颗粒治疗女性月经相关性偏头痛急性发作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门诊诊治的17例女性月经相关性偏头痛急性发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8例和试验组9例。对照组给予口服氟桂利嗪、阿米替林治疗,实验组给予...
- 郑坤木林青毕敏鲁丛霞曲红丽詹奕红马琪琳童绥君
- 文献传递
- 姜黄素通过抑制BACE1表达、减少Aβ的积聚从而改善5XFAD转基因小鼠认知功能
- <正>目的探讨姜黄素能否通过抑制BACE1表达、减少Aβ的生成和积聚,从而改善5XFAD转基因小鼠的认知功能及可能机制。方法 4月龄雄性5XFAD转基因小鼠随机分为溶媒对照组、姜黄素150mg/kg/d治疗组、姜黄素30...
- 郑坤木张静叶冰沈辉戴晓曼肖乃安周梦魏振林岚燕张翠林张云武陈晓春
- 文献传递
- 姜黄素通过抑制BACE1水平及Aβ/Appoptosin介导的细胞凋亡通路改善5XFAD转基因小鼠认知功能
- 目的:新近研究发现一个新的促凋亡蛋白SLC25A38在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Aβ)处理过的原代培养神经元及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脑组织中高表达,能够诱导caspase依...
- 郑坤木
-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实验药理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