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郭学良

作品数:192 被引量:1,758H指数:31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文化科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6篇期刊文章
  • 70篇会议论文
  • 12篇专利
  • 3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68篇天文地球
  • 11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文化科学
  • 2篇农业科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54篇降水
  • 49篇值模拟
  • 45篇数值模拟
  • 24篇微物理
  • 23篇冰雹
  • 19篇对流云
  • 19篇中尺度
  • 19篇数值模拟研究
  • 17篇雷达
  • 14篇人工影响天气
  • 13篇青藏
  • 13篇青藏高原
  • 13篇飞机观测
  • 12篇气溶胶
  • 12篇强对流
  • 12篇飞机探测
  • 11篇增雨
  • 10篇微物理特征
  • 10篇雹云
  • 9篇积层混合云

机构

  • 124篇中国科学院大...
  • 88篇中国气象科学...
  • 31篇中国气象局
  • 27篇南京信息工程...
  • 13篇北京市人工影...
  • 11篇中国兵器科学...
  • 9篇中国科学院研...
  • 9篇吉林省人工影...
  • 9篇中国科学院大...
  • 8篇中国科学院
  • 7篇湖北省气象局
  • 5篇兰州大学
  • 5篇山东省气象局
  • 5篇安徽省人工影...
  • 4篇北京市气象局
  • 4篇南京气象学院
  • 3篇成都信息工程...
  • 3篇中国气象局兰...
  • 3篇中国气象局北...
  • 3篇青海省气象局

作者

  • 192篇郭学良
  • 31篇付丹红
  • 16篇洪延超
  • 12篇肖辉
  • 11篇李兴宇
  • 11篇于子平
  • 11篇周志敏
  • 11篇黄美元
  • 10篇周玲
  • 9篇郭丽君
  • 8篇何晖
  • 8篇王东吉
  • 8篇方春刚
  • 8篇雷恒池
  • 7篇王晋华
  • 7篇王广河
  • 7篇肖稳安
  • 7篇齐彦斌
  • 6篇郑国光
  • 6篇张佃国

传媒

  • 41篇大气科学
  • 11篇气象学报
  • 10篇应用气象学报
  • 8篇气候与环境研...
  • 7篇高原气象
  • 7篇南京气象学院...
  • 7篇第十五届全国...
  • 5篇2007年中...
  • 5篇第十四届全国...
  • 4篇气象科技合作...
  • 4篇第27届中国...
  • 3篇科学通报
  • 3篇第十三次全国...
  • 3篇第30届中国...
  • 3篇中国气象学会...
  • 2篇气象
  • 2篇气象科技
  • 2篇热带气象学报
  • 1篇青海科技
  • 1篇青海气象

年份

  • 3篇2024
  • 1篇2023
  • 3篇2022
  • 5篇2021
  • 8篇2020
  • 10篇2019
  • 8篇2018
  • 5篇2017
  • 6篇2016
  • 7篇2015
  • 8篇2014
  • 10篇2013
  • 8篇2012
  • 9篇2011
  • 15篇2010
  • 10篇2009
  • 16篇2008
  • 22篇2007
  • 6篇2006
  • 6篇2005
19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人工增雨技术研发及集成应用
郑国光郭学良姚展予肖辉王广河洪延超楼小凤刘奇俊房文马舒庆
该项目在中国人工增雨综合探测和作业技术、数值模式技术、催化播撒技术、检验与评估技术、综合技术集成等5个方面有突破性技术创新:人工增雨综合探测和作业系统,解决了空地资料实时交换、作业指挥和更复杂条件下的探测与播撒问题;可用...
关键词:
关键词:人工增雨技术天气预报业务系统
北京一次典型灾害性雹暴、大风的形成过程与云物理特征被引量:9
2003年
利用MM5中尺度模式和强风暴模式对北京2003年8月23日晚发生的一次强雷暴、大风天气的形成过程与云物理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地区特有的地形、冷暖气流分布特征对强灾害性风暴的发生、发展和维持具有非常显著的作用.西风气流经过地势较高的地区时,由于受太阳辐射加热和地形抬升的共同作用,易形成对流单体,在随高空气流向地势较低的城区移动过程中,暖湿空气从云体前方进入云体,对流得到显著加强,在云的中上部形成大量的霰/雹粒子.降水主要是由于霰/雹粒子通过融化层融化形成的.强下沉气流主要是由霰/冰雹的拖曳、融化以及雨水的蒸发冷却过程形成的负浮力效应产生的,这种强下沉气流在地面辐散导致地面瞬时局地灾害性大风、同时,强辐散出流也迫使暖湿气流更大程度地抬升而形成新的云系,使强风暴系统得到进一步发展和维持.
郭学良付丹红
关键词:云物理特征
北京及周边地区2004年8、9月层积云及谱的飞机探测研究
2004年8~9月利用机载粒子测量系统(Particle Measuring System,简称PMS)对我国北京及周边地区的三次锋面云系进行了探测,本文分析了这三次降水性层积云中各种粒子的垂直、水平结构和谱分布。研究结...
范烨郭学良张佃国付丹红陈建东马跃琍
关键词:层积云
文献传递
2008—2018年我国人工影响天气技术及应用进展被引量:43
2019年
在抗旱、防雹、生态环境保护和重大活动气象保障等国家和地方重大需求的推动下,2008—2018年我国人工影响天气技术和应用得到快速发展。在气溶胶粒子、云(雾)物理垂直结构和降水形成机理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科学试验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建立了国家级人工影响天气实时业务数值预报模式,提高了对作业云特征和演变过程的预报能力,对作业方案的科学设计具有重要作用。在机载云粒子谱仪与成像仪、多通道微波辐射计、X波段偏振雷达、雨(雾)滴谱仪、先进火箭作业系统等核心关键技术装备的国产化研发方面也取得重要进展,研制成功国产机载云粒子测量系统、地基多通道微波辐射计和立体播撒火箭作业系统,并应用于业务,提高了作业条件监测识别和地基作业能力。建立了空中国王、新舟60等型号的先进飞机探测和作业平台,大幅度提高了作业飞行高度、续航时间和空中作业能力。在电离、飞秒激光、声波等人工增雨新技术领域开展了理论和实验探索研究,在飞秒激光诱导降雪机理实验和数值模拟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郭学良方春刚卢广献楼小凤苏正军于子平李培仁杨泽厚
关键词:人工影响天气
一次大冰雹形成机制的数值模拟被引量:14
2019年
利用可模拟冰雹尺度的三维冰雹分档对流云模式,研究了2014年7月16日北京一次大冰雹的形成过程。此次冰雹天气过程的地面降雹最大尺度为7 cm,对流有效位能为1785.3 J·kg^-1,具有上干下湿的大气层结条件。数值模拟的冰雹云顶高度达13 km,与雷达观测比较一致,模拟的最大上升气流达30 m·s^-1。由于风切变较大,冰雹云出现明显倾斜垂直结构,使冰雹云持续时间较长。此次大冰雹形成的微物理过程具有明显特点,冰雹云中-35~^-10℃层存在含量达12~16 g·kg^-1的高过冷雨水累积区,冰雹胚胎主要通过受到冰晶接触扰动的过冷雨滴冻结产生,其产生率量级达10-2 g·kg^-1·s^-1,冰雹增长过程主要依靠雹胚撞冻过冷云水,其增长率的量级与冰雹胚胎产生率的量级一致。
郭欣郭欣郭学良陈宝君何晖马新成田平
华北一次浓雾过程爆发性增强的微物理特征被引量:12
2019年
基于华北雾-霾综合观测试验资料,分析了2011年12月4日河北涿州一次浓雾过程爆发性增强的微物理特征及形成机理。结果表明:此次浓雾过程除具有均压场、地面辐射降温、逆温层、静稳天气等特征外,还具有雾微物理过程出现爆发性增强的特征,10 min内,小雾滴浓度显著增加,含水量增大了3个量级,雾滴谱由15μm拓宽到35μm,能见度由500 m骤降至70 m。夜间地面长波辐射冷却效应导致近地层雾的形成,而近地层雾的形成反过来快速地增强了地面长波辐射冷却效应,促使大量小雾滴的形成和碰并过程的产生,这是一种正反馈效应;大量雾滴形成释放的潜热,促使雾体抬升和向下长波辐射增强,又使地面长波辐射冷却效应减弱,产生负反馈效应。相对于南京辐射雾过程,此次涿州浓雾的小雾滴粒子数浓度高,液态水含量明显偏小,这与华北高浓度气溶胶和弱水汽输送有关。
方春刚郭学良
关键词:微物理特征
青藏高原东南局地山谷风环流在一次地形云和降水形成中的作用被引量:1
2023年
利用第二次青藏高原科学考察及其他数据,结合5层网格嵌套、高分辨率(最高333 m)的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可分辨云数值模拟,研究了局地山谷风环流在青藏高原东南林芝地区2019年9月17~18日一次地形云和降水形成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此次降水过程由西风槽天气过境造成,林芝位于西风槽底部,具有弱不稳定层结,云和降水过程呈现明显的午后、傍晚和凌晨三个阶段的变化特征,并且发现局地山谷风环流在这三个阶段的变化中具有重要作用。午后阶段,由于山区强烈的太阳辐射加热,首先产生明显的上坡风和强上谷风环流,在山坡迎风坡受阻挡抬升,并激发出强的地形波,产生了强对流云和降水;傍晚阶段,由于山脉强烈的长波辐射冷却效应,产生的强下坡风在谷底辐合抬升,促进了山谷上空的弱对流、层状云发展;凌晨阶段,下坡风达到最强,产生了强下谷风环流(山风),下坡风在谷底产生强烈的抬升作用,形成深厚的层状云降水过程。
李嗣源郭学良唐洁亓鹏
关键词:青藏高原
强风暴个例电荷结构及云闪放电差异的数值模拟被引量:3
2012年
利用耦合电过程的冰粒子分档模式对长春地区两个降雹型和非降雹型强风暴个例的闪电特征进行了模拟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雷暴云的初始发展期,由于上升气流较弱,两者电荷分布相似,均表现为弱的正偶极结构。随着云体不断发展,两者电荷分布开始表现出差异:降雹型个例中的上升气流较强,风切变较大,过冷水能被携带到较高的高度,冰相粒子也能被带到较高处或在较高处继续增长,使得不同区域均存在冰相粒子含量中心。因此,冰相粒子的发生范围不同、环境参数不同及荷电符号不同的非感应起电过程,形成多个电荷中心,电荷结构易出现多层分布。在不同的发展时期电荷结构均呈现出不同的形态,放电既可能在上升气流区触发,也可能在气流辐散区触发。相对而言,非降雹型个例中的上升气流较弱,风切变较小,冰相粒子的分布较规则,非感应起电过程较均匀,从而导致电荷分布始终较均匀。不同发展时期的电荷结构都相对有规则,满足放电条件的位置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周志敏郭学良崔春光李兴宇付丹红赵玉春
关键词:强风暴放电数值模拟
环北京春季大气气溶胶分布、来源及其与CCN转化关系的飞机探测被引量:13
2012年
利用2009年春季开展的"环北京云观测试验"(Beijing cloud experiment,BCE)观测的气溶胶和云凝结核(CCN)数据,研究了试验期间大气气溶胶的分布、来源特征及其与云凝结核(CCN)的转化关系.结果表明,高浓度气溶胶基本分布在4500 m以下的区域,量级可以达到103个/cm3.4500 m以上气溶胶呈显著下降趋势,仅为101个/cm3的量级;气溶胶平均直径在0.16~0.19μm之间.4500 m以下气溶胶平均粒子谱呈双(多)峰分布,而在4500 m以上基本为单峰分布.受气溶胶的来源特性差异的影响,在0.3%的过饱和度下,4500 m以下气溶胶转化为CCN比例不到20%,但在4500 m以上可高达近50%.气团移动轨迹显示,4500 m以上的大气高层均受到来自沙尘等较大尺度粒子的影响,飞机观测的高CCN浓度说明这种较大尺度气溶胶粒子可溶性较大.而4500 m以下的低层,由于受到局地或区域地面污染的影响,气溶胶的尺度较小,核化为CCN的过饱和度要求较高,因此气溶胶到CCN的转化率低.本文建立了气溶胶浓度和CCN浓度的拟合关系.
卢广献郭学良
关键词:气溶胶CCN飞机观测粒子谱
伴随灾害性下击暴流的强风暴的三维数值模拟
郭学良新野宏木村龙治
关键词:三维数值模拟下击暴流
文献传递
共2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