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信武
- 作品数:345 被引量:1,247H指数:16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上海市科委医学引导类科技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主动脉与左侧颈内动脉颅内转流的装置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主动脉与左侧颈内动脉颅内转流的装置。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通过体外转流管建立的临时供血通道,可以简单对主动脉弓行覆膜支架覆盖时进行左侧颈内动脉及颅内血管的临时供血,待覆膜支架开窗分支重建后,恢复原来血流...
- 陆信武赵振秦金保李维敏张省殷敏毅叶开创刘晓兵刘光施慧华崔超毅彭智猷杨心蕊黄新天陆民蒋米尔
- 文献传递
- 差别显示法研究海绵状血管瘤的形成机制
- 2003年
- 目的 初步探讨人海绵状血管瘤的形成机制。方法 收集 16例经病理证实的海绵状血管瘤组织标本 ,及 10例正常大隐静脉标本。采用DDRT PCR方法分析人海绵状血管瘤和人正常静脉基因表达的差异。结果 人海绵状血管瘤在 70 0bp左右cDNA相对应的mRNA表达明显减少 (P <0 .0 5 )。结论 该基因可能对血管形成具有抑制作用 。
- 陆信武黄英蒋米尔
- 关键词:海绵状血管瘤发病机制
- 夹层动脉瘤9例误诊分析
- 2004年
- 刘清泉杨秀慧刘燕杨俊德葛永明陆信武
- 关键词:主动脉瘤误诊
- 血管成形术中返回真腔的短球囊及其控制方法
- 本发明涉及一种血管成形术中返回真腔的短球囊及其控制方法,包括:短球囊、球囊导管、导引导管以及导丝,短球囊固定连接于球囊导管的一端,球囊导管的另一端与控制端连接。球囊导管穿过短球囊,且穿过短球囊的一端具有通孔,导丝设置于球...
- 陆信武蒲蕻吉秦金保赵振王瑞华吴昭瑜姜易宏
- 纤溶系统和血管再狭窄被引量:2
- 2005年
- 血管重建术后再狭窄的发生率较高 ,至今仍是一个临床难题。在血管损伤后再狭窄的过程中 ,纤溶酶原激活物 /纤溶酶系统尤其是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受体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 赵海光陆信武蒋米尔
- 关键词:纤溶系统血管再狭窄纤溶酶原激活物血管重建术
- 微波凝固治疗法治疗下肢浅静脉曲张的临床体会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评价微波凝固治疗法(MCT)治疗下肢浅静脉曲张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20例下肢浅静脉曲张患者,男5例,女15例,共20条肢体,行大隐静脉(GSV)高位结扎,应用MCT治疗主干GSV,并联合属支曲张静脉MCT、部分属支曲张静脉静脉腔内激光治疗术(EVLT)、部分属支曲张静脉EVLT联合曲张静脉团剥脱术或属支曲张静脉EVLT。MCT治疗主干GSV的功率设定为70W,凝固时间为3~4s;属支曲张静脉治疗的功率设定为30W,凝固时间为1~2s。结果20例患者的手术耐受均良好,其中5例术后出现皮肤烧灼伤,术后1~2周痊愈,无下肢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术后早期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提示GSV主干均有血栓形成并闭锁。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随访1~1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3个月,术后6个月的GSV闭锁率为(95±5)%,术后1年为(70±10)%,2例患者术后1年GSV主干出现血流,但临床无下肢浅静脉曲张复发。临床随访12~19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7个月,术后1年静脉曲张复发率为(6±6)%,3例患者分别于术后6、9和11个月出现下肢局部浅静脉曲张复发。结论MCT治疗下肢浅静脉曲张安全、有效,其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研究。
- 黄英施慧华殷敏毅李维敏刘晓兵陆信武黄新天陆民蒋米尔
- 关键词:下肢浅静脉曲张微波凝固治疗
- 血管壁重塑与平滑肌细胞表型改变及调亡的研究被引量:13
- 2003年
- 目的 研究血管平滑肌细胞 (VSMC)表型改变和调亡与血管壁重塑的关系。方法 建立兔髂动脉粥样硬化再狭窄模型 ,分析再狭窄血管壁形态和结构变化 ,研究中膜、内膜VSMC的表型改变 ,检测各个时间段内膜和中膜层VSMC调亡。结果 再狭窄血管腔面积与血管壁重塑指数呈正相关 (r =0 .92 5 0 ,P =0 .0 0 2 4) ,再狭窄血管的管径较对侧明显缩小 (P =0 .0 0 0 1)。中膜VSMC表型主要以收缩型表型为主 ,血管壁内膜的VSMC的表型发生动态变化。中膜与内膜VSMC调亡峰值基本一致 ,中膜VSMC调亡指数明显高于内膜 (P =0 .0 0 61)。结论 血管壁重塑在血管重建再狭窄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血管壁重塑过程中调控VSMC的表型转化和调亡可能控制血管壁的不适重塑 ,减少再狭窄的发生率。
- 陆信武黄英李维敏蒋米尔
- 关键词:血管壁重塑平滑肌细胞表型细胞凋亡动脉粥样硬化
- 腘静脉肌袢松解术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观察(附19例报道)
- 2009年
- 目的探讨腘静脉外肌袢松解术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意义。方法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血管外科于2000年1月—2008年12月为19例曾因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行腘静脉外肌袢形成术,术后3~11年再次出现下肢慢性静脉不全,并经下肢静脉顺行造影诊断为肌袢粘连的患者行肌袢松解术。结果无1例死亡。所有患者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下肢浅静脉曲张消失,肿胀缓解。7例慢性湿疹患者痊愈。16例患者接受随访,随访时间为6~120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56±10)个月。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均未发现深静脉血栓形成。结论慎重选择腘静脉外肌袢形成术治疗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并密切随访已手术患者。对肌袢粘连患者建议行腘静脉肌袢松解术以预防血栓形成。
- 黄新天蒋米尔殷敏毅陆民陆信武黄英李维敏刘晓兵张培华
- 关键词: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深静脉血栓形成
- 应用多层螺旋CT评价胸主动脉形态与年龄相关变化的价值被引量:2
- 2020年
- 目的探讨胸主动脉形态学指标与年龄相关变化的规律。方法回顾性收集行胸部增强扫描或胸部CT血管造影检查的417例健康胸主动脉人群资料。分析胸主动脉长度与年龄之间的相关性,对比中青年组与老年组之间的胸主动脉直径、胸主动脉扭曲度等形态学指标。结果体表面积调整后的胸主动脉总长度与年龄呈线性相关(R^2=0.193,P<0.001),其中近端降主动脉长度的变化趋势最明显(R^2=0.287,P<0.0001)。老年组各段胸主动脉直径均大于中青年组(P<0.001)。老年组胸主动脉扭曲度大于中青年组(t=7.94,P<0.001)。结论胸主动脉长度、直径、扭曲度等形态学指标与年龄存在直线相关性。
- 郝培培王培军黄芳崔晓东陆信武仇鹏
- 关键词:胸主动脉多层螺旋CT检查解剖学
- 慢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治被引量:4
- 2021年
- 主动脉夹层是一种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的危重症疾病。Stanford分型将其分为A型夹层和B型夹层,其中B型夹层是指内膜破裂处常位于近段降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范围仅限于降主动脉或延伸入腹主动脉,而不累及升主动脉。根据症状的时间,B型夹层通常分为超急性期(≤24 h)、急性期(1~14 d)、亚急性期(15~90 d)和慢性期(>90 d)[1]。
- 刘光陆信武
- 关键词:升主动脉降主动脉腹主动脉动脉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