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思亦

作品数:6 被引量:23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篇文化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2篇电视
  • 2篇媒介
  • 1篇地面频道
  • 1篇电视节目
  • 1篇新媒体
  • 1篇信息内容
  • 1篇移动互联
  • 1篇意识形态
  • 1篇意识形态功能
  • 1篇舆情
  • 1篇舆情监测
  • 1篇舆情引导
  • 1篇中国广播
  • 1篇人民网
  • 1篇社会责任
  • 1篇视听
  • 1篇视听媒体
  • 1篇视听新媒体
  • 1篇手机出版
  • 1篇频道

机构

  • 6篇中国青年政治...

作者

  • 6篇陈思亦
  • 2篇漆亚林
  • 1篇赵金萍

传媒

  • 1篇出版广角
  • 1篇青年记者
  • 1篇新闻界
  • 1篇电视研究
  • 1篇中国报业

年份

  • 2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传统电视与视听新媒体价值链的融合与拓展被引量:13
2014年
媒介融合是基于数字化技术的不同媒介之间的资源和能力的转移与共享,是电视媒体获得市场竞争力的一种有效策略,也是传统电视成功转型的必由之路。目前,包括网络广播影视、IP电视、互联网电视、手机电视、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CMMB)和公共视听载体等在内的视听新媒体获得了高速发展,给传统电视台带来严峻的挑战。2014年7月发布的《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报告(2014)》(广电蓝皮书)中指出:"视听新媒体格局即将形成。"
漆亚林陈思亦
关键词:媒体价值中国广播视听媒体地面频道
媒介融合背景下报纸质量评估体系重构路径被引量:1
2015年
报纸自出现以来就承担了意识形态功能和产业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报纸的功能更加多样与丰满,这对报纸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0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印发了《报纸期刊出版质量综合评估办法(试行)》和《全国报纸期刊出版质量综合评估指标体系(试行)》,并于2011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
师晓娟陈思亦
关键词:报纸质量出版质量媒介融合意识形态功能出版单位报刊出版
微博空间的话语权博弈与舆情引导新机制——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秘书长祝华新访谈录被引量:5
2013年
祝华新,文学硕士,中国网络舆论研究专家,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秘书长、《网络舆情》执行主编、人民在线总编辑。1986年-2000年任《人民日报》记者,曾撰写的长篇述评《中国改革的历史方位》、《改革阵痛中的觉悟》(合作)被视为80年代改革开放进程的代表性新闻作品。他带领团队对网络舆情进行实时监测,撰写了2008-2012年度社会蓝皮书互联网舆情报告,主编多部专业研究报告,并应邀多次到各地进行网络舆情工作演讲和培训。
漆亚林陈思亦赵金萍
关键词:舆情引导人民网访谈录话语权博弈
社会责任导向下我国电视节目综合评价体系研究
在众多媒介中,电视对受众有强大的传播力、引导力和影响力。电视通过对现实图景的呈现,起到了形塑社会结构和文化形态的作用。但是,当前中国电视节目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娱乐化倾向较以往有过之而无不及。一些节目不仅浅薄、浮躁、感性...
陈思亦
关键词:社会责任电视节目
文献传递
手机出版封闭模式与开放模式之比较——以iOS和Android为例被引量:3
2014年
本文以苹果公司的iOS系统和谷歌公司Android系统为例,重点对手机出版的开放模式与封闭模式进行探讨。认为,封闭模式与开放模式在质量、规模、盈利等方面各有优势,本身不存在哪个更好。但开放的平台更契合互联网开放共赢、合作发展的要求,封闭模式在这一要求下做出的妥协有利于长远发展,但实质是一种伪开放。
陈思亦
关键词:IOSANDROID
从微信透视麦克卢汉媒介理论被引量:1
2014年
在现代传播学史上,麦克卢汉无疑是一位极具特色的理论家。在他之前,传播学基本都是围绕媒介的信息内容及效果进行研究,而麦克卢汉则一反传统,强调了媒介技术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随着移动互联的迅速发展,科技以其强大的力量使交流、互动和分享已不受时间和空间的束缚,技术将人类传播重新带回到“部落化”状态。在媒介流变的今天,微信体现着新媒体时代的传播功能和效果。
陈思亦
关键词:媒介理论麦克卢汉传播学史信息内容媒介技术移动互联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