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莉
- 作品数:30 被引量:144H指数:4
-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哲学宗教社会学更多>>
- 文学艺术中的“气”
- 2002年
- 流动于文学艺术中的“气”,既非物质实体,又非抽象的概念,而是有机生命体的内在灵魂。它与生命力息息相关,具有流动性、连贯性的特点。天然禀赋之气与后天培养之气都将通过创作流泻到艺术品中,形成艺术品所特有的气息;接受者感悟艺术品的结果将使“气”完成从天到人的合一。
- 陈莉
- 关键词:流动性连贯性文学艺术艺术品天人合一
- 富有生命活力的“风骨”——刘勰《文心雕龙·风骨》篇研究被引量:1
- 2003年
- 认为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篇中并没有确切地给出“风骨”的定义,而是从“风骨”与“风”、“骨”的关系,以及“风骨”与“气”、“力”、“采”的关系中阐明了“风骨”的特质。本文认为对“风骨”这样有鲜活生命力的古文论术语,不能简单地以逻辑归纳的方式去定义,只能对其进行诠释。
- 陈莉
- 关键词:《文心雕龙·风骨》古代文学文学批评
- 结盟与分立:中国女性儿童小说作家笔下的母女关系被引量:1
- 2005年
- 不同的“女儿经验”沉淀在女性作家的生命感受里,无论母亲在场或缺席,对母爱的眷恋与向往是相同的。但成长的躁动与“第二性”的反抗,使得女儿又要千方百计地脱离那个孕育她的母体,试图分娩一个新的自我。女性儿童小说作家以“女儿的经验”和母性的悲悯对母女关系投去了关注的目光与冷静的反思。
- 陈莉
- 关键词:女性儿童小说母女关系结盟分立
- 定而不定的“势”——刘勰《文心雕龙·定势》篇的现象学解读被引量:2
- 2006年
- 从现象学的角度看,《文心雕龙.定势》篇中的“势”具有非现成性、在直接对作品的体验中被当场构成、境域化生成等三个方面的特征。刘勰在《文心雕龙.定势》篇中并没有给灵动不居的“势”抽象出一个形而上的概念,而是在避虚就实地探讨决定“势”形成的语境。他的势论阐述了“情”、“体”与“势”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势”境域化生成的特点。
- 陈莉
- 关键词:语境现象学《文心雕龙·定势》
-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的意象批评模式研究被引量:2
- 2006年
- 意象批评是指我国古代文论中特有的一种批评模式,这种批评模式以介于具体艺术形象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意象来表达批评观念。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意象批评理论给读者的印象是意象融感性形象与抽象概念于一体,既有抽象的理论概括,又蕴含着理论家生命体验的痕迹,使理论的构建彰显出生命的色彩,充满灵动之气,引起读者对生活和生命无限的感慨。生命之树常青,理论并不总是灰色的。
- 陈莉
- 关键词:意象意象批评生命体验司空图《二十四诗品》
- 碎片化与意识形态批评——詹姆逊后现代文化批评研究被引量:20
- 2007年
- 本文分析对詹姆逊的后现代文化批评理论,认为后现代文化的碎片化、不可分析性与詹姆逊对后现代文本的深度挖掘形成矛盾;后现代文化中距离的消失与詹姆逊的“认知测绘”理论形成矛盾;詹姆逊文化批评是后现代知识分子在当代语境中对意识形态的想象性把握,对社会矛盾的虚幻解决,这又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形成矛盾。企图在文本的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之间、在后现代的碎片与总体性的意识形态之间进行调和,使詹姆逊的文化批评处于理论的建构与自我解构之中。
- 陈莉
- 关键词:詹姆逊后现代碎片化文化批评
- 亲近或逃离:审视中国女性儿童文学中“母亲的女儿”与母亲的关系
- 2005年
- 女性作家凸现了少女小说创作的优势与特质,特别是书写关于“母亲的女儿”与母亲的关系,女性作家一方面拥有深层的童年记忆与少女情结,对少女心绪有着敏感的体会与艺术的把握,另一方面作为成年女性她们有可能兼备女儿与母亲两种角色的体验,在儿童文学的创作中更深刻地表达女儿来自于母体又要脱离母体,既亲近又疏离的错综复杂的情感。
- 陈莉
- 关键词:女性儿童文学母女关系亲近逃离
- 《文心雕龙·隐秀》篇中的文艺美学思想被引量:3
- 2006年
- 刘勰运用诗化的语言对“隐秀”进行了描述性的界定,从而使这一概念具有多角度阐释的可能性。在创作论中,“隐”、“秀”分别是对创作原则和表现手法的要求;在作品论中,具有“隐”的美学特征的作品有多层含义,显得空灵,有深度,具有“秀”的美学特征的作品有波澜,显得亮丽而光彩;在鉴赏论中,“隐”是读者追寻的意义空白,“秀”是使读者惊醒、感奋的美丽诗句。从文化语境来看,“隐”是儒家温柔敦厚诗教观念的体现,“秀”是魏晋以来追求语言形式之美的时代精神的体现。
- 陈莉
- 关键词:《文心雕龙》文艺美学文化语境
- 儒学:一种对话的声音
- 2006年
- 上个世纪初,在大清帝国屡受挫折的情况下,“事事不如人”的民族自卑感在中国文化界蔓延开来,于是许多人开始将国家积贫积弱的现实归罪于老祖宗,开始猛烈攻击儒学,似乎只要一批倒儒学,实行“全盘西化”,中华民族立时就会强大起来似的。百年来的历史进程证明,问题似乎并不如此简单。近年来情况则刚好相反,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综合国力的日益强盛,民族自豪感也空前高涨起来,于是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呼声也被喊得震天价响。甚至一些学者还主张用儒学来作为我们今天的国家意识形态。毫无疑问,作为中国人当然希望自己的传统文化受到重视,希望建立自己独特的文化体系,更希望自己的民族文化能够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但是中国社会毕竟在西方列强的裹挟下走上了和自己固有的历史轨迹迥然不同的道路,毕竟正在向着融入国际社会目标而努力,如此则原有文化传统的现实意义就需要审慎对待———既不能盲目否定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文化遗产,又不能轻率地、情绪化地照单全收。比较可行的态度是根据当下社会需求,对传统文化进行认真鉴别,看看究竟哪些东西还有可能获得现代意义,哪些东西还能够与现代生活方式、社会状况、社会发展相协调并具有推动作用。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撰写了一组短文,试图对当前的“国学热”、“儒学热”给出我们的粗浅看法,希望得到学界同仁的批评与回应。
- 陈莉
- 关键词:儒学声音意识形态历史经验社会问题社会地位
- 在理性分析与直观感悟之间——《文心雕龙·知音》篇中的文学批评模式研究被引量:3
- 2007年
- 《文心雕龙·知音》篇是我国古代文论中对文学批评方法的早期探索与尝试。刘勰认为文学批评中的误区大都是由于主观偏见造成的,所以力求提出一套客观全面的评定文学作品的方法和标准;然而,对文学鉴赏批评的非理性、非对象化特点的认识,又使其批评方法走向直观感悟与理性分析的融合。《知音》篇揭示了刘勰对文学批评方法进行探索的轨迹。
- 陈莉
- 关键词:文学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