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于芹

作品数:6 被引量:6H指数:2
供职机构: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多平面重组
  • 2篇膈疝
  • 2篇裂孔
  • 2篇MSCT
  • 1篇医源
  • 1篇医源性
  • 1篇右叶
  • 1篇脂肪
  • 1篇食管
  • 1篇食管裂孔
  • 1篇水肿
  • 1篇突入
  • 1篇图像
  • 1篇图像增强
  • 1篇膈肌
  • 1篇膈肌裂孔
  • 1篇网膜
  • 1篇门腔间隙
  • 1篇孔型
  • 1篇横膈

机构

  • 5篇南通大学
  • 1篇海门市人民医...

作者

  • 5篇曹和涛
  • 5篇于芹
  • 5篇刘婷婷
  • 3篇苏海
  • 2篇陈小华
  • 2篇田浩
  • 2篇李宁
  • 1篇黄虹
  • 1篇侯冬梅

传媒

  • 2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临床放射学杂...
  • 1篇医学影像学杂...
  • 1篇中华耳科学杂...

年份

  • 1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4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医源性膈疝MSCT多平面重组表现
2015年
目的分析食管癌术后继发医源性膈疝(IDH)的MSCT多平面重组(MPR)表现,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3月间食管癌术后继发IDH 16例。将其CT号随机混编入其他50例食管癌术后无食管裂孔(EH)扩大患者队列,由2名不知研究目的从事腹部影像诊断的高年资医师分别就横断位和MPR图像进行判断。对不同医师、不同方法判断结果及影像表现差异采用χ2检验。结果 16例IDH中3例局限性于EH,横断位2例呈假"肠套叠"征,1例呈肠扭转表现;MPR直观显示肠管挤入EH顶压胸腔胃呈"壁贴壁征"。13例超出EH范围,横断位表现为胸腔内肠管于各方向汇聚于EH处胸腔胃,其中,前外、后外及前后外侧分别为9例、5例和2例,前外侧明显多于前后外侧(χ2=6.79,P<0.05),2例并肠系膜扭转;MPR直观显示胸腔内管肠及其系膜血管通过EH与腹腔相应结构连通。由2名医师横断位提示IGH诊断分别为3例和4例,MPR全部提示IDH诊断,均显著高于横断位(χ2=21.89,19.20,P值均<0.05)。结论食管癌术后继发IDH横断位表现隐匿,仔细观察并及时辅以MPR,对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黄理华曹和涛于芹苏海田浩刘婷婷陈小华
关键词:食管裂孔
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门腔间隙宽度与改良肝尾/右叶比值的关系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门腔间隙(PCS)宽度与改良肝尾/右叶比值(C/RL-r)的关系,探讨PCS增宽诊断肝硬化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15例住院患者的临床CT资料,测量PCS宽度及门腔间隙淋巴结(PCN)前后径,分析PCS宽度与C/RL-r的相关性,比较C/RL-r≥0.9及C/RL-r〈0.9患者的PCS宽度及PCN前后径。结果 C/RL-r≥0.9组70例,C/RL-r〈0.9组145例,临床诊断肝硬化分别为43例和29例(χ^236.378,P〈0.01)。两组PCS上、下两段宽度及PCN短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PCS下段肝组织出现率分别为55.71%和15.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182,P〈0.01)。C/RL-r≥0.9组PCS上、下两段宽度与C/RL-r呈显著正相关(r=0.826、0.815,P〈0.01)。以影像综合诊断结果为标准,PCS上、下两段宽度诊断肝硬化的准确度分别为77.0%和75.0%。结论 C/RL-r≥0.9患者PCS宽度与C/RL-r呈显著正相关,尾叶和PCN增大推移及肝萎缩牵拉是PCN增宽的主要原因,对诊断肝硬化有一定的价值。
张文煜曹和涛刘婷婷李宁于芹
关键词:肝硬化图像增强门腔间隙
裂孔型膈疝疝囊积液多层螺旋CT表现
2015年
目的探讨裂孔型膈疝疝囊积液的多层螺旋CT及临床表现,以提高其诊断率。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裂孔型膈疝疝囊积液的CT资料,分析裂孔型膈疝疝囊积液的形态特征及临床表现。结果 32例患者中,男21例,女11例(χ^2=0.64,P〉0.05)。〉60岁25例,≤60岁7例(χ^2=13.58,P〈0.01)。非脏器型裂孔疝27例,其中脂水混合型23例,单纯积液型4例;脏器型裂孔疝5例(χ^2=5.47,P〈0.05)。伴腹腔积液28例,其中非脏器型裂孔疝23例,脏器型裂孔疝1例(χ^2=9.56,P〈0.01)。非脏器型裂孔疝疝囊积液横断位依层面高低呈类圆形、弯月、环状和水滴状,多平面重组主要呈弯月和倒水滴状;脏器型裂孔疝疝囊积液形态不规则。患者临床症状主要有吞咽困难、胸闷和上腹部不适。结论胸腹腔压力梯度差增大驱使腹水进入膈上疝囊或裂孔卡压可能是裂孔型膈疝疝囊积液的主要形成机制。类圆形、弯月、环状和水滴状是裂孔疝疝囊积液的特殊形态,且与腹腔相通。
刘婷婷曹和涛李宁于芹侯冬梅
关键词:水肿
咽鼓管上隐窝形态特征MSCT多平面重组观察及测量研究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观察咽鼓管上隐窝(STR)形态特征,探讨MSCT测量其大小的合理方法。方法两位经验丰富的医生对20例40侧正常颞骨MSCT容积数据进行后处理,分别沿听眦线(A法)、基线30°夹角线(B法)、水平线(C法)及听小骨(D法)重组Collins层面,沿锤砧关节长轴平行及垂直方向实时重组观察STR周壁形态,采用VR观察其大体形态特征,测量其最大深度(AP)和最大宽度(T)。取2位医师测量平均值作为统计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其变异系数,测量结果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 STR前内、前外及前顶壁依据其气化程度呈不同程度弧形特征,后内和后外壁均较平直,大体形态呈现漏斗状。A^D四种方法AP均值依次为:(4.07±1.18)mm、(4.38±1.10)mm、(4.02±1.09)mm和(4.31±0.88)mm,其中,方法B和D显著大于方法A和C,变异系数:A>C>B>D;T均值分别为:(4.16±1.07)mm、(3.68±0.98)mm、(4.11±1.02)mm和(3.67±0.79)mm,其中,方法A和C显著大于方法B和D,变异系数:B>A>C>D。结论沿听小骨重组,解剖标志明确,操作简单,数据稳定,可作为测量STR大小可靠方法。
刘婷婷曹和涛黄虹苏海于芹
关键词:多平面重组
单纯腹腔网膜脂肪突入膈肌裂孔临床相关性及MSCT表现特征研究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探讨单纯腹腔网膜脂肪突入膈肌裂孔("孔征")临床相关性及CT表现特征。方法搜集MSCT检查发现"孔征"患者116例,分析:1"孔征"脂肪囊、网膜血管形态特征及相关性;2"孔征"检出率与其部位、肝硬化、年龄和性别相关性并行2检验;3不同部位及类型"孔征"脂肪囊大小差异并行t检验。另随机选取无"孔征"患者41例,测量腹腔矢状径,与等量全腹扫描"孔征"组比较并行t检验。结果116例"孔征"脂肪囊主要呈类圆、半月、分叶和梨形,MPR主要呈膨隆和疝囊形2类,网膜血管多僵直指向裂孔,其中,23例呈扇骨状或"∩"形突入裂孔,26例囊内积液,4例呈脂中脂征象。"孔征"总检出率为0.91%,其中,胸腹膜、食管和IVC裂孔分别为0.17%、0.45%和0.30%;后两者显著多于前者(P<0.05);老、中、青三组分别为1.74%、0.69%和0.38%,老年组显著高于中青年组(P<0.01);男女组分别为1.09%和0.69%(P<0.05);腔静脉裂孔肝硬化组为3.33%,无肝硬化组为0.30%(P<0.01)。疝囊形各径值显著大于膨隆形(P<0.05);腹腔矢状径均值"孔征"组为(12.36±5.01)cm,对照组为(10.12±4.22)cm(P<0.05)。结论"孔征"与年龄、性别、肥胖和肝硬化相关,膨隆形脂肪囊网膜血管僵直指向裂孔及疝囊形脂肪囊网膜血管僵直"∩"形突入裂孔是其形态特征;前者提示裂孔功能减退,后者提示单纯性裂孔网膜疝形成。
苏海曹和涛于芹田浩刘婷婷陈小华
关键词:脂肪网膜膈肌裂孔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