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刚

作品数:24 被引量:688H指数:11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3篇天文地球
  • 1篇生物学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5篇盆地
  • 5篇前陆
  • 3篇山前
  • 3篇凹陷
  • 3篇成矿
  • 3篇大巴山前陆
  • 2篇地层
  • 2篇地层学
  • 2篇地球
  • 2篇地球化
  • 2篇地球化学
  • 2篇地球探测
  • 2篇地震
  • 2篇印支运动
  • 2篇应力场
  • 2篇同位素
  • 2篇潜江凹陷
  • 2篇潜江组
  • 2篇侏罗纪
  • 2篇构造应力

机构

  • 24篇中国地质科学...
  • 4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石油化工...
  • 1篇中国铝业股份...
  • 1篇国土资源

作者

  • 24篇刘刚
  • 14篇董树文
  • 7篇陈宣华
  • 6篇施炜
  • 5篇周琦
  • 4篇张岳桥
  • 4篇刘志强
  • 3篇张忠义
  • 3篇胡健民
  • 2篇薛怀民
  • 2篇吴珍汉
  • 2篇马立成
  • 2篇郑元
  • 2篇张交东
  • 2篇李建华
  • 2篇徐燕
  • 1篇施伟
  • 1篇李海龙
  • 1篇吴中海
  • 1篇陈正乐

传媒

  • 8篇地质学报
  • 4篇地球学报
  • 2篇地质力学学报
  • 1篇现代地质
  • 1篇中国地质
  • 1篇物探与化探
  • 1篇地质论评
  • 1篇石油实验地质
  • 1篇岩石学报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18
  • 2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4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9
  • 5篇2007
  • 2篇2006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四川芦山2013年Ms7.0地震发震构造初步研究被引量:30
2013年
2013年4月20日8时2分,四川龙门山断裂带的雅安芦山发生Ms7.0级地震,震中位于芦山县太平镇和双石镇之间,震源深度13~14km,震中最大烈度达IX级。震中区野外调查发现,尽管房屋建筑损坏较严重,但这次地震没有产生明显的地表破裂构造,仅见少量的地裂缝和喷砂冒水现象。高分辨率遥感图像解译、主余震分布、震源机制解等综合分析认为,该地震是龙门山断裂带西南段一次独立的破裂事件,属于逆冲型地震,沿双石-大川断裂中南段发生破裂,主破裂面西倾,倾角33°~43°,推断芦山地震与龙门山构造带底部滑脱带(13~19km)断坡构造活动有关。历史上,沿双石-大川断裂发生至少2次Ms6~6.5级地震,由此认为芦山地震是龙门山断裂带西南段特征型地震,与汶川地震不同。原地地应力测量和监测数据表明这是汶川地震后龙门山断裂带西南段应力释放的结果。
张岳桥董树文侯春堂石菊松吴中海李海龙孙萍刘刚李建
关键词:龙门山断裂带地裂缝
大巴山侏罗纪前陆层序地层学研究
从大地构造的观点看,两个板块相互碰撞形成挤压造山带,常常在俯冲板块的前缘形成前陆盆地。前陆盆地对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和保存都十分有利,所以,前陆盆地成为油气聚集和油气勘探的有利地区。 大巴山位于中央造山带的中...
刘刚
关键词:大巴山前陆层序地层学沉积相地球化学
频率—波数域频散曲线提取方法及程序设计被引量:4
2011年
主要研究了地震瞬态瑞利波频率—波数域频散曲线的提取,以二维傅氏变换,半波长理论等作为理论基础。使用Delphi7.0将其程序化,通过工程应用验证了本方法及程序。结论证明f-k方法克服了一维数字处理技术存在的不足,充分利用了多道瑞利波数据记录信息。
李杰陈宣华张交东周琦刘刚刘志强徐燕李冰杨婧
关键词:频率-波数域频散曲线软件程序设计
沾化凹陷垦西地区新近系馆陶组沉积微相研究被引量:6
2011年
油田开发阶段的精细油藏描述,要进行小层沉积微相的研究,阐明小层单元沉积微相特征,为相关开发研究奠定必要的沉积学基础。以传统沉积学和高精度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通过岩心观察和测井相分析,进而应用油藏描述技术中的沉积微相分析方法,从标准井测井沉积微相分析到全区多井对比,对垦西油田K71断块区新近系馆陶组储层的沉积微相类型及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研究认为,馆陶组的主要沉积微相类型有滞留沉积、砂坝沉积、曲流砂坝沉积、天然堤沉积、决口扇沉积、越岸沉积及泛滥平原湖泊沉积。储层以河道充填沉积、河道边缘沉积、泛滥平原沉积为主,分布较分散。这些沉积微相特征对储层物性的预测都具有重要意义。
刘刚
关键词:沉积微相新近系馆陶组
大巴山前陆西段叠加构造变形分析及其构造应力场特征被引量:77
2007年
大巴山前陆西段发育典型的横跨叠加褶皱,清楚地记录了自身构造演化历史,为查明大巴山前陆构造体制转换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本文通过野外褶皱形态分析,结合层面和断层面滑动矢量的观测,获得大巴山前陆西段中生代主要的两期挤压构造应力场,即早期(T3—J1)的构造应力场以近南北向挤压为主,大巴山地区受其控制,发生近东西向展布褶皱变形,这期构造变形与印支运动有关;晚期,即J3—K1期间,大巴山构造体制发生重大转变,本区构造应力场由近南北挤压转变为近东西向强烈挤压,大巴山发生强烈构造变形,大巴山推覆构造带以断裂活动为主,镇巴—城口—房县断裂带强烈向大巴山前陆逆掩。而大巴山前陆则以强烈的近南北向延伸的褶皱变形为主,早期近东西向褶皱遭受强烈改造,形成大巴山前陆西段较为典型的横跨叠加褶皱构造。这期构造变形是燕山运动早期活动的结果。大巴山叠加变形的研究不仅为研究中国盆—山系统变形特征提供了具体例证,而且对大巴山前陆油气勘探起重要指导作用。
施炜董树文胡健民张忠义刘刚
关键词:大巴山前陆构造应力场印支运动
前陆盆地层序地层与油气聚集被引量:4
2007年
从区域构造的观点看,同板块碰撞有关的前陆盆地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地区。两个板块的相互碰撞形成一系列的造山带,而在相对稳定板块的前缘常常形成前陆盆地。由于前陆盆地的特点,使它对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和保存都十分有利,世界上前陆盆地是油气最富集的一类盆地。前陆盆地层序地层学是将层序地层学理论应用于褶冲带和前陆盆地的一个特例,假定物源供给稳定,前陆盆地可容空间的变化主要受控于构造作用和全球海平面变化。本文通过概括前陆盆地不同级别的地层层序、旋回及其成因,揭示造山带构造运动、盆地沉积作用和海平面变化之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研究前陆盆地的沉积一构造演化,提出前陆盆地的油气潜力主要取决于早期被动边缘发育程度和保存条件,"薄皮"逆掩断层带具一定油气潜力,具有多种类型油气圈闭,以及盆地晚期的前缘沉积有利于早期沉积的埋藏、成熟和保存等四项前陆盆地与油气关系的结论和认识,为油气资源勘探提供理论依据。
刘刚董树文
关键词:前陆盆地层序地层学油气可容纳空间
巴尔喀什成矿带晚古生代地壳增生与构造演化被引量:15
2012年
巴尔喀什成矿带是中亚成矿域重要的晚古生代斑岩铜钼成矿带。巴尔喀什成矿带晚古生代花岗岩类(石炭-二叠纪)主要为高钾钙碱性系列,晚期出现钾玄岩系列岩石,主要为I型花岗岩类;石炭纪处在同碰撞和火山弧环境,二叠纪为后碰撞环境。分析表明,博尔雷属于经典的岛弧花岗岩区,科翁腊德、阿克斗卡和萨亚克属于埃达克岩(Adakite)区。巴尔喀什成矿带内花岗岩类εNd(t)值为(-5.87~+5.94),εSr(t)值为(-17.16~+51.10)。以巴尔喀什中央断裂为界,成矿带东、西分带,断裂两侧具有不同的地壳生长历史:断裂以东的萨亚克和阿克斗卡地区εNd(t)值较高,具有亏损地幔组分特征,为古生代增生的新生陆壳;以西的科翁腊德和博尔雷εNd(t)值较低,主要是壳幔岩浆混合的结果,反映了古老基底的存在,主要为新元古代增生地壳。成矿带花岗岩类206Pb/204Pb、207Pb/204Pb和208Pb/204Pb比值范围分别为18.3346~20.9929、15.5213~15.7321和38.2874~40.0209,为造山带花岗岩类,具有与天山、阿尔泰和准噶尔花岗岩类的亲缘性。
刘刚陈宣华董树文陈正乐韩淑琴杨屹叶宝莹施炜
关键词:地壳增生构造环境SR-ND-PB同位素巴尔喀什成矿带
运用地球化学分析研究潜江凹陷潜江组沉积环境被引量:8
2007年
运用同位素及粘土矿物的沉积地球化学特征在沉积环境方面的指示意义分析了潜江凹陷潜江组硫、碳、氧同位素及粘土矿物,结合层序地层学分析,对其演化规律与沉积环境的关系进行了探讨。认为硫、碳、氧同位素值及粘土矿物的高低变化与气候的变化和沉积环境的变化具有很好的相关性;潜江凹陷潜江组的沉积环境是一个封闭的较高盐度的陆相咸化湖泊沉积环境。
刘刚
关键词:碳同位素氧同位素硫同位素粘土矿物沉积环境
论长江中下游成矿动力学被引量:115
2011年
长江中下游是我国东中部著名的中生代金属成矿带,更是长江工业走廊的矿物供应基地,素称工业摇篮。从地质演化和成矿动力学角度,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在我国、甚至世界上具有鲜明的特色。首先,成矿大地构造背景和过程经历了由板缘到板内的环境,成矿作用发生在挤压向伸展的转换过程;其次,成岩成矿受基底构造和深部作用控制、与特有的基底有关;最后,长江中下游成矿作用贯穿于"燕山运动"的始终,深刻地记录了太平洋板块作用的影响。本文对上述重大问题提出粗浅的见解,供讨论。
董树文马立成刘刚薛怀民施炜李建华
关键词:印支运动晚侏罗纪早白垩纪长江中下游
大巴山侏罗纪叠加褶皱与侏罗纪前陆被引量:105
2006年
大巴山是NWW_SEE走向的中央造山带中惟一的向南凸出大型弧型褶皱带,与秦岭—大别造山带的构造特征明显不协调。研究表明,大巴山弧型构造卷入了侏罗纪地层,因此不属于三叠纪中央造山带。秦岭、大别山和大巴山最新的证据证实侏罗纪曾经发生陆内俯冲作用,大巴山是侏罗纪陆内造山作用的产物。大巴山西侧为典型的叠加褶皱变形样式,三叠纪近东西向褶皱叠加上近南北向褶皱构成横跨型干涉变形图像。由此,确立了侏罗纪复合前陆的存在,证明中国东部甚至亚洲东部侏罗纪陆内造山的广泛性,晚侏罗世的“燕山运动”是波及亚洲中东部的重要构造事件。
董树文胡健民施炜张忠义刘刚
关键词:叠加褶皱古应力场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